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元洞

文山三元洞

三元洞位於文山縣城西約2公里的西華山懸崖絕壁上,是一座天然秀麗而險峻的溶洞,有並列的三洞口,因而得名。 相傳清道光年間有道士在此隱居,後經光緒年間,開始修建亭台樓閣。從山腳沿石級而上,過山門抵中亭,有一寬闊庭院,登樓可遙見山川平疇,一覽無遺。

基本介紹

簡介,依洞建寺,風景,相關介紹,

簡介

三元洞,位於文山城2公里外的西山山腹。文山縣城,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城周平疇沃野,一排排高大的仙人掌,一片片茁壯的甘蔗林,顯示出來這裡的亞 熱帶風光。這裡地處滇東南岩溶高原,地表廣泛地分布著石灰岩,為雲南岩溶地貌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境內石峰、石芽、漏斗、溶洞、天生橋、地下河道,分布廣泛。
文山城西南的西華山,就是一座石灰岩構成的大山之一,它橫列36峰,飛崖削壁,由於長期的雨水侵蝕,峰腰群石攢簇,宛如出水芙蓉,疊萼蓮葩;峰頂一排排青灰色的石峰,台參差劍戟,直指藍天,忠實地護衛著文山城。山上古樹橫生,野花傲立,使西華山更加險峻秀麗。就在這秀石邊去的西華山主峰之腹,有3個山洞,高敞寬闊,狀若3隻世眼,因而稱“三眼洞”。

依洞建寺

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此依洞建寺。“西山如戟矗去霄,古剎清幽趣頗饒。”乾隆年間,這裡就已是人們經常登臨遊覽的處所了。其後,愛漸增修亭台,懸聯掛匾,立碑刻石,並改名為“三元洞”光緒年間,西蜀鮑超,曾撰文刻石說:“文西山高而秀蔚,然而觀者其惟三元洞乎!相壁天然,無斧鑿痕,脫塵俗氣,真仙境也。蜀之劍閣、峨眉,其雄秀仿佛似之。”

風景

從山腳下仰望半山,只見綠樹叢中紅亭碧瓦,樓台層疊;沿著林蔭間的石磴曲折而上,可在步雲樓、玉升亭、伴月亭、險峰亭、翠峰亭、聚群堂等處,隨意小憩。極目四望,文山壩子盡收眼底,那一幢幢嶄新的高樓矗立的城區,那一片片蔥綠的田野,那迴環曲折的盤龍江,緩緩南去,那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都歷歷在目。 三元洞內,摩崖題刻甚多,原有的匾聯亦不少。郡人李昌智的題聯云:“高閣出林端,久坐漸知諸品靜;晚霞明鳥外,憑臨但見眾人低。”頗能寫出此間意趣。近年來楚圖南聽到家鄉修復石三元洞,欣然為《西華公園》題名,並有聯云:“文章明道義,山水有清音。”

相關介紹

到了文山,要說觀洞看奇,許多文山人便會竭力推薦你去看一看"三元洞"。三元洞果然是一個好去處,其距文山縣城僅3公里,洞置於西華峰之上。仙通體育崖,有枯藤老樹,山雖不高;但於平壩之中突幾,著實讓人驚嘆。此山山系有36峰;過去有名士列為"文山八景"之一,名日"西華列哉"。這裡怪石林立,樹高林密,許多洞深藏其間,洞中時有雲霧噴吐,或有野獸在裡面睡眠。三元洞秀甲南滇:銀獅洞鐘乳石光怪陸離奇人耳目;八寶洞音石自成仙樂;仙人洞讓人 飄飄欲仙。:西華峰120米高處的半山腰間,有三洞相連,故名"三眼洞"。清康熙初年建有西山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主持僧題名"’華光洞",後才稱"三元洞",取義"連中三元",表明文山人在科舉時代的雄心。考試名列第一為元,大凡在鄉、會、殿三級考試中連得頭名,就稱"連中三元"。。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文山出有名人柯仲平、楚圖南等。三元主洞深58·6米,洞廳寬6·4米,高14米。洞裡陰氣極盛,使人心裡直壓著口氣,在險峻的氛圍中,始終提心弔膽。洞外有古榕、老藤、陽光,陽氣直衝天際。洞口天生廣"盆",滴水不斷,終年不涸,人飲一口則能祛火養體。在洞外"觀廳"憑欄遠眺,文山縣已在胸中,真應了:西山如戟矗雲霄,古剎清幽趣頗饒"的詩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