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寶墩城址

新津寶墩城址

新津寶墩城位於新津縣龍馬鄉寶墩村,俗稱“龍馬古城”,當地老百姓傳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孟獲城”。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100米,東西長600米,面積達60萬平方米。城牆中下部為堆築,並使用了板或木棍之類的夯築工具,城內發現方形木骨泥牆建築。

基本介紹

城址介紹,命名緣由,重要意義,

城址介紹

四川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
寶墩古城遺址位於新津縣城西北五千米處的龍馬鄉寶墩村,地形奇特,一馬平川的綠野之上,像龍的脊樑一樣聳起一圈不規則的忽高忽低的黃土埂子。埂內阡陌縱橫,溝渠交錯,在溝的底部和兩側,往往會發現磚瓦器物。千百年來人們對此熟視無睹,並未加以注意。
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學等聯合對寶墩村進行考古發掘,短短4個月就有了轟動性發現--被黃土埂子圈起的地方是距今約五千年的古城遺址。黃土埂子就是古城的城牆,散落的磚瓦器物是蜀地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已進入文明的物證。屬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最早階段。
龍馬寶墩古城規模宏大,東西長600米,南北長1000米,總面積60萬平方米,是成都平原已探明的古城遺址中最大的一個。寶墩遺址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文物,目前已發掘出磨製精美的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和大量器具陶片。這些都足以說明新津寶墩是古蜀文明的最早源頭之一。它把"十二橋殷商遺址"所確定的成都歷史提前了二千多年,為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搖籃提供了物證。從古城內民居基址的平面布局和出土的各類生產工具和陶片,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出四五千年前,這裡已經呈現出"部落相連,鐘鳴鼎食之家"的繁榮景象。
寶墩古城遺址作為成都平原史前遺址的典型,已於2001年6月25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昔日默默無聞的寶墩村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寶墩遺址的不斷發掘,神秘的寶墩文化將再放異彩。

命名緣由

根據遺址發現的陶器、城牆、大房子等判斷,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群明顯是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又以寶墩古城面積最大、最為典型,由此命名為寶墩文化。

重要意義

寶墩文化的發現完善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脈絡: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為代表的寶墩文化(公元前2700—公元前1800年);以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公元前1200年);以成都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公元前1200—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業街船棺、獨木棺墓葬為代表戰國青銅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16年)。此後秦滅巴蜀,輝煌壯美的古蜀文明最後融入漢文化圈,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