星子大戲

星子大戲

星子大戲,是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傳統戲曲劇種。早在清代嘉慶年間,西河流域各縣就活躍著一支專唱皮黃的彈腔戲班,到清代道光年末年,便在星子縣成立了第一個“義和班”。從此形成了一種以星子為活動中心,以二黃、西皮為主要聲腔,雜以青陽高腔和當地民間小調的彈腔劇種。

“星子大戲”體裁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劇本結構冗長,內容崇高忠、義、廉、孝,台詞念白多鄉音俚語,服裝道具也古色古香。現有傳統劇目約150多種,許多鄉村尚有業餘劇團,逢年過節,她以特有的風韻,備受民眾歡迎。2010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子大戲
  • 流行於贛北的星子及周邊德安
  • 又名:彈腔戲
  • 類型:傳統戲曲劇種
流行範圍,唱腔特色,

流行範圍

“星子大戲”流行於贛北的星子及周邊德安、九江一帶,又名“彈腔戲”。因贛江下流分東、西兩河、其西河流經星子境內,故又名“西河戲”,俗稱“星子大戲”。

唱腔特色

星子大戲 ( 西河戲)的基本唱腔是“西皮”“二黃”二條主線,但支流很多。西皮有:導板、正板、原板、垛子、栽板、三六板等;二黃有:導板、正板、慢板、八板頭,還魂調、倒扒漿、平板等。
西皮唱腔的主要特點是:旋律高亢奔放、渾厚淳樸,長於表現:激情、奔放、歡樂、得意、粗獷、豪放的情緒,節奏明快爽朗,大方乾脆。如《破慶陽》中的“李廣打馬進皇道”;《轅門斬子》中的“小奴才做的事把我氣壞”等等。二黃唱腔主要特點是:旋律沉穩嚴肅,長於表現:沉思、憂愁、內心複雜、傷感哀嘆的情緒,其節奏緩慢,平靜穩定。如《三氣周瑜》中的“周公瑾在巴丘長聲短嘆”。
唱腔要根據行當發揮作用,戲劇行當分別是“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所以音量、音色、音調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區別。在西河戲中,老生要求剛柔兼備,樸實醇厚,清亮有勁。青衣旦要求音色優美,莊重華麗;花旦要求活潑、柔和;老旦要求蒼勁圓潤;丑角要求滑稽、流利;淨角要求粗獷洪亮;小生要求豪放清雅。小生與花旦,青衣旦有同樣的唱法,用本嗓音與假嗓音結合,在唱腔結尾,用假嗓音唱“噫”來收韻。但小生與旦都用假嗓音仍有區別,小生比較豪壯、剛勁;旦比較幽雅軟綿。西河戲的唱腔很豐富,很有特色,代表性強。唱腔設計一場戲,演出成功與失敗,與唱腔有著密切關係。唱腔設計,不能隨心所欲、馬虎定調、要對劇本中的唱詞有深刻的體會,對劇中的情節發展、矛盾轉化、人物設定及人物性格有全面的認識,反覆細緻地研究劇本,掌握劇本的主體思想和故事情節。隨著劇情的進展和台詞的含意來展開唱腔設計,這樣才適應觀眾的口味,得到觀眾的認可和稱讚。
劇本有正劇、悲劇、喜劇、武劇等諸多種類。首先掌握劇本性質。如果是正劇,那么唱腔的總體風格是:端莊、嚴肅;悲劇則要悠慢、低沉;喜劇就要俏皮、詼諧;武劇則要豪放粗獷。掌握了劇本性質,在唱腔設計方面,就能對症下藥、恰到好處。
在星子大戲唱腔中,老一輩藝術家,很多地方引入了民間音樂。如《打龍蓬》中丫環唱的《補缸調》;《蘆花盪》中船夫唱的《過山丟》;《雙賣武》中阮三爺唱的《樂天歌》,《雙珠鳳》中小姐與丫環對唱的《十杯子酒》,這些民間小調,活躍和豐富了西河戲的唱腔,增添了演出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