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梅(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方梅(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方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語文》雜誌副主編,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梅
  • 外文名:FANG Mei
  • 性別:女
  • 民族:漢族
  • 職業:語言學家
學術兼職
1.曾任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理事;現任中國語言學會秘書長(2010年-今)。
2.國際語言學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漢語語言與話語學報,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編委。
3.日本語言學期刊《中國語文法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Grammar,日本朋友書店)編委。
研究領域
專業研究領域為語法學與篇章語言學,以功能主義語言學理論為取向的語法、話語、語用研究,及共時語法化的演變機制研究。
研究課題
2014年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漢語語用標記形成機制的多視角研究”。
2005年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漢語動態呈現語法研究”。
2003年 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名詞短語句法結構的類型學比較”。
2002年 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工程“句法-語義學”。
2001-2003年 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課題“口語對話體的話語標記”。
2000-2003年 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重點課題“現代漢語語法的認知-功能研究”。
1998-2000年 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礎研究課題“空間關係與漢語句法結構”。
1995-1997年 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科研基金課題“漢語口語句型的統計與分析”。
1993-1996年 參加國家社科青年基金課題“當代北京口語句式研究”。
開設研究生課程
篇章語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學系
會話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學系
漢語語法分析專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學系
功能語法 北京大學
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1996年8月 香港浸會大學語言中心。工作領域:國語教學方案設計。
1996年9月 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工作領域:語言多樣性與語言調查。
1999年 參加美國教育部資助項目“漢語語法結構與功能研究”。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UC Santa Barbara)語言學系。工作領域:漢語研究的功能視角。
2002年3月 香港大學語言學系。工作領域:口語語料庫建設與話語分析問題。
2002年7-9月 美國加州大學(UC Santa Barbara) 語言學系。工作領域:漢語語法的現實演變。
2007年10月 法國國家科學院東亞語言研究所。工作領域:語法的共時差異與歷時演變。
2011年11月 台灣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工作領域:語法與韻律的界面。
獲 獎
1995年 論文《賓語與動量詞語的次序問題》(獨著)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青年優秀成果獎。
2000年 專著《漢語功能語法研究》(與張伯江合著,第二作者)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4年 論文《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
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二等獎。
2012年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漢語動態呈現語法研究”獲評優秀成果。
2014年 論文《由背景化觸發的兩種句法結構——零形反指和描寫性關係從句》獲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
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2016年 論文《會話結構與連詞的浮現義》,獲第九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學術發表
1.《浮現語法——基於口語和書面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即出。
2.《規約化與立場表達》(第一作者,合著者樂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即出。
3.《中西學術名篇精讀-呂叔湘卷-漢語語法分析問題》(第一作者,合著朱慶祥),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4.《漢語功能語法研究》,(第二作者,合著者張伯江),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主編叢書
1.“中國語文叢書”《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第一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年4月。
2.“漢語話語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即出。
論 文
2017
1.負面評價表達的規約化,《中國語文》第2期。
2016
2.北京話語氣詞變異形式的互動功能——以“呀、哪、啦”為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3.單音指示詞與雙音指示詞的功能差異——“這”與“這個”、“那”與“那個”,《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6年第9期。
4.漢語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韻律表現(第二作者,合著者謝心陽),《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第一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年4月。
5.再說“呢”——從互動角度看語氣詞的性質與功能,《語法研究和探索》(十八),商務印書館。
6.依附小句的關聯模式與句法整合,《漢語句式問題探索——漢語句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10月。
2015
7.北京話兒化詞語陰平變調的語法意義,《語言學論叢》5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
8.談語體特徵的句法表現,《當代修辭學》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3年第9期。
9.助動詞在漢語口語中的虛化,《木村英樹還歷記念-中國語文法論叢》,日本:白帝社,2013年5月。
10.說“還是”——祈願情態的浮現,台灣《語言暨語言學》專刊系列之五十《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Beyond》,Vol. 2。台灣中研院出版,2013年10月。
11.漢語的依附性小句及其語體差異(合著,第二作者朱慶祥),《現代中國語研究》第15期,2013年10月。日本:朝日出版社。
2012
12.會話結構與連詞的浮現義,《中國語文》第6期。
13.The emergence of a definite article in Beijing Mandarin: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ximal demonstrative,Trend in Linguistics Studie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236, De Gruyter Mouton,2012。
2011
14.修辭的轉類與語法的轉類,《當代修辭學》第1期。
15.北京話的兩種行為指稱形式,《方言》第4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2年第2期。
16.現代漢語“化”綴的演變及其結構來源(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朱慶祥),《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2010
17.北京話里新生的語法手段,《呂叔湘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8.多重強勢焦點共現居中焦點強度的語音感知差異(第二作者,第一作者莫靜清、第三作者楊玉芳),《漢語學習》第1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0年第7期。
19.Describing Morphosyntax(如何描述形態句法)-導讀,世界圖書出版社,2010/10。
2009
20.北京話人稱代詞的虛化,吳福祥、崔希亮主編《語法化語與語法研究》(四),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8
21.由背景化觸發的兩種句法結構——主語零形反指和描寫性關係從句,《中國語文》第4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8年第10期。
22.動態呈現語法理論與漢語“用法”研究,《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7
23.北京話兒化的形態句法功能,《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7年第9期。
24.語體動因對句法的塑造,《修辭學習》第6期。
2006
25.北京話里“說”的語法化——從言說動詞到從句標記,《中國方言學報》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26.篇章語法與漢語篇章語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6年第2期。
27. 認證義謂賓動詞的虛化——從謂賓動詞到語用標記,《中國語文》第6期。
28. 疑問標記“是不是”的虛化,沈家煊、吳福祥、馬貝加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北京:商務印書館。
29. 功能語言學的動態視角——口語研究的描寫和解釋,《語言學名家講座》,中國傳媒大出版社。
2004
30. 語體差異對使用頻率的影響——漢語對話語體關係從句的統計分析》(第一作者,合著者宋貞花),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新加坡。
31. 從章法到句法——漢語口語後置關係從句研究,《慶祝<中國語文>五十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32. 口語語法研究的現狀與前瞻,《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33.從空間範疇到時間範疇——說北京話中的“動詞-里”,吳福祥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
34.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中國語文》第4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2期。
35.漢語的話語分析,《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語言學》(林燾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36.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中國語文》第5期。
37.從功能角度看漢語的不完全體,《語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
38.北京話他稱代詞的語義分析,《句法結構中的語義研究》(邵敬敏主編),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39.呂叔湘學術思想研究(第二作者,合著者江藍生),《人民日報-學術動態》,1998年7月18日。
1995
40.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段,《中國語文》第4期。
41.北京話指代詞三題(第一作者,合著者張伯江),《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42.北京口語易位現象的話語分析(第二作者,合著者張伯江),《語法研究和探索》(七),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4
43.北京話句中語氣詞的功能研究,《中國語文》第2期
44.漢語口語的主位結構(第二作者,合著者張伯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1994年第5期。
1993
45.賓語和動量詞語的次序問題,《中國語文》第1期。
46.談北京口語語法的研究——紀念朱德熙先生逝世一周年(第二作者,合著者張伯江),武漢:《語言學通訊》3-4期。
1991
47.具有提示作用的“是”字句,《中國語文》第5期。
1985
48.關於複句中分句主語省略的問題,《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1985年第4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