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社區

方山社區

方山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方山南麓,東至弘景大道,西至楊村社區,南與湖熟街道萬安村隔秦淮河相望,北至橫嶺社區。社區轄區內方前大道貫穿東西,離祿口機場不足15公里,北距江寧區政府駐地東山街道約3公里。社區總面積8.1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3790畝,水面面積112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方山社區
  •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方山南麓
  • 面積:8.1平方公里
  • 耕地總面積:3790畝
基本概況,經濟發展,社會事業,

基本概況

方山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方山南麓,東至弘景大道,西至楊村社區,南與湖熟街道萬安村隔秦淮河相望,北至橫嶺社區。社區轄區內方前大道貫穿東西,離祿口機場不足15公里,北距江寧區政府駐地東山街道約3公里。社區總面積8.1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3790畝,水面面積1120畝。總戶數1304戶,總人口4284人,勞動力2312人,已就業1873人。社區下轄11個自然村即11個村民小組(上樂村,下樂村,陶家莊,山芋棚,武家莊,李家莊,魏家,南垾,葛橋,長塘,澗東)。
全社區於2002年由於江寧科學園發展需要進行征地拆遷,社區現駐地在方山集鎮距秣陵街道不足10公里。方山社區由原來的方山社區、健康社區於2007年3月合併而成,取名方山社區。1958年方山、東方屬東山人民公社方山農林牧場方山管理區。1962年方山和東方分開,分別成為方山人民公社方山大隊、東方大隊。1958年健康大隊隸屬東山人民公社。至1962年下半年,健康大隊分為健康、楊村、洋橋3個大隊,同屬方山人民公社管轄。
方山社區

經濟發展

社區南、西部分屬健康圩圩田區,北靠方山為丘陵崗田。民國時如南垾村80%土地屬於萬姓地主,自然災害頻繁,生產水平低下,村民大多靠幫工、租田為生。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開始興修水利,解決抗旱問題。公社組織興建南頭涵閘,開挖引水渠道,實現東西兩邊水源互通。後又陸續修建葛橋東站,挖排灌渠道,格田成方,糧食產量大幅上升,1983年畝產近千斤。村辦工業起步較早。
1968年起先後創辦健康紙盒廠、方山皮毛廠、健康鑄造廠等10多個企業。20世紀80年代末,村辦工業進入全新時期,天印包裝廠、紙箱廠等龍頭企業成為當時規模企業,年產值分別超過500萬元。
2002年健康村工業總產值超億元,村收入100多萬元。陶家莊、樂村自然村是南京地區著名裱畫村,裱畫藝人不斷湧現,傳統工藝得到傳承。大隊先後成立林業隊、副業隊,養豬養羊。原方山大隊山芋棚自然村因種山芋而遠近聞名。近百年來,該村欒姓村民“春供山芋苗,秋售鮮山芋,冬儲窖山芋,常年賣山芋”,作為南京地區著名土特產品,遠銷蘇皖兩省各地。工農業生產發展使人民收入顯著提高。
1986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2006年人均收入已達7955元。隨著拆遷安置,全社區農村村民轉變為城市市民,入住新建的住宅小區,人均住房達60平方米。現居民擁有私家汽車共100多輛,機車658輛,固定電話手機2600部,有線電視入戶100%,電腦擁有量每百戶超過40台。
方山社區

社會事業

境內教育事業發展較早。民國十五年(1926年)南垾村即辦有南垾國小,有學生35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推進國民教育,又創辦樂村保國民國小。新中國成立後,方山地區學校經過調整合併擴建、劃分為健康、楊村、成山、橋頭4個輔導區,歸屬方山中心校領導。健康輔導區共有3所國小,其中2所高小1所初小(原南垾村國小);方山片有方山國小(原樂村國小)、東方國小(為初小)。1987年健康國小有學生164人教師6名,校舍14間,1985年創辦附設幼稚園,有幼兒87人教師4人。方山中心幼稚園有幼兒63人教師3人,東方幼兒班有幼兒17人教師1人。1983年方山公社在楊村創辦聯中(初級中學),有學生240人教師18名。1992年聯中停辦,所有師生併入方山中學。2001年方山國小、東方國小撤銷,2003年9月健康國小撤銷,所有師生併入方山中心國小就讀。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開展迅速,到2006年社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4180人。1969年,方山、健康大隊先後辦起醫療站。當時先由江寧縣醫院選派醫生駐點,後由大隊選派人員外出學習回來後擔任赤腳醫生。1985年新建3間約120平方米醫療站,2003年拆遷後併入方山衛生服務中心。
方山社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