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民與農民工的教育培訓

新型農民與農民工的教育培訓

《新型農民與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內容簡介:近年來我一直從事外國教育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農村教育的興趣始於200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當時我參加了導師史靜寰教授主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亞太地區十國農村教育的比較”研究,並承擔“中國農村成人教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向”這一專題的研究任務。2008年6月湖南科技大學成功申請到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其中農村成人教育改革與新農村建設是基地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作為基地的主要研究人員,我和譚建平教授開始思考基地的建設和選題問題,經過多次交流後我們選定了“新農村視閾下新型農民與農民工的教育培訓”這一課題,並擬定了課題研究思路。本課題緊密結合當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以新型農民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為視角,探討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反思農村成人教育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矛盾,從中發現問題所在並採取有效措施,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成人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新型農民與農民工的教育培訓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開本:16
  • 品牌:湖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易紅郡 譚建平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85969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新型農民與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成果。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新型農民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
第一節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及目標
一、新農村建設的背景
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新型農民的訴求
一、新型農民的界定
二、新農村建設呼喚新型農民
第三節 新型農民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一、新型農民教育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
二、新型農民教育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政治建設
三、新型農民教育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
四、新型農民教育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建設

第二章 新型農民教育管理體制
第一節 農民教育管理體制概述
一、農民教育管理體制的歷史沿革
二、建立農民教育管理體制的依據
三、健全農民教育管理體制的意義
第二節 農民教育管理的目標及原則
一、農民教育管理的目標
二、農民教育管理的原則
第三節 農民教育管理體制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管理,職責不明
二、不適應培養新型農民的需要
三、師資隊伍不合理
第四節 農民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進
一、完善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
二、建立健全農民教育的運行機制
三、完善教師職務與聘任制度
四、拓展農民教育管理思路

第三章 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第一節 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概述
一、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內涵
二、建立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必要性
三、解決新型農民教育經費問題的理論依據
四、建立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的投入機制
一、明確政府責任
二、拓寬融資渠道
三、增加農民收入
第三節 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的管理機制
一、利用現有機構職能,承擔農民教育的經費管理工作
二、整合現有農村教育資源,緩解農民教育經費緊張問題
三、完善新型農民教育經費管理的具體措施
第四節 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的監督機制
一、法律監督
二、行政監督
三、輿論監督
四、社會監督
第五節 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的評估機制
一、建立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評估機制的原則
二、新型農民教育經費保障評估體系的建立
三、經費保障評估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四章 新型農民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第一節 新型農民教育師資隊伍的現狀
一、流動性大,入口輕鬆
二、業務能力低,專業性不強
三、結構不合理,社會地位卑微
四、職業壓力大,政府關注不夠
第二節 新型農民教育師資隊伍的特點
一、複雜性
二、創造性
三、相對性
四、發展性
第三節 新型農民教育師資問題的原因
一、心態不穩導致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
二、教學業務能力滯後於學科專業發展
三、業務培訓與專業設定不合理
四、專業課教師結構不合理
第四節 新型農民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力度
二、加強新型農民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措施
三、加快新型農民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第五章 新型農民教育內容與方法
第一節 傳統農民教育的困惑
一、傳統農民教育的缺陷
二、傳統農民教育引發的問題
第二節 新型農民教育的特徵
一、基礎性
二、廣泛性
三、實用性
四、針對性
五、時代性
六、特色性
第三節 新型農民教育的內容
一、身心素質
二、科技文化
三、思想道德
四、民主法制
五、職業技能
六、經營理念
第四節 新型農民教育的方法
一、榜樣示範
二、組織引導
三、城鄉互動
四、遠程培訓
五、職業訓練班
六、現場交流

第六章 新型農民教育法制建設
第一節 新型農民教育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型農民教育法制建設的必要性
二、新型農民教育法制建設的可行性
第二節 我國新型農民教育的法規建設
一、建國以來我國成人教育政策法規
二、我國新型農民教育立法的原則
三、國外農民教育法制建設及啟示
四、完善和加快新型農民教育立法
第三節 新型農民教育法制建設的落實
一、教育法製法規在農村實施的現狀
二、加強新型農民教育的普法工作
三、加強新型農民教育執法監督力度

第七章 新型農民工教育與轉移培訓
第一節 農民工與新型農民工
一、農民工的概念
二、農民工的現狀
三、制約農民工發展的因素
四、新型農民工
第二節 新型農民工教育
一、新型農民工教育的意義
二、現行農民工教育的缺陷
三、新型農民工教育的開展
第三節 新型農民工轉移培訓
一、新型農民工轉移的意義及重要性
二、當前農民工轉移存在的問題
三、制約農民工轉移的因素
四、促進農民工轉移的政策建議

第八章 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與創業培訓
第一節 返鄉農民工產生的背景
一、金融危機的衝擊
二、政府的惠農和支農政策
三、農民工自身原因的影響
第二節 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與創業培訓的意義
一、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二、有利於教育公平的實現
三、有利於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
第三節 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與創業培訓的影響因素
一、培訓經費問題
二、培訓機制問題
三、觀念轉變問題
第四節 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與創業培訓的對策
一、建立多元化的職業培訓成本分擔機制
二、完善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與創業培訓體系
三、轉變職業培訓觀念
四、健全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與創業服務體系

第九章 國際農民教育概況及啟示
第一節 韓國的農民教育
一、韓國農民教育概況
二、韓國“新村運動”及農民教育培訓
三、韓國農民教育培訓的啟示
第二節 印度的農民教育
一、獨立後印度農民教育的發展
二、20世紀後期印度農民教育的發展
三、印度農民教育的啟示
第三節 法國的農民教育
一、法國農民教育培訓的現狀
二、法國農民教育培訓的特點
三、法國農民教育培訓的啟示
第四節 美國的農民教育
一、美國農業教育發展概況
二、美國的農業科教體系
三、美國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
四、美國農業教育的啟示

結語 我國農民教育發展趨勢
一、鞏固農民教育掃盲成果
二、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三、推進農民社會化教育
四、加強農民教育立法
五、加快農民教育現代化
六、構建農民教育創新體系
七、促進農民教育終身化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我國農業生產歷經幾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沿襲著祖祖輩輩所流傳下來的那一套生產方式。根據經驗和氣候而作,幾乎成了傳統農民生產教育的唯一方式。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等鄉村教育家的發動下,鄉村教育才開始受到重視,但這只是讓農民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遇。幾千年傳統農業文化的影響,讓農民基本上固守著那種子承父業的思想和經驗傳遞,依靠鄉土民俗來指導生產生活並終其一生。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要改變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經驗、習俗主宰著農民的一切活動。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交通閉塞,科技文化落後,傳統的小農意識更是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傳統農民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當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相距甚遠。他們習慣於傳統的生產經驗,不願接受新事物,對市場經濟、新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等都具有排斥性,加上農村傳統習俗的重新抬頭更是成為束縛農民走向現代化的精神枷鎖。 二、傳統農民教育引發的問題 傳統教育的各種弊端,使農民難以受到新科學文化技術的薰陶,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農民固守著傳統的那一套世代相傳的生活生產方式,拒絕接受外界新穎的理念。這使得當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缺乏現代農業技術、農業組織經營以及法律法規等知識,缺乏和外界的溝通與交流。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整體水平參差不齊,生產經營能力有限,民主法律意識淡薄,思想道德境界不高等現象普遍存在,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新型農民的要求存在著較大差距。

後記

近年來我一直從事外國教育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農村教育的興趣始於200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當時我參加了導師史靜寰教授主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亞太地區十國農村教育的比較”研究,並承擔“中國農村成人教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向”這一專題的研究任務。2008年6月湖南科技大學成功申請到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其中農村成人教育改革與新農村建設是基地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作為基地的主要研究人員,我和譚建平教授開始思考基地的建設和選題問題,經過多次交流後我們選定了“新農村視閾下新型農民與農民工的教育培訓”這一課題,並擬定了課題研究思路。本課題緊密結合當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以新型農民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為視角,探討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反思農村成人教育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矛盾,從中發現問題所在並採取有效措施,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成人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擬定課題研究思路和框架後,我們召開了課題組成員會議並進行了具體分工。參加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成員是研究生,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地區和農民家庭,對農村成人教育興趣很濃,而且對“三農”問題和農民工有一定的認識,有的曾經是“打工仔”和“打工妹”中的一員。我本人也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從小就參加過各種農業生產勞動,親歷過農村生活的艱辛與苦澀,目睹了改革開放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因而對農民教育情有獨鐘。2009年7月我在此基礎上又成功申請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這對課題組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課題組成員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努力完成初稿後,我對全部書稿逐字逐句地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審閱和反覆修改,補充了不少最新的材料,另有很多地方是重寫的,數易其稿後才得以如願。在統稿過程中譚建平教授給予了大力支持。因此,本書是課題組成員集體合作研究的成果。

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速度很快,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20世紀末,我國農村已有74.9萬所普通國小,7.8萬所普通中學,9100多所職業中學,21萬所成人初等學校,4100多所成人中等學校,農村各級各類學校(包括成人學校)在校生總數達1.4億人。①截止2004年底,農村地區義務教育普及水平逐年提高,農村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6%,國中毛人學率達到94.1%;全國絕大多數鄉鎮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青壯年中的非文盲率已達95%。2006年全國人大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規定把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2007年西部地區“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計畫如期完成,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由2002年的91%提高到99%。同年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即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使1.5億學生和780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受益。國家安排專項資金支持2.2萬多所農村中國小改造危房,建設了7000多所寄宿制學校,遠程教育已覆蓋36萬所農村中國小,使更多的農村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