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亞特·L·施萊伯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斯圖亞特·L·施萊伯,男,1952年2月6日出生,美國有機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就職於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及哈佛名下的博大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他引領化學生物學長達20餘年。他的名字常在生物學和醫學的小分子探針套用領域出現。小分子攜帶有大量動態信息流,會與大分子(DNA, RNA, 蛋白質)攜帶的遺傳信息流協同合作。1980至1990年間,施萊伯套用化學生物學方法在生物學界取得巨大進展,並將其形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高速發展的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圖亞特·L·施萊伯
  • 外文名:Stuart L. Schreiber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52年2月6日
  • 職業:化學家
  • 主要成就:多種天然複雜化合物的合成,如藍黴素B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獲獎記錄,主要成就,

人物經歷

哈佛大學的學生時代,曾師從R.B.Woodward及岸義人。1980年在耶魯大學獲得教職位,現為哈佛大學教授。
1977 維吉尼亞大學 畢業 (R. J. Sundberg教授)。
1981 哈佛大學 博士號取得 (R.B.Woodward及岸 義人教授)。
1981 耶魯大學 助教。
1984 耶魯大學 準教授。
1986 耶魯大學 教授。
1988 哈佛大學 教授。

獲獎記錄

1981 Dreyfus Newly Appointed Faculty Award
1982 Searle Scholar
1985 Dreyfus Teacher-Scholar Award
1985 Fellow of 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1985 NSF 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1986 ICI Pharmaceutical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Chemistry
1986 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
1989 ACS Award in Pure Chemistry
1990 Arun Guthikonda Memorial Award
1992 Thieme-IUPAC Award in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1992 NIH Merit Award
1992 RSC Rhone-Poulenc Silver Medal
1994 ACS 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Synthetic Chemistry
1996 Elected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1997 Tetrahedron Prize for Creativity in Organic Chemistry
1998 Thomas T. Hoopes Prize
1999 Derek Barton Medal
1999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Director’s Service Award, 1999;
2000 Alfred Bader Award in Bioorganic and Bioinorganic Chemistry, ACS
2000 Emmanuel Merck Award
2000 Donald T. Reynolds Foundation Cardiology Scholar
2001 William H. Nichols Medal
2001 Chiron Corporation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ward, 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
2002 Holiday Lectures on Science
2003 NIH Director’s recognition of ChemBank
2004 Society for Biomolecular Screening Achievement Award
2004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ancer Institutes (AACI)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
2005 Academic Scientist of the Year, Finalist for the 2005 Pharmaceutical Achievement Awards
2006 Thomson Laureate Award: Chemistry,(with Gerald R. Crabtree)
2007 U.S. Cancer Foundation Award of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2007 Charles Butcher Award in Genomics and Biotechnology
2010 Wheland Medal,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0 AACR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hemistry in Cancer Research

主要成就

施萊伯的工作主要是有機合成方向,定義了諸如光致環加成反應(photocycloaddition)等用於建立複雜化合物的立體化學、氫過氧化物碎片合成大環內酯物、輔助立體控制、基團選擇性以及雙向合成。主要成就包括多種天然複雜化合物的合成,如藍黴素B(talaromycin B),星形麴黴毒素(asteltoxin),燕麥麴黴素(avenaciolide),盤長孢酮(gloeosporone),引地黴素(hikizimycin),防霉紅菌素A(mycoticin A),epoxydictymene以及免疫抑制藥物FK-506。1988年,在施萊伯參與發現FK506相關蛋白FKBP12後,他發表了關於小分子FK506與環胞菌素通過構成FKBP12-FK506-鈣調磷酸酶或者親環蛋白-環胞菌素-鈣調磷酸酶三元複合體來抑制鈣調磷酸酶的活性。這項研究與史丹福大學的傑拉德·克勒布楚依(Gerald Crabtree)關於NFAT蛋白的研究共同解釋了鈣-鈣調磷酸酶-NFAT信號通路。他這項里程碑式的發現給出了細胞膜到細胞核完整信號通路的一個早期樣本,這在Ras-Raf-MAPK通路還未被闡明的年代是個非常不錯的發現。
1993年,施萊伯與克勒布楚依發展了"小分子二聚"研究,該研究通過鄰近效應讓小分子活化大量信號分子和信號通路(如fas抗原, 胰島素, TGFβ和T-細胞受體)。施萊伯與克勒布楚依證明了小分子能在時間和空間上控制動物信號通路的激活。二聚體工具被全世界395家機構的898家實驗室(截至2005年2月)分享,因此產生了超過250份學術界的同行評審。這項在基因治療上前景大好的研究因其在小分子引導靈長類紅血球生成激素的能力,即至今為止,在六年期內,沒有跡象表明這種能力有所減弱,而且最近還有更多人體臨床II期的有關抗宿主病的治療(ARIAD製藥公司訊息)。
1994年,施萊伯發現雷帕黴素(rapamycin)小分子同時連線FKBP12與哺乳動物雷帕黴素標靶(mTOR) (曾命名為FKBP12-雷帕黴素聯合蛋白,即FRAP).套用定向多樣性合成和小分子篩選,施萊伯闡明了酵母中TOR蛋白及哺乳動物細胞中mTOR的營養素回應信號網。小分子諸如uretupamine和雷帕黴素對於顯示某些如mTOR,Tor1p,Tor2p,Ure2p等蛋白質展示出了特殊效果,即接收信號多重輸入,並將接收處理為多重輸出(與多路處理器相似)。許多藥物公司正致力於將營養素信號網套用到多種癌症的治療,包括實體瘤。
1996年,施萊伯套用小分子trapoxin和depudecin來表征分子級別的組蛋白脫乙醯基酶 (HDAC)。在施萊伯之前HDAC蛋白從未被離析,儘管不少人曾希望從早在30年前就被Allfrey VG.檢測到的細胞提取物的酶活性得到啟示,從而進行分離。與此幾乎同時,David Allis與他的同事發現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這兩項研究促成了這個領域的多項研究,最終導致了大量組蛋白修飾酶的特徵化,這使得組蛋白以及相關蛋白都可被“標記”。通過套用全局法來解釋染色質功能,施萊伯提出染色質的“信號網路模型”,而另外一種解釋是Strahl和Allis提出的“組蛋白編碼假說”。這些解釋開創了將染色質作為調控元素而不僅僅是結構元素的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