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傳

方以智傳

《方以智傳》內容簡介: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龍眠愚者、澤園主人、浮山愚者、宓山子、鹿起山人。明崇禎進士,官翰林院檢討。入清後被迫為僧,在發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 方以智知識淵博,對哲學、歷史、文學、地理、物理、生物、天文、醫學、音韻等無不精研,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

基本介紹

  • 書名:方以智傳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472頁
  • 開本:32
  • 作者:錢王剛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2032751, 97872120327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方以智傳》第一次翔實而全面地傳述了方以智的生平及其在激烈的社會板蕩中的心路歷程,展示了其作為一個英特不群的十七世紀的偉人的經世報國之志、忠孝立身之品、奮鬥不息之精神以及在社會政治活動和學術思想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並首次考證披露了他創建清初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天地會的史實。
方以智是我國明清之際傑出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也是才華卓立多所建樹的博物學家、考據學家、音韻學家、詩人和書畫家,同時他還是致力追求政治清明的社會活動家和組織秘密抗清鬥爭的領袖,他一生負大志而貞信仰,經世出世乃至奮鬥於世出世間,經歷坎坷傳奇,可歌可泣。此外,《方以智傳》在傳述方以智生平的同時,還著意反映了明清之際風雲激盪的歷史與眾多的歷史人物。

作者簡介

錢王剛,1956年9月生,安徽樅陽人。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哲學系。現為國家公務員。利用業餘時間長期堅持地方歷史文化和方以智的研究,發表過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降誕浮渡
第二章 童真志趣
第三章 家教師傳
第四章 同學少年
第五章 天下狂生
第六章 遊歷東南
第七章 主盟復社
第八章 流寓南京
第九章 感時不遇
第十章 秦淮彷徨
第十一章 踏上仕途
第十二章 且去著述
第十三章 甲申之變
第十四章 閹黨迫害
第十五章 流離嶺南
第十六章 漂泊三萍
第十七章 十辭入閣
第十八章 袍帽與刀
第十九章 哲人沉思
等二十章 忠臣孝子
第二十一章 秘游江西
第二十二章 活動四方
第二十三章 青原風騷
第二十四章 歸去來兮
第二十五章 惶恐殉難
第二十六章 身後風波
附錄一 “粵難”索隱
附錄二 方以智與天地會
方以智著作目錄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降誕浮渡
滾滾長江,萬里奔騰入海,身後留下了無限壯觀美麗的山川風物。
乘舟由下游的濱江古城安慶沿北岸順流而下,不久便進入桐城江段。這一帶江面寬闊,水勢舒緩,波平浪靜。在晴朗的天氣里,於舟中眺望岸野,數十里外有座山可清晰落入眼帘。那山高不一里,廣袤不二、三里,若無奇狀,不經意間你會忽視而過,略無印像;只有知情者,才會因僅得浮掠一瞥,不能親臨登覽而甚感遺憾——原來,那遠觀貌若無奇之山,實則大有名頭,乃是古皖地與黃山、天柱、九華、琅琊齊名的五大名山之一的浮山。
浮山去桐城縣治之東九十里,只西面接陸,余皆為河湖之水所環繞。登山而望,嵽嵲空虛之山體,猶如浮泊之巨舟,幾欲乘風而去,故得名浮山,又曰浮渡山。昔日白樂天困於江州時,嘗興游此山,登縹緲峰而詠:“登臨一望水滔滔,還被蓬萊壓巨鰲。細認江流分笠澤,界尋煙樹辨毫毛。”正道出了浮山山水相浮之觀感。然浮山之勝遠非如此,它更以奇峰、怪石、巉岩、幽洞而擅其名。
浮山乃遠古時火山噴發所遺,其外觀雖無高峻雄偉之姿,但攀臨深入卻見奇峰疊現,入目皆是怪石突岩,足履處更見無數的洞穴空幻幽窅,山體若虛;而峰前岩下幽谷中,溪回澗曲,古樹修篁遍掩其間。朝乾夕照里,滿山奇麗幽幻,蒼紺紫碧,氣象萬千,使人陶然如置仙府靈山,大有虛幻飄逸出塵之感,是以浮山不僅有海上蓬萊之美譽,亦有山之隱者之雅稱。
浮山玲瓏纖巧奇麗秀美如此,故其雖遠都市而處偏僻,但仍引得遊人不斷,更為文人雅士所激賞。自唐以降,前來探奇攬勝留有詩文碑刻可考者便有孟郊、白居易、呂岩、王安石、歐陽修、范仲淹、富弼、黃庭堅、趙孟頫等眾多名士。謝靈運李白以未能之游而為憾,近人王守仁亦詩以述慕:“見說浮山勝,心與浮山期。三十六岩內,任選一岩棲。”。又有雷鯉、袁宗道、鐘惺諸文人或棲身浮山學道修性,或徘徊於此流連不捨,皆留有佳事趣聞。正因浮山與文人騷客如此親密,故後人有“山水形勝地,文人爭霸處”之感嘆。
然浮山卻非是文人們的“獨樂園”。俗謂天下名山僧占多,早在南陳太建年間,有僧人智愷便看中了浮山的奇麗脫俗而住錫建寺,開浮山佛教之始,其後來南渡創立天台宗,影響日大,浮山遂成為祖庭之地。唐代會昌之難,浮山佛寺也受波及,以致棟宇頹馳,釋子無似。及至入宋,洞宗第七代傳人遠祿禪師受命住持浮山,欲興曹洞之教。這位禪師玄修高深,以致名聲漸起而慕者漸多,於中便生出一段佳話來,也因之而使浮山禪佛教其後影響日趨增大——
原來滁州知州歐陽修本是詆禪之人,一日偶聞遠祿奇逸,遂趨浮山而欲看其究竟。他徑造其室,遠祿也如平常一樣地接待,並未有何奇異言語相示。歐陽修不免輕之,遂自與同伴對弈,禪師也即坐其旁觀看。歐陽修下棋是偽,意在藉機以窘遠祿,見遠祿觀棋,即收局請禪師因棋說法,欲看和尚能扯個什麼玄理出來。
遠祿知其刁難之意,即令撾鼓升座,開示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棋。只解閉門作活,不能奪角沖關,哽節與虎口齊張,局破徒勞綽乾。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腹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而時時頭撞。咄!爾休夸國手,漫說神仙,贏局輸籌不問,且道黑白未分前,一著落在何處?”
眾人皆無以對。遠祿復嘆道“從來十九路,迷悟多少人!”
歐陽修不意和尚因弈說出這般深刻啟膠破執之理來,不由大是嘉嘆。對伴隨而來的僚屬道;“吾向疑禪語為虛誕之言,今見此老機緣,非悟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由是改變了對禪宗的認識。
他此後常來浮山問法,後來入朝為參政知事,也常與人說起因棋說法的故事,極是稱道遠祿之禪修。又因范仲淹、王安石等名士大僚也重遠祿而推崇浮山禪教,以致浮山道場漸揚名於天下佛林,遠祿更被朝廷賜號圓鑒大師。隨著影響的擴大,浮山寺院門庭也日益開拓,成為規模恢宏的十方叢林。至元明兩代,雖幾經興衰卻終得完福地而領袖香台。所謂名山勝場相得益彰,浮山佛教之盛,使浮山之名更遠播海內。
某年某日,有一精風鑒堪輿者來游浮山。其仔細相看形勢後,大是激動,對同伴稱道:“此山南北綿迭,體質空靈,形如蛟潛,乘氣得水,生機勃然,吾觀勢喝形,斷此地早晚必育誕一曠代奇人也!”。此語流傳開去,人有信的也有不信的,時日久了,也便為人們所淡忘……
寒暑推移,時光如水流逝。
大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一六一一)辛亥季秋,一座占地甚廣,樓堂軒閣建築頗有氣派規模的莊園府第,在浮山西面的丹丘、墨歷岩下的曠處落成。因其依山傍水,故莊園主人便給這新府宅起了個既符情景又頗有雅意的名字:在陸山莊。但附近的鄉人呼不來這文皺皺的名兒,只稱它是“御史第”:因為莊園的主人現做著朝廷監察御史的官。
這御史姓方,名大鎮,字君靜,號魯岳。萬曆十七年進士,授大名府推官,以能平反冤獄而被擢為江西道監察御史,後巡鹽浙江。方御史雖入仕有年,但因是家中長子,又性極孝友,故一直仍與父母諸弟融融而居於浮山西北面的白沙嶺下,並未分宅單過。年來他因病乞歸休養,因感府中人口漸增頗為擁噪不便,又為兒女們計,這才在舊宅以西不過里許的地方另建府第。雖然如此,新第啟居以後他也只是命兒女們搬了過去,自己與妻妾數人仍住舊宅寧澹居中,敬侍年事已邁的父母。
秋闌冬至,不覺間月余時間過去,已是北風漸淒、蟲獸潛伏之寒冷季節。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裡,已有一段時間未至在陸山莊的方御史卻冒著寒風冷雨與妻子姚氏孺人一道去了山莊,例外住了下來。原來,他們的兒媳懷胎十月,算來將在這兩日就要臨盆生產了。
御史膝下有兒女四人,長次皆女,只有一個獨子名孔炤,字潛夫,號仁植,今年二十一歲,是個學行兼優英特不群的諸生,其妻室是附近麻溪吳氏、曾官翰林院編修的吳應賓次女吳令儀,成婚兩年始有身孕。因是一脈單傳,御史夫婦對媳婦懷孕格外地重視,除了囑咐家中仔細照料孕婦飲食起居,姚孺人還將自己的貼身使女給兒子做了侍室,不讓他打擾媳婦,好使其靜心養胎。可以說吳氏自有身孕起,便得到了闔府上下極認真的照顧,如今將臨產,那自是全家第一等的大事,雖然一切都早有準備,接生的穩婆也於前兩日住進了山莊,可關切殷殷的御史夫婦還是不放心,恐有何閃失趕了過來照看。山莊的氣氛也因之於興奮中略透著些緊張。
十月二十六日,一個男嬰在其親人們的熱切期盼中,降誕在在陸山莊的黻佩園中。他的母親,那剛剛擺脫巨大陣痛的年輕產婦,聽見了嬰兒響亮的啼聲和穩婆興奮恭喜的話語,方欣慰嘆息著倦然睡去。一直守候在一旁的姚孺人懷抱剛誕的孫子,看著那粉紅的嫩臉兒,不禁心花怒放,一疊聲吩咐丫環快去給老爺少爺報訊。旁邊的女兒們也歡喜地給母親道喜。
訊息傳至前院中堂,御史不由額手稱慶,笑逐顏開。已過天命之年的他,一直為男丁不旺獨子承嗣隱有憾憂,他在心中對這個孫兒已是想盼得很久了,如今他終於可以釋懷無憂了——這個孫子的出生,帶來了家族繁衍興旺的希望,讓他興奮欣慰無已。相比之下,那才做了父親的年輕秀才方孔炤雖然覺著幸福,倒還平靜些,但他雖不能完全體會得父親的心情,見父親高興慰懷如此,自也滿心歡喜。
打這一天起,在一種歡樂喜慶的氣氛中,在陸山莊的生活基本上是圍繞著那襁褓中的“小公子”而展開,一直到嬰兒滿月。
新生兒滿月,親友來賀,並給小兒舉行很隆重的洗兒會,這是自南宋時便流傳下來的風俗,一般的官宦與大戶人家都很注重講究。方家因為新生兒於這個家庭的特殊意義,更是早早地就籌劃準備。方御史雖向來持家節儉,此時卻也吩咐兒子和管家要遵俗辦熱鬧一些。
到了這日,一大早,山莊裡的人便開始準備忙碌起來。卻巧天公也作美,連日陰雨此時卻晴了,出了太陽,給人以溫暖的感覺。辰牌以後,遠近的親友帶著賀禮絡繹來到。本地的大姓施氏、吳氏和謝氏等大戶殷實人家亦來恭賀。山莊內,笑語喧譁不斷。不少賓客尚是第一次至山莊,不免趁機四處流覽觀賞:
這山莊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前面打大門進去,花樹夾雜的石子路徑不遠,是主人知客議事的小軒及花房守值等處所;曲廊往後則是寬敞的中堂,兩廂為仆傭房舍;中堂後的中間部份,是稽古堂書房、庚月亭、荷池花園。穿過花圃,由一月洞門進入,裡面有參差建築的黻佩園、紉蘭閣、清芳閣等,是主人居住的後院。整體上看,山莊建築雖非如何華麗,卻齊整而雅致,顯透著主人的身份與情致。這樣的府第新成,又繼以添丁得後,也可謂是雙喜臨門,讓人不由羨慕。
冬日漸漸升高,隨著賓客的增多,山莊益顯熱鬧。約莫巳時,山莊的少主人方孔炤極恭敬地陪著一位白須飄飄年過七旬的清癯老人入得莊來,到了客人聚集的中堂。滿廳的來客見了這老人,紛紛致禮問候,說一些“祚胤繁昌,瓜瓞綿綿”之類的恭賀之語,態度十分敬重。原來這老人乃方府的太翁,方御史之父方學漸。老人一邊與眾人召呼寒喧,一邊拉著另一位老者笑呵呵入座,那老者卻是御史的岳父姚希顏,也是邑中的宿儒。太翁坐下,家族中的子弟家人便挨次上前叩拜問安,鄭重不苟,如同年節一般。這原是方家的家規如此,但在座的親友賓客卻觸景感慨,對這位光大方氏家門深孚名望的老人各自在心中產生很深的敬意——
數百年前,方氏其先由休寧遷於池口,其裔名方德益者於宋末再徙桐城鳳儀里,為桐城“鳳儀方”之始祖。六傳至方佑,出仕巡按廣西,其族乃大,遂改稱“桂林方”。方學漸正是這“桂林方”之後,年少時家道清貧,可他卻酷愛讀書,其父方祉為成就兒子,盡典薄產助其學業,使方學漸未冠之年便已成為飽讀詩書的諸生。邑內曾做過鈞州守的鄉紳趙銳看重方學漸的人品文章,將膝下的唯一愛女嫁給了他。方學漸兄弟二人,其父卒時,家中遺箸僅可百金,學漸悉推於伯兄,後來又憐兄貧甚,復割婦家媵田與之,自依岳家而居。岳父去世後,因慕浮山山水之佳,舉家遷至浮山北面的白沙嶺下,結巢依麓,教授鄉中以養家口。他的文才學問為里中所公認,無奈卻七試不售,僅以優行入貢。中年以後,眼見長子進仕得官大名府,遂絕了入仕念頭,惟以效法聖賢、傳道授業為己任。
桐城位處江淮會衡之地,北徑壽州、濟寧可直達京師,南溯長江由贛口入粵,東近南京、蘇揚等富庶地區,境內表里江湖,周環山澤,物產豐饒,素為魚米之鄉和商賈發達之地。入明後經二百餘年的安定發展,居民戶口大增,工商茂盛,文化活躍。一心衛道振儒的方學漸,憑藉著此等優勢的地方環境,聯絡同道,於桐城南鄉樅陽鎮創立桐川會館,授業講學,日偕同志討論性善良知之說——自嘉靖以後,浙江餘姚人王守仁所倡之心學風靡東南:這王守仁因感於世人追逐名利日甚,世風日下,官宦榨掠百姓日深而庶民暴動時起,體驗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奮然欲整飭人心。他沿襲借用孟子“良知”、陸九淵“心即理”和禪宗“自性即佛”等思想觀念,提出天下無心外之事之理之物,人但只要致知格物,認識了自己心中那本來知善知惡知是非的“良知”,就能恢復被蒙蔽的心體的本來面目,知道是非,為善去惡,不會發生與良知天理相違背的言論行為。這個類於禪學的心學一問世,立即得到了許多守禮衛道之士的擁護,很快傳播了開來。方學漸認為心學直接孟子性善之脈,值得大加倡行,遂成為心學的熱心鼓吹者。但他畢竟是學養豐潤之人,也敏銳地看出了王學末流棄學蹈虛之弊的危害,因而在講性善良知的同時,掊擊空幻,提倡尊崇實學,這在東南地區學界儒林引起了很大反響,成為時下理學的著名代表人物。遠近儒林慕其風,競相組織各類學術社、會,學風日盛。
方學漸不僅以布衣振教、主壇席二十載,深為地方和儒林崇敬,且以道學禮教治家。近些年來他修家乘、建祠廟、訂家規家訓,一按儒禮道德要求維繫他的家族。在他的教育培養下,他的三個兒子除了方大鎮已出仕顯貴,次子大鉉、大欽也皆是學有所養的郡廩生,前途可望;且兄弟三人皆一稟乃父風志,崇奉理學,而其子輩如方若洙、方孔時、方孔炤、方孔一等亦好學不倦才藝不凡,為里中所矚目。因了方學漸這個大家長的苦心經營培育,方家正蔚然崛起,成為一個門才興盛、甲於皖口的理學與士大夫家庭。如今,方家長房又有了新的一代,顯征著家族的興旺。此時聚在中堂里的人們,不論是親友抑或是一般賓客,追本溯源思量這個家族的發達興盛,心羨之際對方學漸老人的欽敬自然而深,卻非是一般對大家長禮敬之意可比。
且說學漸老人來到,一番熱鬧過後,時已近午。洗兒儀禮便正式開始了——
只見一年輕使女捧著一隻圍著紅緞的大銀盆放在堂心中,另有女婢將煎熱的湯水倒入盆中,然後撒上紅棗彩錢等物事。又有男僕端來燃旺的炭火放置盆旁以生暖。待這一切備妥,身著禮服的姚孺人婆媳抱著小兒由內室出來,將小兒除了包裹小衣,由其母捧持著放入盆中。一旁的丫環端過托盤,綢墊上放著一支黃燦燦的金釵——這釵有個名兒,叫“攪盆釵”,以五行金生水且金為貴物,兆寓著受洗兒一生順利興旺發達富貴之意。孺人取過金釵,口中禱念著,緩緩攪動盆水,之後才挽袖給小兒仔細地洗抹起來。
小兒入得水中,覺得很是舒愜,不由歡快地扭動身軀,手舞足蹬起來。看得祖母眉花眼笑,那十九歲的年輕母親更是一臉幸福之色——此時此刻,她的驕傲與欣慰自不待言,而一種濃濃的溫柔憐喜的母愛之情也正蕩漾充溢在她的心房。她托著兒子小小而柔嫩的身子,在婆婆洗忙之際,專注而溫情地端詳著,似乎要把這個小小生命的一切都印記下來。忽然,那嬰兒停止亂動,只把一雙烏黑潦亮的眼珠兒凝神地望著她,一眨不眨。迎著兒子這目光,且驚且喜地她,尚未來得及思想,腦海里已倏然閃現出另一幕熟悉的情景來:
那時她似乎正在覽書,忽聞戶外風聲激盪,緊接著便見一條龍形怪物闖進室來,那物騰在空中,張牙舞爪,猙獰可怖,繞室盤旋了幾匝,停在她面前,兩道如電的目光直直地瞪視著她,瞬也不瞬。有傾,虬首點了點,身軀一擺,倏地化作一道冷風不見。她驚得一身冷汗醒來,方知是一夢。那之後,她便開始了產前陣痛。這個奇怪的夢境讓她驚悸不安,不知是凶是吉,不敢對人提起,只是不時自個兒在心裡揣摩,不意此時竟又回想了起來。
她曾聽人說,婦人受孕及生產前若遇有異征,當於新生兒相關,古書上也有這樣的記載。但她卻不願自己的夢與兒子有聯繫,因為那夢境不僅詭異,而且那毒龍般的怪物也令她意顫心驚。然而她又無法將它從腦海中抹掉。她該如何對待呢?惶惑不寧中,她下意識地將視線投向她的親人們——她的丈夫及其親長,還有她自己的父母,似乎是欲從他們那裡尋得某種啟示與解答。而當她的目光轉到與她公公坐在一起正微笑談論著的父親時,心中不由一動,忽忽似有所感。
她的父親正當人生盛年仕途一派光明時,便因目疾而致仕。辭官後對佛教產生了興趣,前兩年著名禪師憨山德清到浮山說法,父親竟皈依其門下,成了一個未出家的禮佛居士。近來因感遠公道場日漸荒廢,乃與雲遊至此的朗目和尚一道併力圖復浮山祖庭之業,眼下正四處募資以重修浮山華嚴寺及在金谷岩內鑄塑接引佛銅像。她受父親的影響,對佛家也很禮敬,逢時過節也會令家人給華嚴寺送去一些香油物事,父親募資鑄佛,她也布了些金。雖然如此,實在說這之前“佛”在她心中並未有如何重要的位置和份量,她並不信仰它,只是一個敬字而已。但此時因為異夢的困擾,她卻由父親產生了一種聯想:法力無邊的“佛”或許能庇佑她的兒子一生平安幸福。
這個念頭一出現,她便緊緊抓住了它再也不放。是的,為了她心愛的兒子,她將從此虔心禮佛,廣結善緣,多種福田。她暗暗地在心裡決定:自此以後,她不但要齋食以敬,且要在家裡供立佛像,朝夕以禮,為她的兒子祈福禳災……
無人知道這位年輕母親的心理,這時滿堂的喜慶氣氛,因為小兒洗浴差不多之時男女親友賓客紛紛上前將各自準備的金錢銀釵等丟入盆中而達到高潮。這是洗兒會一個最熱鬧的儀式,謂之添盆,也是祝小兒將來富貴之意。當一片熱鬧之際,也有那年輕尚末開懷的小媳婦趁別人不大注意,羞紅著臉,撈取盆中的紅棗子閃到一旁悄悄吃下,希望自已也能早日得子。小兒浴畢,剃了胎髮,穿戴包裹好,他的父母抱著繞堂遍謝了眾賓,整個洗兒儀式才告結束。
老太爺方學漸外出講學近日才回,這時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剛出世不久的重孫子。他不僅精儒學會醫術,也頗擅風水相術,白沙嶺宅地和在陸山莊的地址都是他自己卜定的。當孫子將小兒抱給他相看時,老人抱在懷裡將這個重孫子極仔細地端詳了一番,表情驚訝、興奮而又含著凝重。依據麻相之理,他的腦海里對小兒的未來已閃掠過一些似模糊卻又清楚的徵象意識,那使他激動不已。凝視著方家的這個新一代,遙想將來,他的心中不禁興起無限的慰藉愛憐和感慨。
但他卻沒有明說出心裡的想法感受,只是捻須開懷地笑道:“不錯,是一個好孩子!吾家有後如此,也堪足驕慰了……呵呵!”
方孔炤從祖父懷裡接過兒子,恭敬地道:“爺爺,那就請您老人家給他取個名字吧。”
老人沉呤一會道:“名字呢,還是讓你父親他們給起吧。我給他取個小名。這孩子長相不俗,將來或有一番出息作為。我方家以儒為本,以學為尚,就叫他東林吧。盼他日後讀書上進,做個憂國憂民的才識忠貞之士,也不枉了今日這許多親長的祝福。”
方家今日來祝賀的親友除極少數人外,多為儒林之人或有見識之鄉紳,聽見學漸老人所取之名及其言語,紛紛道好。原來,近些年來,因忤時政而被削職歸里的無錫人顧憲成,聯絡同道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人,於邑里東林書院講學,這些人皆衛道守理之輩,痛惡朝政腐敗昏昧人心不古,乃大力倡揚王守仁的心學。而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謂“官輦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大旨是倡導治學不忘理道,而求常懷憂國憂民之心報國經世之志。這種學風精神,頗切中時弊,於是很快產生很大影響——此時士大夫抱道忤時之人,多退處林野,聞東林之風,紛為響附,而朝士慕其名者,也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之名漸然大著,成為時下衛道正直之士的一面旗幟,而回響附麗在這面旗幟下的人皆被稱為東林黨人,因為他們代表的已非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團體,而是一股正日漸對儒林社會乃至朝廷擴大其影響的積極而進步的政治勢力。方學漸既接受王守仁的心學,又讚賞東林的宗旨而甚為推崇,與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創始者交往密切,最近剛應邀去東林書院講學,所以此時給重孫子取名,便極自然地聯繫到這上頭來了。親友中絕大多數人皆為儒林讀書之輩,自也了解時下東林之事,東林書院那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人、聲聲入耳;家事、國家、天下事,事事關心”也是不少人平時勉勵自己或教誨子女的口號,故此時聽方學漸將小兒取名東林,覺著不僅切合家風,實也寄託著老人對重孫子的很大期望,意義很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