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雷

新雷

《新雷》是清代文學家張維屏道光四年(1824)年早春在松滋任上作。詩中通過對大自然的讚頌和對美好春天與充滿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喚,表達了詩人對春天即將到來的喜悅之情,抒發了詩人期盼新社會和新生活的迫切願望。從詩中可看出,處在歷史大轉變前夕的詩人,已經朦朧地意識到了除舊迎新的時代要求。與十五年後龔自珍己亥雜詩》中:“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呼喊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移情的藝術手法和富於孕育性的時刻的美學手段,借物抒懷,情感真摯,清新雋永,細膩深切,富有哲理意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雷
  • 創作年代:清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張維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造物1無言卻有情,每於2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3安排著4,只待新雷5第一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造物:指天,古人認為天創造萬物。又作“造化”。
2、每於:常常在。
3、千紅萬紫:指春天時百花齊放的局面。
4、著:妥當,明顯。又作“著”。
5、新雷:春天的第一個雷聲。這裡象徵著春天將很快來臨。

白話譯文

造物者沒有言語卻有知覺,每當寒冬將盡便促使春意萌生。
千紅萬紫的花朵都已經準備就緒,競相開放要待那驚雷一聲。

創作背景

這首絕句寫於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鴉片戰爭前的十餘年。當時清政權腐敗黑暗,已臻至絕境;而西方的鴉片貿易,又在不斷增加。明智的士大夫,目睹這內外交困的局勢,既滿懷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來。《新雷》正是寄寓這種複雜情緒的產物。

作品鑑賞

這首詩平順自然,沒有難詞拗句,比較容易領會。在藝術構思上,詩人卻匠心獨運,使詩歌的表達手段有了新意。
首先,詩人的移情手法,賦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動和思維能力。“造物無言卻有情”,作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來並不具有人類的情感和思維。詩人筆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維,而且在不言不語之中,飽含著對人類的感情。這表現在害怕寒冷的人類,在最難熬的時刻,自然界會冬去春來,帶來溫暖。不僅如此,還刻意安排了萬紫千紅的百花,來愉悅人類、安慰人類。這一切,只等一聲春雷炸響之後,就出現了。自然四時運行,本來是自然界的規律,無情緒可言。詩人有意識地把人類的情緒活動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與詩人共鳴的思想感情活動。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實際上是詩人思緒改造過了的自然。在這個自然畫面上,寄託了詩人對於一種新的社會環境,新的生活氣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啟示了讀者對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次,詩人在處理全詩情緒的轉換時,巧妙地利用最富於孕育性的時刻這一美學手段。詩人不寫新雷之後滿目歡愉的情形,而集中寫新雷炸響前夕,萬物俱備而萬物俱待這一關鍵時刻,使畫面更富懸念,更具戲劇色彩。因為造物有情,寒盡春生,千紅萬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時間仿佛處於靜止的等待之中。這是巨大變化前夕的平靜,是第一聲春雷炸響前的寂靜。所以,平靜、寂靜之中,蘊藏著即將爆發的巨變。在人們的情緒上,只有這樣的時刻,最令人緊張,也最富於想像力。詩人抓住了第一聲春雷炸響前夕這個富於孕育性的時刻,更能表達他對春天的渴望,對新的生活環境的渴望。
因為詩人巧妙運用了移情手法和富於孕育性的時刻,來描寫冬盡春來一時間情緒的波瀾,詩歌雖然短小,卻雋永清新,為人傳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