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縣博物館

旬陽縣博物館

旬陽縣博物館位於漢江、旬河交匯處的旬陽老城龔家梁,以修建於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3年)的文廟為館址。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5月。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旬陽縣博物館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旬陽縣城之巔的龔家梁
  • 館藏精品:漢代象牙算籌
  • 郵編:725700
  • 開館時間:1984年5月
  • 票價:免費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作品,小河北漢墓文物,張家梁漢墓文物,漢代王氏銅鍅,大河南東晉墓文物,宋代窖藏文物,魏麒夫婦墓誌,衛守府額,“敦睦鄉里”匾,蠶桑簡要章程,齒德兼優匾、楹聯,獨孤信的多面球體印,參觀信息,開放時間,館址位置,

發展歷史

旬陽縣博物館位於漢江、旬河交匯處的旬陽老城龔家梁,以修建於明朝 成化八年(公元1473年)的文廟為館址。館藏各種文物標本3000餘件,其中藏品1500多件,有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器標本,戰國 秦漢及以後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鐵、瓷、玉、石、骨器等,尤以戰國秦漢時期的文物最為豐富,其數量約占館藏文物總數的半數以上,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漢水中上游旬陽一帶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軍事鬥爭劇烈的情況。近幾年來,石雕佛教造像、木質匾聯等石木質藏品數量明顯增加。館內有《戰國秦漢文物展》、《新出土文物展》、《石刻藝術展》等陳列展覽,較為突出地展示了旬陽地區以中原文化為主,又融合荊楚巴蜀 等文化成分而形成的濃郁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旬陽縣博物館利用業經修復的旬陽縣文廟上院作為館址的。占地面積2145平方米,建築面積344平方米。
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 5月。此前,文廟建築群除大成殿保持原貌外,兩廡、憩息室等建築殘破不堪。經過幾次大規模的維修及幾代博物館管理人員的不懈努力,這座明朝建築群恢復了昔日風采。文廟建築群座北朝南,自前至後三重院落作台階式上升,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布局嚴謹,保持了中國 傳統宮殿式的建築特徵。尤其古建築雕樑畫棟,美輪美奐,泮池水波蕩漾,花兒嫣紅,草兒碧綠,使旬陽博物館在濃郁的古韻中又不失生機與活力。中院的西北角,有一千餘年的古柏,樹幹粗可連抱,黛色參天。古柏旁立有一明代碑石 ,鐫刻明萬曆四十四年旬陽知縣陳士龍的《重修儒學碑記》。其碑以石叩擊,響聲清細如銅,與古柏合稱“柏蔭銅碑”,為旬陽一大奇觀。

建築布局

館辦基本陳列為戰國秦漢文物展和新出土文物展。
旬陽縣博物館

館藏作品

旬陽縣博物館館藏各種文物近3000件。其中出土的漢代象牙算籌、中黃門龜鈕銀印及北周大司馬獨孤信多面體墨精組印,被譽“稀世國寶”,部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遺物,亦受到文博界關注。
該館曾出版《旬陽文物志資料》(共12期)、《旬陽文物志》等。另有39篇文物研究文章在省級以上文博報刊發表。

小河北漢墓文物

1993年11月,縣城小河北出土漢墓器物18件、大泉五十63枚,有銅釜、鎏金銅扣、耳杯銅扣、銅鉚釘、鐵劍、釉陶罐、陶鼎、陶灶、陶鐎斗、博山爐、研、陶爐等,其中鋪首銜環銅釜(2件)較珍貴。鋪首銜環銅釜口徑24.7厘米,足徑15.2厘米,高11.6厘米;黃銅質,敞口,束頸,收腹,平底,淺圈足,肩飾五道凸弦紋,有對稱鋪首銜環,合范鑄造,為漢代炊食器;鋪首銜環鎏金銅釜口徑27.3厘米,底徑15厘米,高12.7厘米;表面鎏金,平沿,敞口,束頸,平底,淺圈足,上腹可見一周紅色弦紋,腹有對稱鋪首銜環,胎體厚重,合范鑄造,為漢代炊食器。

張家梁漢墓文物

2002年8月,白柳鎮白柳村一組張家梁出土大量珍貴玉器和銅器,其中一批精美的玉器流失後經安康市公安局查收回移交安康歷史博物館。旬陽縣博物館徵集有殘銅甗,口徑13厘米,高20.4厘米,失甑,鬲為黃銅質,弇口,圓肩,平檔,柱足,肩部有對稱鋪首銜環,其下飾一周凸弦紋,胎體厚重,合范鑄造,為漢代炊食器;蟠螭紋帶蓋銅鼎口徑13厘米,高20.4厘米,黃銅質,口微斂,腹微鼓,圜底,蹄足,上腹立對稱直耳,耳正反兩面飾雲雷紋、側面飾辮索紋,腹中有一周凸弦紋,上下飾蟠螭紋;蓋面為覆盤狀、飾蟠螭紋,三犀牛紐,蓋頂中心有帶環橋紐;蓋與鼎子母口套合,合范鑄造,胎體輕薄,製作精良,紋飾精美,為漢代遺物;殘蟠虺紋銅鼎口徑11.6厘米,高11.3厘米,黃銅質,直口,平沿,圜底,深腹,蹄足,肩立對稱直耳,腹部飾蟠虺紋,腹中部有一周凸弦紋,合范鑄造,做工精良,為漢代遺物;綠松石串珠,綠松石質,形體不規則,有三角形、扁形、圓形等多樣形制,大小不一,大者長3.5厘米、小者長0.1厘米,但每顆均有一孔可穿繩,為漢代佩飾品。

漢代王氏銅鍅

銅質,方敞口,口沿外飾一周寬頻,束頸,鼓腹,平底,方圈足,上腹部飾對稱鋪首銜環、兩面對稱墨書一“王”字,另兩面鋪首銜環下方各墨書一“氏”字,鑄造,器壁較薄。鍅,又名方壺,為古代盛酒器,旬陽出土銅鍅受南方文化影響,具有輕薄特徵。銅鍅自銘“王氏”,系漢代旬陽王氏家族隨葬品。

大河南東晉墓文物

2007年4月,在縣城大河南發現2座東晉墓葬。1號墓葬(M1)已塌陷,3號墓葬(M3)基本保存完整,出土文物種類豐富,是近年旬陽縣晉代墓葬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分為金銀器、銅器、鐵器、琥珀、水晶、雲母等,其器物質地、做工都較精良,其中銀玲、銀簪、銅盞、錯金銅弩機、六乳瑞獸銅鏡等精美,加之墓磚銘文字型規整、雅健,顯示墓主人身份尊貴。(圖為東晉墓出土的銅盞)
旬陽縣博物館

宋代窖藏文物

窖藏位於劉灣村南,南距旬河約300米,北距旬陽火車南站約100米,窖藏在向壽財院內莊基拐角處,距地表0.9米,呈矩形,長0.8米,寬0.65米,深0.7米。器物底層放一大鐵釜,內依次放置爐、盤、碗、壺等,上部用一大敞口陶盆覆蓋後填土封實窖藏。窖藏出土文物29件(組),其中影青菊花紋瓷盤4件,口徑18厘米、底徑4.4厘米、高2.8厘米,敞口、方唇、斜直沿,腹壁略帶弧形,淺圈足,內外飾青釉,釉色瑩潤剔透,口沿及底沿無釉,有開片,盤內外壓印凸起菊花紋飾,為南宋時期耀州窯燒制;青釉蓮花紋瓷盤1件,口徑18.5厘米、足徑6.7厘米、高2.6厘米,口微敞、平底、淺圈足,體內外飾青釉,有開片,盤內剔刻折枝蓮花紋,刀法剛勁犀利,線條流暢活潑,為南宋時期陝西耀州窯燒制;影青斗笠瓷碗7件,口徑13.4厘米、足徑4.5厘米、高2.8厘米,敞口、斜壁成斗笠狀、小平底、假圈足、白胎,體內外飾青釉,釉不及底,釉面有冰裂紋,釉色淡雅,體輕薄,為宋代定窯燒制;影青蓮花紋瓷碗1件,敞口,圓唇,圜底,淺圈足,口沿外壁飾一凸弦紋,體內外飾青釉,有開片,碗內剔刻蓮花紋,刀法明快,線條圓潤活潑,為南宋時期陝西耀州窯燒制;褐釉陶碗8件,口徑11.5厘米、足徑4厘米、高5.5厘米,紅陶質,敞口,圓唇,折沿,收腹,平底,淺圈足,口沿外撇形成一周弦紋,內外體飾褐色釉,釉不及底,輪制,器壁較厚,為宋代遺物;綠釉瓜棱陶壺1 件,口徑2厘米、底徑6厘米、高17.9厘米、腹圍42.8厘米,紅陶質,卵形,小圓口,鼓腹,平底內凹,體縱作八棱狀,一側肩至下腹有扁環把手,另一側上腹部有一流,體表施綠釉,釉色不均,為宋代遺物;綠釉陶盆1件,口徑49厘米、高13.5厘米、底徑26厘米,紅陶質、敞口、卷沿、腹壁斜直收腹、平底,內壁飾綠釉彩繪花紋圖案,胎質較厚,為宋代遺物;雙耳銅釜1件,口徑32.5厘米、高17厘米、腹圍83厘米,侈口,束頸,折肩,鼓腹,圜底,沿口飾一對圓形立耳,體外煙炱較厚,黃銅質,范鋳,為宋代遺物;四足鐵爐1件,口徑41厘米、高21厘米,敞口,平沿外折,直腹,平底,底為四外對稱扁方足,鑄造,體厚重;鐵釜1件,出土時已殘為數片,從殘存的口沿弧度看口徑約為58厘米。

魏麒夫婦墓誌

刻於明代萬曆年間,由志蓋和墓誌組成,墓誌為青石質,長55厘米,寬56.5厘米,厚7.7厘米;志蓋、墓誌四周邊緣淺刻流雲紋,志蓋陰刻篆書左行豎書“明故處士駝崗魏公暨配孺人墓志銘”15字,墓誌陰刻楷書左行豎書26行。1998年6月,在草坪九年制學校西側發掘並徵集。

衛守府額

額有二面,頒給何文海;一為石刻“欽加衛守府”,“欽加”二字橫書,“衛守府”三字和兩側的“歲次丁丑年”,“何文海立”均為豎書,楷體陰刻,邊欄浮雕四龍、火珠、波濤、圭板紋飾,高109、寬60、厚9厘米,系戶外正門頂部鑲嵌之額;一為木刻,首題“經筵講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方略館總裁國史館正總裁管理國子監戶部三庫事務加三級沈為”,款署“光緒丁丑年會試兵部候選守備何文海立”;中書“衛守府”,為室內廳堂懸掛之匾,匾闊196、高87.5、厚3.5厘米。

“敦睦鄉里”匾

此匾因曾道鴻榮獲朝廷頒賜莽袍黼服(官服),由時任教育行政長官給匾以示誌慶。首題“欽命提督陝西全省學院政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加三級紀錄十次樊特授洵陽縣儒學正堂嚴為”,款署“稟奉旨榮授鄉飲正賓曾道鴻準其莽袍黼服榮身在部註冊鴻禧皇清光緒八年歲次壬午季秋菊月中浣穀旦立”;中書“敦睦鄉里”,其上有滿文印一方,匾闊207、高103、厚4厘米。據曾氏家譜記載,曾道鴻,字高舉,祖籍重慶府,清嘉慶甲戌年(1814)生於陝西興安府洵陽縣東北蜀河裡二甲西岔河高家灣青銅溝,至光緒八年(1882)蒙受嘉獎時已68歲,以務農、行醫為生,家道殷實,又吃齋行善,樂於助人,民間每有糾紛,得其及時化解,深孚眾望,朝廷特許給官服且在吏部(或禮部)註冊登記,又在行鄉飲酒禮時舉為正賓,並頒匾慶賀。

蠶桑簡要章程

1990年,旬陽縣博物館從桐木鄉青山村村民陳英明家收購。線裝宋體鉛印,長21.9厘米,寬22.5厘米,厚2厘米;正文卷端題名“蠶桑簡要章程”,光緒丙申(1896年)季夏鐫,版存同防局,為湖南寧鄉人童兆蓉任興安府知府(光緒二十二年)時編;分“栽桑簡要法”和“養蠶簡要法”兩部分,有辨桑樹、種桑子、接桑樹、剪桑枝、治桑蟲、收蠶食、織蠶箔、造蠶架、編蠶網、擇種、浴種、下蟻、上簇、繅絲等44個條目,文字敘述簡明扼要,淺顯易懂,便於勞動民眾掌握運用。

齒德兼優匾、楹聯

系栗增實七十壽辰,眾親友所送賀壽禮品。匾首題“恭賀大德望印增實栗老先生七旬榮壽志禧”,款署“眾親友同頓首拜,癸丑年新正月上浣立”,未署年號,中書“齒德兼優”。匾闊205、高88、厚3厘米;楹聯一對——“傳家有道德稱里黨,杖國古稀壽考作人”,長229、寬21、厚2.5厘米。

獨孤信的多面球體印

主人:孤獨信,即天下第一岳父。
尺寸:邊長2厘米,通高4.5厘米,寬4.35厘米,重75.7克。
發現:1981年於陝西旬陽縣城東南出土。發現人宋清。
整枚印章共26個印面,其中的18個正方形印面上,有14個印面鐫刻印文,總計47字。煤精印是我國迄今為止印面最多、正文字數最多的印章,且煤精印將楷書入印的歷史提早了400多年。
這件多面體印章,由煤精石刻制而成。它共有26個印面,由18個正方形,8個三角形構成組印。印章的主人獨孤信,祖籍雲中縣,鮮卑族。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長女)、隋文帝楊堅(七女)和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楊昞(四女)。此印集多印於一體,印文為公文用印(6面)、上書用印(4面),書信用印(4面)三種用途,在我國現有出土文物中,是首次發現。在此之前,只有在東晉南朝的六面印,它有14全有字的印面,字數也多達47個。
印文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啟事、大司馬印、大都督印、剌史之印、柱國之印、耶勅、信啟事、信白箋、密、令、獨孤信白書。
旬陽縣博物館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每天上午 8:00 - 11:00 下午 14:00 - 17:00 開放。

館址位置

旬陽縣博物館位於旬陽縣城之巔的龔家梁。郵編:7257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