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肝炎綜合症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

診斷,治療措施,病因學,病理改變,臨床表現,預後,特點,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注意事項,

診斷

新生兒肝炎綜合徵的診斷比較困難。孕婦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所生嬰兒,在生後半年內有20%~50%成為HBsAg攜帶者,但多數無症狀。B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以通過產道時感染嬰兒的機會遠較宮內時多。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在80例嬰兒綜合徵進行尿病毒分離及部分血清IgM抗體測定中證實12例為巨細胞病毒肝炎。新疆自治區醫院在16例新生兒肝炎中,半數由尿脫落細胞找到巨細胞包涵體。由新生兒敗血症引起的黃疸,血培養可陽性。此外尚有原因不明的新生兒黃疸病例。
本病與新生兒先天性膽管閉鎖有時很難鑑別。但若把新生兒肝炎誤認為膽管閉鎖而作手術,可使病情惡化。有關這兩個病的鑑別診斷見下文膽管閉鎖節。

治療措施

中藥茵陳三黃湯(詳見上文新生兒黃疸的綜合治療)可長期服用,重症可用注射液,每日1~2次。短期腎上腺皮質激素似可減輕黃疸。還可參考急性A型肝炎中西醫治療原則,進行保肝治療。

病因學

這組綜合徵病因繁多,主要由三大類疾病引起:①感染:多數由病毒引起,如甲型、乙型及C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柯薩基病毒、腺病毒、EB病毒等。其中,巨細胞病毒和B型肝炎病毒最為多見。此外,弓形蟲、螺旋體、細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菌屬、李斯特菌等)亦可引起肝臟病變。②肝內膽管發育障礙:如先天性肝內膽管缺如、膽管發育不良、膽管囊性擴張、膽道閉鎖和膽汁粘稠症等。③遺傳性代謝缺陷: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積病、果糖不耐症、酪氨酸血症、尼曼-皮克病(尼曼-匹克病)、戈謝病(高雪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特發性肝血色素沉著症等。

病理改變

病因雖多,但主要病理改變為非特異性的多核巨細胞形成。膽汁淤積、肝間質和門脈區有炎症細胞浸潤,程度與病情輕重有關,輕者肝小葉結構正常,重者可紊亂失常,肝細胞點狀或片狀壞死,柯氏細胞和小膽管增生,久病者門脈周圍可有纖維化。巨細胞包涵體病的受累細胞呈現貓頭鷹眼狀的核內包涵體為其特徵。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黃疸。往往因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或退而復現前來就診。其它症狀如低熱、嘔吐、腹脹亦可出現。體檢有肝脾腫大,尿色較深,大便由黃轉淡黃,亦可能發白。多數在3~4月內黃疸緩慢消退,也可並發乾眼病,低鈣性抽搐、出血及腹瀉。少數重症者病程較長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一般低於171μmol/L(10mg/dl),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以前者為主。谷丙轉氨酶升高或正常。新生兒甲胎蛋白滿月後應該轉陰而患者可持續增高,這提示肝細胞有破壞、再生增加。通常在轉氨酶高峰後1周左右達到高峰,血清鹼性磷酸酶正常。

預後

預後較佳,60%~70%可治癒。轉為肝硬化或死亡者較少。據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10年的觀察(包括膽道閉鎖在內)其病死率為13%。近年報導B型肝炎疫苗能有效地防止母嬰傳播。

特點

小兒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高於成人,以甲型為多,其次為乙型,丙型和戊型則較少,丁型更少見,小兒的慢性肝炎大多為B型肝炎。
嬰兒肝炎患者發生重症肝炎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幼兒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急,發熱多見,肝脾大較多且顯著,肝功能損害較明顯,易發生代謝紊亂。但預後較好,症狀消失、肝功能恢復較成人快。母嬰傳播所致的HBsAg陽性者,常為持續陽性。嬰幼兒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後均易成為慢性攜帶者,嚴重者可使生長發育受影響。
上述特點可能與小兒肝臟解剖生理及免疫系統的特點如血液供應豐富、肝細胞再生能力強、免疫系統不成熟等有關。 

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注意事項

一、接種時間:出生滿24小時以後注射第一針,滿月後第二針,滿6個月時第三針。接種部位在大腿前外側,接種方式為肌肉注射。
二、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禁忌:如果新生兒是先天畸形及嚴重內臟機能障礙者,出現窒息、呼吸困難、嚴重黃疸、昏迷等嚴重病情時,不可接種。而低體重、早產、剖腹產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兒,暫時不宜接種B肝疫苗。
三、接種反應:如果新生兒在接種B肝疫苗後局部發生腫塊、疼痛,少數伴有輕度發燒、不安、食慾減退,一般都在2-3天內自動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