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剪紙

旬邑剪紙

旬邑彩貼剪紙是繼旬邑單色剪紙之後產生的一種剪紙藝術形式,是陝西民間傳統剪紙的創新和發展,彩貼剪紙採用多色彩紙通過剪、貼、襯三種工藝流程把彩色紙粘拼並和民謠故事相呼應,點綴為一張完美的藝術作品,內容以人物、動物、花卉、民俗、民歌,宗教信仰為題材,富麗堂皇,神秘詭譎,浪漫誇張。原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靳之林教授譽為“既傳統,又現代;即淳樸又艷麗”,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寸松稱讚為“繁而不亂,艷而不俗。”中央美院楊先讓教授評價為“五彩繽紛的,充滿歡樂氣氛的。千姿百態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紙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旬邑剪紙
  • 類型:藝術形式
  • 地區:陝西
  • 特徵:多層次、多色彩、大紅大綠
簡 介,榮 譽,基本特徵,歷史淵源,作品賞析,組圖,散圖,基本內容,傳統作品,民俗作品,抗戰作品,傳承譜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簡 介

榮 譽

1992年榮獲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特等獎;
1994年榮獲文化部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金獎。
中國文化部先後命名為“文化先進縣”
中國文化部先後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之鄉
中國文化部先後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
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上旬邑彩貼剪紙榮獲特別獎
1995年世婦會期間,旬邑彩貼剪紙藝人庫淑蘭應邀在中央美院陳列館展出
1996年庫淑蘭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旬邑彩貼剪紙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上海、湖南、廣東、陝西、香港、澳門、台灣等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同
時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

基本特徵

旬邑彩貼剪紙作品多層次、多色彩、大紅大綠、抽象、變異、花而不繁,艷而不俗。
1、旬邑彩貼剪紙作者首先注重作品表現意念和內涵。不重神態,不講人物比例,也不講視角三維效果,在富麗華貴上做文章。
2、旬邑彩貼剪紙,人物形象飽滿,眼目誇張,形態詭譎,基調浪漫。
3、旬邑彩貼剪紙,從整體上看去,給人以激昂的情緒遠古的遐想,有健康、樸實、喜慶之感。
4、旬邑彩貼剪紙風格獨特,講究對稱,陰陽和諧,天人合一。
5、旬邑彩貼剪紙,同時配有相應的歌謠,給人以明目清淅等特徵。

歷史淵源

據資料考證旬邑彩貼剪紙隨旬邑單色剪紙相繼而產生於宋末元初。其背景一是旬邑縣位於陝西省中西部,渭北旱塬西北丘嶺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人民生活貧困,彩貼剪紙作為當地婦女農閒季節一種謀生手段和經營收入流傳下來;二是當地廣為種植小麥,栽植中槐樹,小麥麥秸,槐花米等為彩貼剪紙提供了充分和方便的用紙和顏料;三是旬邑縣是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孫公劉開疆立國之地,屬華夏文化,古代農耕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藝術源遠流長,以神像教化為主要內容的偶像崇拜和信仰較為密切,為彩貼剪紙塑造神身提供了藝術借鑑。
旬邑彩貼剪紙自宋末清初經歷了較曲折的發展道路,逐步走向成熟。抗戰初期,旬邑彩貼剪紙伴隨著歌謠起到了宣傳和嚮導作用,有力地配合了陝甘寧邊區人民的抗戰鬥志。全國解放後,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當地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積極輔導和挖掘整理下,旬邑彩貼剪紙不斷走向鼎盛時期,上世紀80年代,在對全縣剪紙進行 普查整理的基礎上,舉辦彩貼剪紙培訓班16期,培養了500多人次的彩貼剪紙傳承人和藝人,收集作品1630種6000餘件,旬邑彩貼剪紙先後在西安美術家畫廊、北京美術館舉辦展覽。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上旬邑彩貼剪紙榮獲特別獎,1994年獲文化部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金獎。1995年世婦會期間,旬邑彩貼剪紙藝人庫淑蘭應邀在中央美院陳列館展出。1996年庫淑蘭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目前,全縣有300多人的彩貼剪紙藝人。作品遠銷海外20多個國家。
旬邑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距今有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末商初,周族先祖公劉在此立國興業。自秦封邑,漢置縣,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豳風》等便是產生於此地的千古名篇。由於漫長的歷史進程,漢、戌、狄、回仡、匈奴等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文化交融和影響,便形成了獨特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表現出了各民族不同風格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旬邑民間美術特別是彩貼剪紙中有著豐富的遺存。從旬邑彩貼剪紙精神淵源與旬邑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歷史地位相比,兩者比照方能明白代代傳承的旬邑彩貼剪紙所承繼的文化內涵,研究和保護傳承旬邑彩貼剪紙對於認識華夏文明的遷衍流變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民族民間文化價值體系。
旬邑剪紙,歷史悠久,與原始圖騰文化相聯繫,是與招魂、送病、鎮宅、祈雨等多種民俗活動相關,民間剪紙依附於民眾生活,甚至就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剪紙的內在涵意和外在藝術造型,都和擴大民眾社會的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反映著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精神。
旬邑人會剪紙,旬邑人愛彩貼剪紙。閨女剪、媽媽剪、奶奶剪、奶奶的媽媽--媽媽的奶奶也剪,從燈下熏花樣、樹下剪春秋、勞作之餘剪生活、剪愛情、剪故事,一直剪到老,才依依不捨離去。旬邑農村隱藏著一支剪紙大軍,名不見經轉,卻巧奪天工。由於民眾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漸把剪紙作為一種裝飾品、欣賞品,用於創作抒發情感;用於古典故事教育和激發人們積極向上。旬邑彩貼剪紙,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盛行於清代和民國時期。剪紙主要用於炕頭、炕圍、門窗的裝飾等,發展到貼於門上、窯頂、箱櫃、糧囤。後來旬邑農村嫁女、娶妻、逢年過節,家家都要剪彩貼剪紙,貼於室內顯著位置,以增加節日喜慶氣氛。在十九世紀,由於旬邑在歷史上交通封閉,地處山區,外來文化信息不暢,使原生態民間剪紙,在民間較完整的得以保存。丈革時期,旬邑的剪紙作為政治宣傳品,各村曾成立“紅剪刀”小組,為政治服務產生過廣泛的社會影響。旬邑剪紙先後在西安美術家畫廊,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剪紙展覽,在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上旬邑的作品獲獎分別囊可了所有獎項,其中庫淑蘭就是一位具有傑出的旬邑彩貼剪紙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彩貼剪紙作品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世界婦女大會上展出,後在台灣、香港等地舉辦展覽,台灣漢聲和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印刷了兩套彩貼剪紙專輯,作品銷往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庫淑蘭彩貼剪紙作品先後代表旬邑分別於192年獲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彩貼剪紙特別獎;1994年獲文化頒發的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金獎;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個人作品應邀在中央美院陳列館展出;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旬邑民間彩貼剪紙被中央美院楊先讓教授評價為“五彩繽紛的、充滿歡樂氣氛的、千姿百態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紙作品。”被原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靳之林教授評為“既傳統,又現代;既淳樸,又艷麗。”被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寸松稱讚為“繁而不亂、艷而不俗”。旬邑彩貼剪紙色彩的搭配是亮色配暗色,歸納,簡化,總結,概括了繁雜的藝術技巧規律,善於用各種圓形拼貼組合,來烘托人物形象,有的剪紙作品不下2000多個彩色圓圈圈。目前在全縣有300多人仍在不斷創作彩貼剪紙,旬邑民間彩貼剪紙具有民間傳統剪紙的獨具特色和創新,使中國民間剪紙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中國剪紙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1993年旬邑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剪紙之鄉”和“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所以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當代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責任。

作品賞析

組圖

散圖

旬邑芳芳剪紙--龍壽旬邑芳芳剪紙--龍壽
旬邑芳芳剪紙旬邑芳芳剪紙
旬邑芳芳剪紙旬邑芳芳剪紙

基本內容

旬邑彩貼剪紙內容以人物、動物、花卉、民俗、民歌、宗教信仰為題材,以富麗堂皇、神秘詭譎、浪漫誇張的手法,採用剪、貼、襯三種工藝把彩色紙粘拼、點綴輔助以歌謠相互呼應完成。

傳統作品

《剪花娘子》、《三公主坐雲端》、《老來上神歸山去》、《手提仙桃四兩半》、《娘娘婆,逗兒哥》等。

民俗作品

《江娃拉馬梅香騎》、《空空樹》、《十二月花》、《一樹梨花靠粉牆》等。

抗戰作品

《南邊來了馬隊啦》、《背槍打日本》、《不到東京坐牢宰相》等。

傳承譜系

庫淑蘭,女,出生於1920年農曆10月22日----2004年11月,陝西省旬邑縣赤道鄉王村人。庫淑蘭承師於她母親,12歲開始學彩貼剪紙,其彩貼剪紙風格獨樹一幟,代表作有《剪花娘子》、《江娃拉馬梅香騎》、《空空樹》、《一樹梨花靠粉牆》、《十二月花》等。1986年—1988年其作品先後隨旬邑民間剪紙在西安美術家畫廊和中國美術館展出,並被專業人員收藏。《中國婦女》(英文版)和《漢聲》19期上發表與介紹,1989年,庫淑蘭用自己的創作贏來了全國23個省、市的有關專家學者、民間藝術工作者前來考察、學習。1992年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中她的剪紙獲特別獎。1994年,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中庫淑蘭剪紙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金獎。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庫淑蘭剪紙應邀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展出。1996年,庫淑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7年《剪花娘子》(上下冊)由台灣漢聲雜誌出版和編輯發行,同時,在台北舉辦“庫淑蘭剪紙展覽”。同年,庫淑蘭應邀赴香港參加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節做剪紙表演、和相關學術講座活動。1998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印刷出版了《庫淑蘭》一書。

第一代

王 氏

不詳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第二代

庫淑蘭

1920.10
初小
家族傳承
1931
旬邑縣赤道鄉王村

第三代

馬窕窕

1938.7
初小
師徒傳承
1975
旬邑縣赤道鄉赤道村
文崇霄

1939.2
初小
師徒傳承
1976
旬邑縣赤道鄉胡家村
何鳳梅

1939.10
初小
師徒傳承
1980
旬邑縣城關鎮連家河
孫會娥

1940.1
初小
師徒傳承
1985
旬邑縣赤道鄉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