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克,J·

德國實驗物理學家。1874年4月15日生於希肯奧夫的上帕拉蒂那特。1894年起進入慕尼黑大學學習,1897年獲博士學位。1900年任哥廷根大學講師。不久轉到哥廷根物理研究所工作。1909年在亞琛技術學院任教授。1920年在維爾茨堡成為W.維恩的繼任者,由於和同事們爭吵,離開維爾茨堡回到他的故鄉。

基本介紹

  • 外文名:斯塔克,J·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希肯奧夫的上帕拉蒂那特
  • 出生日期:1874年4月15日
  • 逝世日期:1957年6月21日
  • 職業:實驗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慕尼黑大學
  • 主要成就:191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正文,

正文

德國實驗物理學家。1874年4月15日生於希肯奧夫的上帕拉蒂那特。1894年起進入慕尼黑大學學習,1897年獲博士學位。1900年任哥廷根大學講師。不久轉到哥廷根物理研究所工作。1909年在亞琛技術學院任教授。1920年在維爾茨堡成為W.維恩的繼任者,由於和同事們爭吵,離開維爾茨堡回到他的故鄉。
斯塔克是個種族主義者。他全力支持P.勒納反對猶太人的“教條主義物理學”。在納粹攫取政權後,斯塔克被希特勒委任為物理技術研究協會主席。他追隨希特勒,肆意挑起反對近代理論物理的論爭,誹謗M.von勞厄和A.索末菲等人。但因納粹的內部鬥爭,斯塔克在1936年被迫退職。1957年6月21日在德國上巴伐利亞逝世。由於效忠於納粹,他受到同時代人和後代人的譴責和鄙視,並於1947年被判處四年勞役。
斯塔克主要研究氣體導電。1906年進入哥廷根物理研究所後不久,他發現了極隧射線(陽極射線)譜線位置的移動,即在地球上的光源中檢驗出都卜勒效應。
1913年斯塔克在亞琛技術學院期間,利用精緻的實驗設備研究了電場中譜線劈裂的問題。斯塔克使用一個色散度大,靈敏度高的攝譜議,並裝備了高強度光源以及真空泵,在極隧射線管上加上強電場,對氫和氦的譜線進行了研究,發現在氫光譜藍線位置上出現了幾條譜線。這表明在電場中,氫原子光譜線出現劈裂,這一現象後被稱為斯塔克效應。由於這一成就和發現極隧射線中都卜勒效應,斯塔克獲得19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