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勝藍惟所盼:陸婉珍傳

新青勝藍惟所盼:陸婉珍傳

《新青勝藍惟所盼(陸婉珍傳)》由褚小立所著,本書是中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陸婉珍院士研究成果。在研究報告的形成和結構安排上,我們主要以時間為縱線,以陸婉珍學術成長的重要時間節點和階段作為章節劃分的標準,《新青勝藍惟所盼(陸婉珍傳)》共分為書香門第,重慶南開中學,中央大學,留學美國,學成回國、投身石油分析,服務軍用油品和煉油新技術,文革十年、身處逆境,科學春天、碩果纍纍,老當益壯、再創輝煌,大師風範等共十章,供讀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新青勝藍惟所盼:陸婉珍傳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頁數:355頁
  • 開本:16
  • 定價:68.00
  • 作者:褚小立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13106124
  • 品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新青勝藍惟所盼(陸婉珍傳)》由褚小立所著,共分為書香門第,重慶南開中學,中央大學,留學美國,學成回國、投身石油分析,服務軍用油品和煉油新技術,文革十年、身處逆境,科學春天、碩果纍纍,老當益壯、再創輝煌,大師風範等共十章,她一生經歷了不少挫折和坎坷,但她都能泰然處之,安然度過。她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她頗懂得科學精神:“一旦有了科學精神的武裝,必然會更自覺地學習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掌握科學方法;一個有著科學精神武裝的人,必然會理解人類社會有著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原則是正直、誠信和理性;一個有著科學精神武裝的人,必然會知道我們必須繼承前人的成果,不斷探索、創新,並在探索過程中必須學會格物致知;一個有著科學精神武裝的人,必然會理解身體是為人類服務的根基,萬物都是在不停地運動中,因此我們要注意各方面在運動中的平衡,任何疾病都是人體不平衡的結果;一個有著科學精神武裝的人,自然會理解在空間中存在著最完美的線條、聲音和色彩。

圖書目錄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導言
第一章 書香門第
父親陸紹雲
天津幼年
常州啻年
第二章 重慶南開中學
接受全面的素質教育
立志化學專業
第三章 中央大學
抗戰時期的中央大學
名師與優秀的中大1946級化工班
相識閔恩澤
第四章 留學美國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美國西北大學
聆聽大師的學術報告
美國玉米產品精製公司
第五章 學成回國,投身石油分析
回國路坎坷
石油煉製所分析學科的創建
陷入“反右”政治漩渦
第六章 服務軍用油品和煉油新技術
參與航煤燒蝕機理的研究
服務氟油的研製
做“五朵金花”的眼睛
第七章 “文革”十年,身處逆境
關牛棚、被批鬥
下放幹校
重返工作崗位
第八章 科學春天,碩果纍纍
潛心研究核磁共振技術
石化色譜技術的奠基人
夯實我國的原油評價技術
煉油化學劑的研製與套用
幾項催化劑表征技術的研究
組織制定“八五”規劃
第九章 老當益壯,再創輝煌
成套近紅外分析技術的研發
中國近紅外光譜之母
“節外生枝”的色譜技術
支持國產UMS的研發
第十章 師者風範
情系國產分析儀器
悉心育人,澤被後生
淡泊名利,豁達人生
結語
附錄一 陸婉珍年表
附錄二 陸婉珍主要論著目錄
附錄三 陸婉珍為第六屆全國分析化學大會題詞
附錄四 國內知名分析化學家為陸婉珍八十華誕題詞
附錄五 致採集工程小組的一封信
附錄六 回憶與陸婉珍院士交往的幾件事
附錄七 我心目中的陸婉珍先生
附錄八 一位與時俱進的老科學家
附錄九 陸婉珍先生——Mentorship for知識女性
附錄十 師從陸婉珍先生心得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父親陸紹雲
1924年9月29日,陸婉珍出生於天津市,祖籍上海市(原江蘇省川沙縣)。陸婉珍的父親陸紹雲(1894—1988)是一位留學日本的紡織實業家,也是我國著名的紡織技術與管理專家。
陸紹雲於1894年6月2日生於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市)的一個書香之家,陸紹雲的祖父陸雪香、父親陸舜卿先後在川沙縣任教。1901年,陸紹雲進入川沙縣立高等國小學習。這期間,我國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黃炎培遵照蔡元培先生的教誨回到沙縣辦學並任該校的校長。黃炎培校長的思想對陸紹雲影響很深,他於1910年考入上海龍門師範學校,1914年畢業後在江蘇省常熟縣模範高等國小任教員一年。陸紹雲幼時目睹祖國貧窮落後,即萌發實業救國的心愿。他的母親擅長手工紡紗技藝,當時一般婦女只能用兩指同時捻紗兩支,而陸母能捻紗三支。陸紹雲常對母親說:“將來用機器紡紗,每人不是能紡三支,而是可以紡幾十支、幾百支。”1915年,陸紹雲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攻讀紡織技術。在該校學習5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士學位。
1920年,上海寶成紗廠赴日選聘紡織人才,經當時中國留日學生監督處推薦,陸紹雲回到了祖國,在上海寶成第一、第二紗廠任工程師。1921年,上海寶成紗廠在天津創辦寶成第三紗廠,由陸紹雲擔任總工程師。他在天津寶成紗廠工作十年,建樹頗多,顯示出治理工廠的才能。例如,他勇於創新,改兩班12小時工作制為三班8小時工作制,令寶成紗廠成為中國紡織行業首家試行“三八制”的工廠。
1930年,因欠外國的債,加上市場不景氣,天津寶成紗廠破產,抵押給了英國人。陸紹雲不願為英國人服務,便決定辭職。恰巧,這時山東濟南魯豐紗廠由於經營不善,嚴重虧損,該廠經理邀請陸紹雲到魯豐紗廠協助整頓。於是,陸紹雲攜全家來到了山東濟南。1931年,江蘇常州大成紗廠的經理劉國鈞看到了陸紹雲編寫的《紡織工作法》這本小冊子,對他的業務水平欽佩不已,立即派人到濟南禮聘當時在國內紡織界頗有名氣的陸紹雲來常州任大成紗廠的廠長兼總工程師,並將陸紹雲的年薪定為5000銀元。當時,一擔米才值三四個銀元,有些股東覺得代價太高了。劉國鈞卻說:“他懂技術,技術就是本錢。他一個人可以帶出一批人,可以抵得上一個車間。我們要想發展,想和日本人競爭,沒有這樣的人才,根本是做夢。”
陸紹雲加盟常州大成紗廠後,劉國鈞如虎添翼。儘管有許多股東反對,但劉國鈞卻積極支持陸紹雲的技術改造方案。在紡織設備的選用上,他主張採用世界先進設備。大成紗廠擴錠,一些股東為了節省投資,主張增添一些價格低廉、性能較差的機器。陸紹雲力排眾議,說服這些股東改用瑞士立達式紡紗設備。在紡紗工藝的改進上,他大力宣傳、積極採用新的工藝流程。1931年,他介紹了“聶格林紡棉法”,省去兩三道粗紗機,不僅節省了投資,還減少了勞動力,降低了紡紗成本。1932年,陸紹雲又提出整個紡紗工程的合理組合。1933年,陸紹雲找出了並條工序質量的優劣是影響大牽伸細紗機生產的關鍵這個問題。
除了在技術上進行改革提升外,陸紹雲還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他一直反對當時紡織工業普遍存在的一些錯誤做法,例如實行工頭制、打罵工人、漠視工人的生活和健康、雇用童工做深夜工、每天工作12小時、車間中缺少勞動保護措施等。他認為這些做法會導致工人怠工,勞資對立,生產效率無法提高。因此,他在常州大成紗廠興建了宿舍、食堂、浴室、運動場、醫務室、託兒所等生活福利設施。同時,陸紹雲也很重視提高工人文化水平,他讓每人每日學習一小時,並自編講義發給工人,其中包括工作法、廠規、衛生常識等內容,使工人能受到文化教育,提高操作技術,改進工作方法,這在當時的國內紡織廠中可謂是獨創的。
陸紹雲沒有讓劉國鈞失望。經過技術改革和管理上的大力整頓,常州大成紗廠迅速走上了現代化管理之路,逐步實現“實業救國”的理想。該廠的產品質量迅速提高,盈利持續上升,工廠規模不斷擴大,產量在數年問即由1萬錠擴展到8萬錠左右,並增加染織廠,5年內資產增加8倍,在當時國內紡織業中名列前茅。
P7-9

後記

陸婉珍先生是我的恩師。1996年大學畢業後,我就來到了陸先生創辦的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分析研究室,從碩士研究生讀起,畢業後即留下來工作,兩年後又繼續跟先生讀博士。之後,一直在先生的指導下,從事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的研究和套用工作。可以說,我取得的任何一點成績都是從先生那裡討教來的。因此,我是帶著感恩之心、崇敬之情和強烈的責任感來編寫這本傳記的。
早在2009年慶祝陸先生85歲壽辰之後,學生們就籌劃著名寫一本傳記,以迎接先生90歲華誕。巧合的是,2011年5月,中國科協啟動了第二期“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項目。寫一本不少於15萬字的學術成長報告成為了一項必須完成的研究任務。接到這一訊息時,我暗暗高興,寫傳記這件事終於可以落地了。項目啟動伊始,我曾陪先生接待過幾位專業的自然科學史研究人員,也曾給先生引見過類似的專業人士,但先生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決定將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由我來負責。
先生的這個決定是在一個清晨打電話告訴我的,她的決定讓我有些意外和不安。先生說,她的年紀大了,有些力不從心,不想讓更多的人來打擾。這件事由我來做,可以大大減少她的工作量,節約時間。但事實上,這項工程做下來,先生並未有任何的輕鬆。回憶、訪談、並親自執筆撰寫一些關鍵事件的內容,還是讓老人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且,與我在做科研工作時一樣,先生總能在關鍵的時刻給出具體而實用的指導,使這本傳記得以順利完成。
這本傳記試圖從家庭背景、求學經歷、科研貢獻和人才培養等四個主要方面描述陸先生的學術成長曆程,把反映她學術成長曆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係等方面的資料整理保存下來,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和宣傳優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素材。
我是一名工程師,自幼沒有文史天賦,也缺乏文字功底。為了寫好這本傳記,我利用很多閒暇時間,閱讀了幾十本中外科學家的傳記,儘可能從中汲取優秀傳記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儘管我跟隨先生十幾年,對先生的思想和工作有較為全面的了解,但她一生涉足的研究領域很寬,色譜、光譜、波譜、原油評價和化學劑等都是相對獨立的學科,每一個研究方向都博大精深。為此,我不得不利用業餘時間,查閱和研讀大量的相關文獻和歷史科研報告,拜訪多位與先生一起學習和工作過的老同志,並從先生的學生那裡獲得大量的有價值的資料。
實事求是地說,寫這本傳記的工作量和自我水平的提高絕不亞於攻讀一個博士學位,而且我是百倍努力、千倍小心地來完成這項任務的,生怕不努力,遺漏了重要的史實;生怕不小心,誤寫了歷史。在編寫過程中,與做科研工作一樣,力爭每件事都表達得恰如其分,不故意抬高,也不人為地壓低。我認為這本書算得上是一份合格的答卷,但不是優秀,更不是滿分。由於我的能力所限,這本傳記仍存有較多遺憾。雖說先生一生的求學經歷和所做的重要工作都較為完整列舉出來了,但缺乏系統的剖析和挖掘,文筆也不甚精彩,多數地方都欠點睛之筆,更未做到入木三分的評述。希望這些不足隨著筆者閱歷和感悟的提高,能在先生百歲壽辰再版時得以彌補。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很多領導、同事和師長的指導和幫助。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主要領導在項目啟動時專門召開了辦公會,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多次過問項目的進展情況。人力資源處、黨群工作處和財務處等職能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分析研究室的黨政領導也十分關注,田松柏主任還親自送來了《無機化學》雜誌剛剛寄來的《梁樹權院士紀念集》一書,供我參考。先生的學生、朋友和一起工作的老同志給予了大力、無私的支持。中國測試協會的汪正范老師、儀器信息網的劉豐秋老師以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留學生羅四維博士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論文、照片等資料,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感謝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106組的同事們,儘管這項工作大多是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的,但不可避免地會占用正常工作的時間。在近大半年的時間裡,他們替我承擔了更多的科研工作,而且無怨無悔。感謝謝文華博士在多方面的鼎力相助,感謝彭朝斌高工和李敬岩博士在資料採集和文字編輯等方面做出的大量而細緻的工作。還要感謝我的家人承擔了繁雜的家務勞動,給我以充足的業餘時間完成這項任務。
自2012年5月18日第一稿完成至今,受多位前輩指點,傳記內容已十易其稿,傳記書名也更換多次,終以《新青勝藍惟所盼》為題。儘管如此,由於筆者水平有限,書中定有不足和錯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褚小立
於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2013年7月18日

序言

陸婉珍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分析化學家和石油化學家,是我國石油分析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24年9月29日,陸婉珍出生於江南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留學日本的紡織實業家,也是我國知名的紡織技術與管理專家,母親是一位受過師範教育的女性。陸婉珍求學經歷豐富,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後在常州女子師範附小、重慶南開中學讀國小和中學。從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本科畢業後,她於1947年留學美國,分別在伊利諾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求學,後又到美國玉米精製公司任研究員。1955年回國後,陸婉珍被分配到石油工業部負責籌備石油科學研究院分析研究室,從此她與石油分析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她的努力下,逐漸建立了一個門類齊全、人員配套和方法先進的分析平台。這個平台使我國煉油工業裝置生產過程中遇到的許多技術問題得以解決,同時也為煉油新技術的研發提供了不計其數的分析數據。陸婉珍長期從事色譜、核磁共振、煉油化學劑、光譜等分析學科的研究工作,她的所有科研成果幾乎都在實際生產中得到了套用,其中不少技術都有鮮明的創新性,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陸婉珍情系教育、悉心育人,培養了幾十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工作人員,帶出了一支有特色、能戰鬥、敢登科技高峰的研究團隊。作為一名女性科學家,陸婉珍十分關心女性科研人員的培養和成長問題,積極為國家獻計獻策。她的丈夫閔恩澤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化工催化劑化學家,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獲200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陸婉珍和閔恩澤是我國少有的幾對院士夫妻,他們一生相知相伴,在生活上相互照顧,在事業上相互支持,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成為科技界學習的楷模,他們的愛情故事也被傳為中國化學界的愛情佳話。
本採集工程項目小組自2011年6月開始工作以來,圍繞陸婉珍院士的學術成長經歷,採集、整理和分析了她的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工作經歷、科研成就、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資料,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照片、文獻、手稿、信件、實物和音像資料。項目組蒐集到陸婉珍院士學術成長資料1812件,包括訪談音視頻資料1268分鐘、傳記資料39件、報導143件、學術評價21件、各類證書40份、信件245封、手稿41件、著作545件、照片533張、檔案49件、其他資料95件。項目組在此基礎上還完成了1.8萬字的陸婉珍大事年表。
在研究方法上,我們綜合多種技術手段,包括訪談、檔案查閱與採集、圖片與視頻蒐集與分析、文本分析與解讀等。訪談是在全面掌握已有的公開發表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們對陸婉珍本人、丈夫閔恩澤、女兒閔之琴、學生彭朴和徐廣通,以及與她長期工作的老同事張壽曾和鄒乃忠等進行了訪談。我們還請陸婉珍的學生和重要的科研合作者袁洪福教授,我國色譜界老前輩俞惟樂教授、傅若農教授,近紅外光譜學會秘書長劉慧穎高工,陸婉珍的博士研究生強冬梅和楊小莉等專門撰寫了與陸婉珍交往的一些往事。通過這些訪談和珍貴的回憶文章,我們發掘出了不少與陸婉珍學術成長經歷有關的具體細節,重點釐清了已有文獻材料中未記錄、記錄不詳以及與事實有出入的地方。
在檔案查閱與採集方面,我們對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和檔案館、原石油工業部檔案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人事部門、南京工業大學檔案館、常州市檔案館和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檔案室所收藏的資料進行了採集,儘可能完整地蒐集了陸婉珍求學和工作期間的檔案材料,獲得了大學學籍表、成績單、博士論文以及參加工作後撰寫的科研報告等大量有價值的材料。
在文本考察與解讀方面,儘管本採集小組的成員都是從事分析化學專業的碩士、博士,有些成員跟隨陸婉珍院士十幾年,對她的思想和工作有較全面的了解,但陸婉珍院士涉足的研究領域很寬,色譜、核磁、化學劑、原油評價和光譜等都是相對獨立的學科,每一個方向都博大精深。陸婉珍迄今為止共發表了200餘篇論文,研究著作與論文集13部,獲得專利及科技成果31項。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研讀這些論文、著作與研究報告,以及相關學科的背景材料和專業書籍,了解了陸婉珍科研選題的社會大環境和背景意義。以這些收集到的資料為基礎,我們對選題的實用性、創新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逐項剖析,深入掌握了陸婉珍的學術傳承、科研歷程和學術貢獻,尤其是掌握了她的研究成果在科研和實際工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
我們從陸婉珍家中、辦公室、親朋好友以及專業網站上獲取了不少珍貴的材料。這些資料豐富了我們對陸婉珍學術成長過程中關鍵環節的認識。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陸婉珍院士許多有價值的照片和書信等資料都遺失了,儘管部分照片有保留,但不是原件,其質量有些不盡如人意。
關於陸婉珍的傳記和報導,我們蒐集到公開發表的文獻和出版物中有20個條目,包括《世界科技人名辭典》、《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等重要工具書和權威辭典;各類大型報刊、重要雜誌上的報導一共有24個條目,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中國石化》、《華人時刊》等刊物。但是,這些材料大都是對陸婉珍生平與研究成果的簡短介紹,關注點多集中於陸婉珍在石油分析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缺乏對其學術成長經歷各個具體環節的細緻考證與專門描述。通過整理、歸納和研讀已採集到的所有資料,我們編寫了共18.5萬字(不含圖片)的迄今惟一一本陸婉珍院士的傳記,較為準確、完整、清晰地描述了陸婉珍的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係及科研貢獻。
在家庭背景方面,我們重點對陸婉珍的父親陸紹雲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資料收集,採集到了陸紹雲於1941年編著的《紡織日用手冊》以及1958年編著出版的《化學纖維紡織法》,通過查閱文獻和書籍,較為系統地整理出了陸紹雲的歷史人際關係、個人貢獻及其對陸婉珍學術成長的影響。此外,我們還採集到了陸婉珍幼年時期與母親、外祖母、兄弟姊妹的珍貴合影照片。通過對陸婉珍本人的訪談,了解到了母親和外祖母對陸婉珍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 在求學歷程方面,我們對常州女子師範附小、重慶南開中學、重慶中央大學、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美國西北大學的校史進行了調研,尤其是對對陸婉珍選擇化學專業和人生觀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重慶南開中學的教育思想進行了重點整理。為此,我們購置和查閱了大量的與重慶南開中學有關的書籍和雜誌,獲得了不少珍貴的資料和照片。對於國外求學階段,我們重點調研了陸婉珍的博士導師希斯勒(Harry H.Sisler)教授和博士後導師克勞斯(Irving M.Klotz)教授的相關資料,研究了陸婉珍學位論文的科學貢獻及對後來科研工作的影響。在訪談過程中,我們還採集到了博士導師希斯勒教授對陸婉珍的評價。本項目還重點調研了對陸婉珍學術成長有重要影響的兩個關鍵事件:一是陸婉珍在美國西北大學聆聽色譜發明人馬丁的學術報告;另一個是陸婉珍在美國玉米精製公司任研究員時的工作所見。此外,本項目通過訪談、報導和音像等資料還釐清了陸婉珍與閔恩澤相識、相知和相愛的過程。
在科研貢獻方面,我們以時間和學科為坐標軸,通過論文檢索、科研檔案查閱、專著研讀等方式,再由訪談進行查漏補缺,以專題的形式對陸婉珍的科研貢獻和學術成就進行了系統歸納和評述,包括建立石油分析平台(石油煉製所分析學科的籌建)、服務煉油新技術和軍用油品的開發、潛研核磁共振技術、成為石化色譜技術奠基人、夯實我國原油評價體系、研製煉油化學劑、研發成套近紅外光譜技術等若干個獨立的專題。幾乎每一個專題中都有重要的採集成果,例如,採集到了1959年出版的《石油科學研究院石油煉製科學研究報告集》、1978年陸婉珍撰寫《我國原油組成的特點》的手稿、1995年陸婉珍參加世界石油大會時製作的牆報小樣等。
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訪談、媒體報導和採集小組主要人員的親身體會,對陸婉珍關注教育、悉心育人(包括科研團隊和研究生培養兩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期間採集到了一些有價值的資料,例如陸婉珍在不同年代為研究生上課的照片、為研究生上課準備的講稿等。陸婉珍是儀器分析化學家,情系國產分析儀器,我們採集小組以此為線索收集到了歷次陸婉珍參與國家有關儀器研討會和論證會的相關資料,對她如何發展國產儀器的思想有了清晰的認識。此外,本項目還對陸婉珍的回國過程和在“反右”、“文革”時的情況進行了系統、完整的調研,形成了真實可信的傳記文字。
在研究報告的形成和結構安排上,我們主要以時間為縱線,以陸婉珍學術成長的重要時間節點和階段作為章節劃分的標準,全書共分為“書香門第”、“重慶南開中學”、“中央大學”、“留學美國”、“學成回國,投身石油分析”、“服務軍用油品和煉油新技術”、“文革十年,身處逆境”、“科學春天,碩果纍纍”、“老當益壯,再創輝煌”、“大師風範”十章。

編輯推薦

《新青勝藍惟所盼(陸婉珍傳)》由褚小立所著,共分為書香門第,重慶南開中學,中央大學,留學美國,學成回國、投身石油分析,服務軍用油品和煉油新技術,文革十年、身處逆境,科學春天、碩果纍纍,老當益壯、再創輝煌,大師風範等共十章,她一生經歷了不少挫折和坎坷,但她都能泰然處之,安然度過。她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她頗懂得科學精神:“一旦有了科學精神的武裝,必然會更自覺地學習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掌握科學方法;一個有著科學精神武裝的人,必然會理解人類社會有著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原則是正直、誠信和理性;一個有著科學精神武裝的人,必然會知道我們必須繼承前人的成果,不斷探索、創新,並在探索過程中必須學會格物致知;一個有著科學精神武裝的人,必然會理解身體是為人類服務的根基,萬物都是在不停地運動中,因此我們要注意各方面在運動中的平衡,任何疾病都是人體不平衡的結果;一個有著科學精神武裝的人,自然會理解在空間中存在著最完美的線條、聲音和色彩。

目錄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導言
第一章 書香門第
父親陸紹雲
天津幼年
常州啻年
第二章 重慶南開中學
接受全面的素質教育
立志化學專業
第三章 中央大學
抗戰時期的中央大學
名師與優秀的中大1946級化工班
相識閔恩澤
第四章 留學美國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美國西北大學
聆聽大師的學術報告
美國玉米產品精製公司
第五章 學成回國,投身石油分析
回國路坎坷
石油煉製所分析學科的創建
陷入“反右”政治漩渦
第六章 服務軍用油品和煉油新技術
參與航煤燒蝕機理的研究
服務氟油的研製
做“五朵金花”的眼睛
第七章 “文革”十年,身處逆境
關牛棚、被批鬥
下放幹校
重返工作崗位
第八章 科學春天,碩果纍纍
潛心研究核磁共振技術
石化色譜技術的奠基人
夯實我國的原油評價技術
煉油化學劑的研製與套用
幾項催化劑表征技術的研究
組織制定“八五”規劃
第九章 老當益壯,再創輝煌
成套近紅外分析技術的研發
中國近紅外光譜之母
“節外生枝”的色譜技術
支持國產UMS的研發
第十章 師者風範
情系國產分析儀器
悉心育人,澤被後生
淡泊名利,豁達人生
結語
附錄一 陸婉珍年表
附錄二 陸婉珍主要論著目錄
附錄三 陸婉珍為第六屆全國分析化學大會題詞
附錄四 國內知名分析化學家為陸婉珍八十華誕題詞
附錄五 致採集工程小組的一封信
附錄六 回憶與陸婉珍院士交往的幾件事
附錄七 我心目中的陸婉珍先生
附錄八 一位與時俱進的老科學家
附錄九 陸婉珍先生——Mentorship for知識女性
附錄十 師從陸婉珍先生心得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