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村(福建省平和縣小溪鎮新橋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橋村位於縣城東部,是縣委、縣政府的所在地,縣城最繁華的街道東大路從村中間穿過。現有8個村民小組,人口456戶1762人,村民人均純收入8700元。近年來,新橋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海西建設、漳州先行”發展機遇,紮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有力推進了新農村建設,精心構建和諧幸福新橋,取得了實際成效,獲得上級肯定。先後榮獲“全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福建省三八紅旗集體”、“福建省巾幗科技致富示範村”、“全省民主法治示範村”、“漳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漳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漳州市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優秀示範村”等榮譽稱號,還多次被省、市、縣命名為“未成年人零犯罪村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橋村
  • 外文名稱:Xinqiao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漳州市
  • 下轄地區:下轄8個村民小組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700
  • 地理位置:縣城東部
  • 人口:1762
  • 方言:閩南語、客家語
  • 氣候條件: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漳州站/漳州東站
  • 車牌代碼:閩E
地圖信息,
具體工作開展情況
(一)抓好黨建工作,建立健全制度。
一是組織政治理論學習和談心活動。近年來,村兩委組織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創先爭優”、黨的十七大精神等系列活動,經常邀請機關和鄉鎮幹部、縣委黨校的教師到村部上黨課,村兩委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有效夯實。村兩委成員經常“談心”、“交心”,通過談心磨合,對村里情況,對村裡的事業發展形成了共識。可以說,當前新橋村村兩委是有戰鬥力的,講團結、顧大局、講服務、求發展氛圍比較濃,得到黨員的支持、民眾的擁護。
新橋村
二是搞好村務管理和村務公開。村兩委主動接受監督,取信於民。凡是涉及村里重大項目的安排,大額開出,店面、果園、廠房的出租,都經過黨支部和村委會成員集體研究決定。率先在全縣建立了規範的黨務、村務公開欄,該公開的項目,全部按時、按要求全部公開上牆。村兩委建立起的財務管理小組,村民信得過,理財小組是由退下來原村支部書記、村小組長代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等人員組成,做到每月份、每季度、一整年財務審計、審核,並如實在公開欄公布。
三是切實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積極吸收積極分子入黨,壯大黨員隊伍。與此同時,村兩委十分重視黨員的教育工作,明確要求做到“五個帶頭”:帶頭學習提高、帶頭爭創佳績、帶頭服務民眾、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正氣;還要求黨員做好“一聯二訪三幫”,必須與幫扶一個困難戶。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大部分黨員能夠發揮作用。如,黨員張解放帶頭捐資4000多元支持村燈光球場建設。女黨員張連平“先富帶後富”,主動出資、出果苗幫助貧困戶張連軍種蜜柚,使他摘下“貧困帽”。老黨員張言、張鎮成帶頭移風易俗,主動做好老人工作,倡導喪事簡辦,成效顯著。四是深化黨建帶婦建。把村集體蜜柚場與聲譽良好的攤點當做“巾幗科技綠色實驗基地”、“巾幗實用技術示範攤點”,組織婦女開展科技培訓;把村辦通用廠房用來蜜柚行銷與宏昌酒家當做“巾幗產品行銷示範企業”、“巾幗實用技術示範商店”,組織婦女開展行銷培訓;把蜜柚生產與加工當做“巾幗龍頭示範產業”,組織婦女依靠科技進行生產和加工。積極開展女農民技術員“一帶三”活動,邀請縣、鎮專業技術員來村授課,觀看技術講座錄像片等。目前,全村80%以上的婦女依靠自己掌握的實用技術走上致富路,人均年收入6800元,部分婦女達1萬多元,住房條件明顯改善,高檔商品也進入家庭。同時湧現出了張蓮平、李碧花等一批女能人、女致富戶。二)抓好陣地建設,帶領村民致富。
有固定的日常辦公經費和固定的辦公場所,面積達200多平方米;設施齊全,配備了培訓桌椅、電腦、電視、影碟、麥克風等,可進行遠程教育學習活動,為平時議事開會、開展培訓活動和講座、儲存檔案資料、接待人民民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設有村圖書角,共訂閱8種報刊,圖書約有500本;籌集了農村務工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類等各類圖書,是村民特別是婦女政治教育的陣地,也是致富信息交流的視窗。
村兩委利用新橋村地理位置優越、村民居住集中、交通方便、商品經濟較為活躍的優勢,深入調查研究,集思廣益,進一步理清發展的思路。一方面,帶頭了解市場、了解信息、引導民眾創業就業,積極鼓勵有能力村民找他們適合創業項目,有些村民開辦起服裝廠,有的經營餐飲業,有的跑物流搞行銷,有的開山種果,有的到商家當服務員,目前大部分村民都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成功開創一條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子。在村支書的帶領下,村兩委成員利用村集體存量土地,拆舊建新,興建起兩座商住大廈、一處通用廠房。還利用村集體在大坑山荒地,發動村民投工投勞,開發並種植1700多株蜜柚,創辦了村蜜柚果場。這些項目的完成,給村集體帶來較好經濟效益,村民稱讚說村兩委“有魄力、有眼光”。目前,村集體擁有的主要資產是:兩幢商住大廈,可出租臨街店面860平方米;1座2000平方米通用廠房可出租;1個山地果園農場,面積250畝,種植1700株蜜柚。村財年收入每年55萬元左右。
(三)抓好勞務站建設,實現勞動力轉移。
在縣勞動部門的幫助下,新橋村勞務站於2005年建立,目前全村已轉移勞動力581人,占勞動力的60.6%。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700元,勞務收入5759元,占總收入的66.2%。
實現勞動力轉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村戶共建解貧困。發揮村幹部作用,開發山地栽種蜜柚23000棵,由本村村民30戶承包,解決本村120人就業。發展村工廠企業8家,致力於發展個體工商戶,共幫助30人開店(飲食業),轉移勞動力127人。二是村企共建幫出路。與福環汽車廠、星輝電器、廣和堂藥店、大世界商貿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共建,幫助勞動力150人找到滿意工作崗位。三是銀村共建謀發展。與農業銀行形成“銀村共建”,村民通過三戶聯保,每張信用卡可貸款3萬元。該舉措屬全市首創,目前已完成第一批發展業務,共有20戶可貸款60萬元,幫助村民解決創業無資金難題。四是兩個培訓來就業。縣勞動部門在該村建立電瓶車和愛心家政定點不定時培訓基地,共幫助112人實現就業。
(四)抓好精神文明,為民排憂解難。
新橋村重視民生工程,把民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積極開展“平安家庭”、“巾幗文化中心戶”、“五好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好丈夫”、“好妻子”、“好公婆”、“好媳婦”評選活動,湧現出了林雪花、蔡碧端、張麗安等一大批各類先進典型,影響並帶動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分發宣傳材料、組織巾幗志願者入戶宣傳等形式深入各個社區和家庭開展宣傳活動。“平安家庭”戶達447戶,占總數99.33%。
一是切實搞好治安防範。村兩委能夠帶頭落實群防群治措施,組建義務護村隊,組織發動民眾共同參與治安防範工作,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民眾安全感增強。三年來,村投入綜治、平安建設經費9萬元以上。在平時的走訪中,新橋村村兩委十分注意排查各類矛盾糾紛,努力把各類矛盾化解在本村。
二是關愛青少年成長。從2004年以來,新橋村被縣檢察院、縣法院、團縣委等有個部門列為創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村”的試點單位,村兩委積極配合,全力支持,建立起預防青少年犯罪宣傳教育基地,開展法律法規、消防知識、交通安全、遠離毒品等教育活動;積極協助梳理排查並跟蹤全村6-18歲未成年人情況,有針對性進行個案矯正; 對村周圍黑網咖、遊藝廳、歌舞廳、音像書刊店進行集中清查,淨化周邊環境。自2004年以來,新橋村未發生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繼續7年保持“未成年人零犯罪村”這一稱號。這一典型創建經驗,東南電視台、《檢察日報》、《經濟日報》都做了專題報導。
三是關愛老年人晚年幸福。和諧社會離不開對老年人關心和愛護,從2006年以來,新橋村為老年人辦了多件實事好事。如,發動民眾集資獻愛心,投入20萬元在長安小區修建一個面積200平方米燈光球場,讓老年人有一個運動場所;在村委會三樓添置健身器材,購買了電視機、錄影機、麻將桌等棋牌,建立老年人活動室。村里購買琴、弦、鑼鼓等多件樂器,成建一支老年人器樂隊;積極開展居家養老工程,從2008年10月開始,全村老人8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領到養老補助金100元。目前全村有23位老人享受此待遇,並且每年重陽節、春節村都會另發紅包向他們祝壽;2009年還發動身體健康老人組成“夕陽紅”旅遊團出遊,每人補貼500元,讓老年人飽覽祖國大好河山。
村兩委特別關注村裡的傷、殘、孤的30多位特困人員,經常到他們家中走訪慰問,對他們的情況十分熟悉。為了讓這些老人有尊嚴生活,不缺失社會、家庭的溫暖,黨員、村幹部儘可能給予扶持幫助。有的爭取有關部門政策補貼和救濟;有的協助這些特困戶家屬找合適工作崗位,增加收入等等。
四是移風易俗,喪事簡辦。2003年村黨支部通過村委會向村民提出 “移風易俗喪事簡”的 倡議,辦喪事時不能搞宴席,改吃“魯面”。村里專門投資添置炊具,黨員組“炊事組”,專門為村民辦喪事服務,經統計此項改革每年可節約10萬多元。“辦喪事吃魯面”這一炮在新橋村第一炮打響,附近村民紛紛效仿,現在鄰近的各村,鄰近鄉鎮也都改“吃魯面了”。
五是關心村民醫保和社保問題。積極發動全村村民參加醫保和新農保,對參加醫保對象每人補助20元,參加新農保對象每人補助50元,實現全村參保率100%。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新橋大廈(平和車站東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