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縣博物館

方山縣博物館

方山縣博物館組建於1986年6月,隸屬於方山縣文物旅遊局。博物館館址位於方山縣積翠公園內,辦公面積1140平方米,展廳面積330.74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94.3平方米。

基本介紹

建築布局,相關背景,重要活動,參觀信息,

建築布局

館內共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為沙盤展,陳列方山縣農業建設規劃模型。模型配有電子語音系統,生動闡述了方山縣建縣以來農業建設的輝煌成績和近五年的農業發展規劃。
第二展廳為方山縣縣史展,陳列新石器時代以來方山境內出土的80多件代表性文物和近百幅圖片。
第三展廳為今日方山圖片展,陳列方山縣建縣三十多年來在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取得新成就的各種圖片100多幅。2003年換屆以後,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一體三化”發展思路,積極實施“一園一域雙十”方略,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縣域經濟實力、產業構成、工業園區建設、農業產業化、生產條件、生活環境和社會事業等十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使我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相關背景

方山縣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期,縣境內大部分區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從戰國時期置皋狼邑,至今也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雖署址幾經變遷,轄境有所變異,然而前後承襲,從未間斷。“方山縣”稱謂起至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併入離石縣,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又復置方山縣,1954年7月1日與離石縣全並為離山縣,1971年5月1日恢複方山縣。
方山人民創造光輝的歷史文明,其間也孕育了大批仁人志士。在方山縣南村發現的以仰韶文化時期彩陶盆為代表的大批文物,可以反映當時方山勞動人民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及社會文明程度;清代名吏于成龍就出生在方山縣來堡村,官至兩江總督,為官20多年,清正廉潔,政績卓越,康熙皇帝撰碑文,稱他“實天下廉吏第一”;張淑平是早期革命活動家,其家就在方山縣大武村, 1924年擔任太原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後被反動派殺害,為黨的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解放戰爭時期,賀元帥親自創辦的“賀龍中學”就駐紮在方山縣大武鎮,辦學三年,培養了1500餘名軍政人才。

重要活動

博物館成立以來,在對全縣文物保護與管理的同時,打擊了各類文物違法犯罪活動,徵集收藏了一批珍貴文物,有效地促進了文博事業的發展。目前,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博物館配備了專職的文物管理員,制定規範了安全保衛制度。並聘請專職講解員,使博物館得到了正常開放。

參觀信息

館址位於方山縣積翠公園內,開館以來,博物館每年組織中小學生、社會團體免費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年接待參觀者達1萬餘人次,多次受到了省地領導和民眾的讚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