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鰻鱺

日本鰻鱺

日本鰻鱺(學名:Anguilla japonica,俗名白鱔、青鱔、鰻魚、白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鰻鱺亞目鰻鱺科的其中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日本鰻鱺
  • 拉丁學名: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 別稱:白鱔、青鱔、鰻魚、白鰻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Osteichthyes  硬骨魚綱
  • :Anguilliformes 鰻鱺目
  • :鰻鱺科
  • :Anguilla:鰻鱺屬
  • :日本鰻鱺
  • 英文名: Japanese eel
形態特徵,產卵,生境,經濟價值,胚胎髮育,

形態特徵

鰻鱺體細長如蛇,全長1.5米,前部近圓筒狀,後部稍側扁。頭尖,眼小,吻部平扁,口大,唇厚,下頜稍長於上頜。鱗小,埋於皮下。粘液腺發達,體表光滑。體背呈暗綠色,腹側為白色,背鰭起點距肛門較距鰓孔為近,背、臀鰭起點間距短於頭長,但長於頭長之半;胸鰭短。
體延長,軀幹部圓柱形,尾部側扁。頭中等大,尖錐形。吻短而鈍。眼較小,卵圓形。眼間隔寬闊,略顯平坦。鼻孔每側2個,前後鼻孔分離;前鼻接近上唇前緣,呈短管狀,兩側鼻孔分開較遠;後鼻孔位於眼正前方,裂縫狀;前後鼻孔之間的距離略小於兩前鼻孔間的距離。口大,端位;口裂微向後下方傾斜,後伸達眼後緣的下方;下頜稍長於上頜。齒細小,尖銳,排列成帶狀;上下頜齒帶前方稍寬,具齒4-5行,向後漸減少至2-3行;犁骨齒帶前方寬闊,具齒5-6行,向後漸減少至2-3行,呈細錐狀向後延伸,後端幾伸達上頜齒帶後端相對的位置。唇發達。舌游離,基部附於口底。鰓孔中等大,側位,位於胸鰭上角稍後的下方,呈縱垂直裂縫狀。肛門明顯位於體中部的前方。
體表被細長小鱗,5-6枚小鱗相互垂直交叉排列,呈席紋狀,埋於皮下,常為厚厚的皮膚粘液所覆蓋。側線孔明顯,起始於胸鰭前上方的頭部後緣,平直向後延伸至尾端。
背鰭起點明顯在肛門遠前上方,其起點至鰓孔的距離約為起點至肛門距離的1.7-2.2倍。臀鰭起點與背鰭起點的距離小於頭長。背、臀鰭較發達,與尾端相連續。胸鰭較發達,外緣近圓形,長略大於口裂的長度。尾鰭後緣鈍尖。
背側淺棕灰色,腹下側淡黃色。背、臀鰭在尾部相連處的邊緣呈暗黑色,胸鰭淺黃或淡白色。
日本鰻鱺日本鰻鱺

產卵

產卵期為春季和夏季。絕對生殖力70萬~320萬粒。產卵場在以琉球海溝為中心的海域。產卵水溫23~25攝氏度,水深300~500米,鹽度35以上。產卵在水域中層。
日本鰻鱺日本鰻鱺

生境

溯河洄游性魚類,洄游進入淡水河流以後,棲居於江河、湖泊、水庫等水體,常隱居在近岸洞穴中,喜暗怕光,晝伏夜出,有時還可以上到陸地,經潮濕處移到附近其它水體。5-8年達成體,成魚降海繁殖,性腺在向產卵場洄游過程中逐漸成熟,但目前對鰻鱺產卵場的具體位置了解得仍不十分清楚。孵化後的幼魚需經變態發育成為幼鰻,並逐漸向河口遊動。為肉食性魚類,常以小魚、蝦、蟹、田螺、蟶、蜆、沙蠶等水生生物為食。

經濟價值

日本鰻鱺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為重要的名貴食用魚種之一,中國沿海地區人工大量養殖,養殖產品除供國內市場需求外,還是重要的出口產品

胚胎髮育

在水溫(23±0.5)℃條件下,日本鰻鱺從受精卵到仔魚出膜需約38h30min,總積溫為885.50℃·h。其特徵與一般硬骨魚類胚胎髮育基本相同,鰻鱺胚胎髮育可分為14期,為典型的盤狀卵裂,原腸作用通過細胞的下包和內卷完成。但日本鰻鱺早期仔魚與一般硬骨魚類的仔魚存在較大差異,表現為無色透明的血細胞和S形心管;開放型的口腔,發達且不能閉合的上下頜和3對頜齒;孵化後3~9d在身體兩側出現由神經細胞和支持細胞構成發達的感覺丘,其數目為6~9對不等;以及形態不斷變化的尾垂體等生物學特性。分析認為這些生物學特性決定了日本鰻鱺仔魚的孵化環境可能相對較穩定,以及仔魚攝食方式可能為觸碰後咬食的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