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博弈:16到19世紀澳門文化長波段的歷史考察

文明的博弈:16到19世紀澳門文化長波段的歷史考察

《文明的博弈16到19世紀澳門文化長波段的歷史考察》是2008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然玲。

基本介紹

  • 書名:文明的博弈:16到19世紀澳門文化長波段的歷史考察
  • 作者:劉然玲著
  • ISBN:9787218058443
  • 頁數:387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6-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文明的博弈:16至19世紀澳門文化長波段的歷史考察》從“大歷史”、長波段的文化研究視角,通過分析16至19世紀影響澳門文化發展的諸因素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表現出的遞進、重構特徵,重現澳門在中西兩大文明的衝撞、交融中生存發展,並演化為多元文化並駐的獨特城市文明體的歷史過程。希冀通過研究表達如下觀點:在中西文明的博弈中,中國傳統文化秩序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並非止步不前,而是呈現出一種生動活潑的歷史性結構。這種結構體現了中華文明即使在艱難時勢下,也始終秉承著歷史的吸納功能和“懷柔”、開放心態,對西方文明擴張保持著理性的認識和過濾性的吸收。以期能夠對認識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和世界,處理民族矛盾、多元文化衝突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提供一定的借鑑價值。

作者簡介

劉然玲,河南人,1964年出生。2007年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曾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學習研修,從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現任職於北京大學港澳台辦公室。

目錄

序一
序二
緒論
一、文化視角下的澳門個案研究
二、與本書有關的幾個主要概念
三、澳門歷史、文化研究綜述
四、關於澳門文化的“三個研究層次”和“四種文化向量組合”
五、史料的審讀與利用
第一章 從隔絕到撞擊
第一節 15至16世紀的中華文化特徵
一、國家文化的表征——儒家文明
二、天朝居中的華夷觀念
三、“羈縻”、“懷柔”的對外策略
四、朝貢貿易——明清外交的基本模式
五、15至16世紀中國人海洋觀的轉變
第二節 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的文化觀
一、重商主義思潮
二、人文主義文化觀與文藝復興
三、宗教改革和大航海時代歐洲人
對東方的認識
第三節 走出羅卡角,開啟新時代
一、分割地球——《托德西利亞斯條約》
二、“路止於此,海始於斯”
三、相對寬容的文化觀
四、“帝國孤女”試驗和“生物社會擴展政策
五、十字架與火劍並舉
第四節 尋找“秦人”,中葡初次接觸
一、尋找“秦人”
二、初次接觸
三、“以柔克剛”對華指導原則的確立
第五節 澳門漁港文化追溯
一、海舶貿易
二、“龍涎香”與澳門開埠
三、澳門(Macau)名稱的意蘊
第二章 “拉丁文明”的侵入
第一節 西方政治文化移植澳門
一、加比丹?莫爾制度
二、僑民自治機制與議事會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西方宗教文化的滲入
一、艱難地尋找文化契合點
二、“無心插柳柳成蔭”
三、文明的差異與誤讀
四、從衝突到理解與對話
第三節 遠東基督教“堡壘”的建立
一、澳門葡萄牙教區的建立
二、聖保祿學院的歷史作用
三、西方人對中國、澳門的早期觀察
第四節 多民族混雜社會的雛形
一、澳門人口結構的變化
二、“蕃坊”制度與澳門行政管理體制
三、明清士大夫筆下的澳門
第三章 重商主義的興起
第一節 白銀貿易與重商主義
一、“海禁”與澳門的勃興
二、“財富”來自海洋
第二節 內陸系統與澳門港的互動
一、“天子南庫”與澳門
二、新物品的引進
三、澳門的佛郎機銃
四、與內陸經濟、文化的互動
第三節 與周邊區域異質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一、澳門周邊水域的華商散置網
二、多邊納貢貿易網與澳門
第四節 傳教士與澳門海上貿易
一、“神父之船”
二、商業貿易的中介、通譯
第四章 文化的調適與生存
第一節 嶺南文化與澳門
一、嶺南文化
二、漢文化的根基,嶺南文化的底蘊
三、澳門宗教的世俗性、本土化
四、澳門媽祖文化與商業文化的互動
第二節 清前期澳門政治文化特色
一、清前期國家權力在澳門的強化
二、康、雍、乾時期對澳門的管理策略與理念
第三節 “禮儀之爭”與澳門國家政治文化的加強
一、尊重中華綱常?恪守基督戒律?
二、“禮儀之爭”與澳門
第四節 澳葡的文化自覺與調適
一、“理事官”:中葡之間的雙重代理
二、澳葡與清朝權力之間的角力
三、中葡外交關係之肇始
第五章 葡河漢界,各美其美
第一節 澳門城市結構變化與族群文化
一、澳門早期社會結構與族群性特徵
二、《職貢圖》與澳門
三、土生葡人族群文化模式與文化認同
第二節 佛、道文化與世俗文化的接合
一、郊廟文化特徵
二、廟會與“趕墟”
第三節 多元建築文化的糅合
一、西方城市理念進入澳門
二、多元居住模式的形成與組合
三、大三巴牌坊——早期中西文化衝突、交流的“孤獨見證人”
第四節 從“多元”走向“一體”
一、教堂與禪林的交錯
二、亞歐民俗風情的交織
三、錢納利、啉呱、博爾傑的澳門畫
四、“亦中亦西”的兩棲文化環境
第六章 中西方文明的交織與消長
第一節 中、葡、英三國政治文化地位在澳門的失衡與轉換
一、新一輪霸權紛至沓來
二、葡萄牙《王室制誥》的頒布
三、清朝統治在澳門的式微
四、葡國的沒落和澳葡政治文化的衰退
五、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強行滲透
第二節 “外向型經濟”結構與西方消費模式
一、“番婦”居澳合法化
二、經濟結構與消費模式的轉化
三、國際化氛圍的加重和語言結構的演變
第三節 基督教新教文化“洗禮”澳門
一、馬禮遜與澳門新教文化的傳播
二、傳教士與鴉片戰爭
第四節 “外壓”下的西方文化傳播與攝取
一、西方新文化的傳播
二、公民意識的覺醒
三、近代傳媒的產生
四、中國人“開眼”看世界
五、資產階級創新思想傳播的輿論陣地——《鏡海叢報》、《知新報》
第五節 文明的消長與中葡權力文化系統的失衡
一、“蹺蹺板”的失衡
二、殖民地文化色彩的加強
三、《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葡萄牙成為澳門的管理者
四、城市文化走向“畸形”
結論:澳門文化“遞進重構”模式的特點
與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