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六日戰

新界六日戰英語The Six-Day War of 1899),為1899年4月於香港新界發生的一場英國軍隊新界原居民間的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界六日戰
  • 外文名:The Six-Day War of 1899
  • 類型:戰爭
  • 時間1899年4月
簡介,參戰鄉民,戰前,

簡介

原因是英國接收新界地區,前景不而恐慌,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反抗英國的接收行動。參戰鄉民傷亡慘重,英軍僅一人受輕傷。於戰後雙方快速和解,其後港英政府及參與戰爭的氏族都保持低調,甚至遺忘此場戰爭。而當時的新聞紙也只輕輕帶過,導致日後記載變得含糊
此場戰事並非新界各鄉村皆有參與,一些鄉村持反對立場,不參與此戰事;一些鄉村則因受威脅而參戰;一些則半推半就。現時已知參戰氏族與鄉村為屏山鄉、廈村鄉、十八鄉錦田鄉和大埔七約,為首的鄧氏亦招攬了東莞雁田以及懷德的同族來參戰。當時英國政府猜錯民意,初期只派了港英政府警察加上少許英軍,造成了支援不足,英軍曾經身陷險境,戰事拖延了六日。六日當中,主要戰地有大埔、林村凹和上村港英政府在接收新界其它地區時,並沒有村民反抗。此戰中,鄉勇的戰術運用靈活,不過由於武器的落後,不易毀傷英軍。

參戰鄉民

打仗主要來自屏山、廈村、十八鄉、錦田、大埔七約。大埔七約中,以泰坑鄉與林村為主,加上部份粉嶺鄉民。廈村鄧氏,招攬了雁田的同族參與戰爭。而屏山鄧氏,則招攬了懷德的同族,兩處都位於東莞內。戰死者以多數為屏山、廈村、十八鄉與錦田人。 大埔七約與大埔頭鄧氏、龍躍頭鄧氏敵對, 兩支鄧氏皆拒絕參與戰事。其他新界大鄉,如上水金錢、河上鄉、新田、丙崗,皆沒有參戰。而新界東至新界南各鄉約,全不涉戰。

戰前

1898年6月9日,英國與大清簽訂租約,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6月9日換約確定。由1898年7月1日起,新安縣深圳河以南之地,都歸入英國香港殖民地範圍。 按當時國際法,需要明顯儀式,接掌方為正式接掌。但港英政府並不急於接管,直至1899年4月才正式接手,皆因事前需要了解清楚。 接收新界之事,由港英政府輔政司駱克負責。1898年6月,英國派駱克進行實地調查。8月到達新界,月底完成調查。調查時皆廣受歡迎,唯一例外為錦田,他於那處被人擲。完成調查後回到英國,於船上撰寫了《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減筆《新界調查報告書》。報告詳述新界,建議統治方針,儘量維持現狀,即以類似大清的方式實行管治。雖然香港政府方針如此,但並沒有向鄉民解釋清楚,鄉民擔心會改變習俗,增加稅務,會跟香港(當時香港島九龍半島)城市的規矩。 勘界事宜,駱克與大清官員王傳善一同決定。於1889年11月成。 這段期間,港英政府跟當地人多次往來,但遲遲未有公布如何接管,因此引起各種謠言恐慌。尤其是涉及各大氏族的風水土地權益,並醞釀恐慌及反抗情緒,有些鄉民多次到港英政府與官員會面,有些則準備武力反抗。香港總督卜力遲於1899年4月7日至9日,才公布接收詳情,各村張貼,但此時已太遲,反抗軍已如箭在弦。香港政府以為如此公告,就不會發生戰亂。 屏山鄧族最先招集各鄉約代表開會,廈村鄧族加入;十八鄉因怯於大氏族勢力,若不加入,就遭報復,不得𣎴加入;其他氏族多以半推半就,因為怕鄧族起事期間,會乘機侵擾,所以只任由鄉人參加,另一方面作防避。 屏山內部跟香港政府合作,把反對起事的人軟禁,有些人甚至遭到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