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盤龍區

盤龍區是昆明市轄區之一,因盤龍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明市盤龍區
  • 外文名:Panlong District of Kunming City
  • 省會雲南
文化歷史,經濟發展,科技榮譽,劃分區域,

文化歷史

盤龍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早在3萬年前,盤龍大地便有古人類活動。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經成為人類繁衍生息之地。戰國時期,已經進入文化水平較高的青銅時代,並迅速地向鐵器時代過渡。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詔王閣羅鳳派其長子鳳伽異在昆明築拓東城,意在“開拓東境”。拓東城址在今盤江和金汁河之間,即今盤龍區大部分地區。拓東城的興建,開啟昆明城市發展的先河。自此以後,滇池地區乃至雲南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就逐漸向此轉移,為昆明成為全省中心奠定堅實的基礎。元代建立的雲南行省、在昆明設定中慶路府,把省治從大理遷到昆明,正式成為全省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此時的盤龍區域,“雙塔挺擎天之勢,一橋橫貫日之虹;千艘蟻聚於雲津,萬舶蜂屯於城垠;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民”,一派繁華壯麗的景象。延至明、清時期,昆明城區作為雲南府城,全省的重要行政機構大部分都盤龍區境內。1911年10月30日,昆明人民舉行“重九起義”,回響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滇統治。1913年,廢雲南府,改稱昆明縣。1922年昆明市政公所成立。1928年市政公所改為市政府,昆明市制正式確立。  雲南和平解放後,昆明調整行政區劃,將國民時期的8個區調整為6個區。1953年,再次調整,城區設一、二、三、四個區。1956年,一、三兩區合併,10月19日經雲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盤龍區正式成立。  盤龍大地自古以來就是商貿繁榮的“風水寶地”,早在元代,這裡就以“工商頗眾”而聞名遐爾。及至明清之際,已是“五湖商賈雲集”,“房屋梯比雲連,貨物堆山塞海”。

經濟發展

隨著商埠的開闢和滇越鐵路通車,盤龍區域已成為雲南全省最大的商業市場和貨物聚散地,同時還是商品進出口的中心。新中國建立後,盤龍區域的商業經濟得到真正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盤龍區進入新的飛躍發展時期,中共盤龍區委先後提出“優先發展以商貿為主的第三產業”和“建立昆明現代商貿中心”的戰略,盤龍區商業經濟進入全面發展,—大批起點高、規模大、上檔次的大型商廈、賓館相繼建成,加之一批大型綜合商場,使全區構成有機的渾然一體的全省最大的商業市場和物資交流中心。2003年來,全區完成區域國內生產總值121億元;區屬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7億元;財政總收入達9.0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35億元。  在實施建設現代新昆明的戰略中,盤龍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隨著盤龍江沿江綠化工程,廢棄米軌鐵路綠化長廊的建設,極大地美化了整個昆明的人居環境。真慶文化廣場的修復和建設,文明街歷史街區建設的啟動,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作出了積極貢獻。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全國衛生城市”的稱號。

科技榮譽

隨著全區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盤龍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科教興區”戰略得到認真實施,中國小基礎教育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科學普及活動廣泛開展,首批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稱號。全區愛國衛生運動深入人心,連續多年榮獲全省先進單位;實施全民初級衛生保健戰略規劃已初見成效。計畫生育工作成績斐然,多次被評為全國計生工作基層先進單位。文化、體育和社區建設成績顯著,已連續舉辦的24屆“盤龍江藝術節”已成為全區各族人民的傳統文化活動。全區民眾體育活動蓬勃發展,榮獲“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盤龍是昆明市首家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區,並榮獲雲南省“雙擁模範區”和“社區建設示範區”光榮稱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為加快建設現代新昆明發展戰略的步伐,

劃分區域

2004年7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雲南省對昆明市市轄區行政區划進行重大調整。區劃調整後,盤龍區處於昆明主城的東北片區,轄環城、珠璣、東華、董家灣、拓東、聯盟、茨壩、龍泉8個街道辦事處和小河、雙龍、雙哨3個鄉。區域面積由15.1平方公里增加到約340平方公里,建成面積達到45.79平方公里。遵循昆明市總體規劃,新盤龍的初步發展思路是:以追求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為最高價值的取向,以一二三產業和諧共生為目標,打造產業強區,以產業化帶動城市化,城鄉互動,在現代新昆明建設中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綠色經濟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