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水

攸水屬於湘江水系。源出江西省蓮花縣六市鄉武功山,在漢代時流入湖南境內,向南流至攸縣,匯入洣水,在攸縣當地也有人叫其伯水,古名叫攸溪。

攸水至官田,與蘭村、巒山支流匯合,形成“三江合流,二橋橫鎖”的一道關隘。1958年,在“大躍進”的勞動號子聲中,攸縣醴陵兩縣人民在官田易家坳修築了兩座攔河大壩,截斷群山雲雨,“高峽出平湖”,讓攸水在這裡匯聚成一個湖光山色相映,藍天白雲倒影,波光粼粼,碧浪萬頃的酒仙湖。攔河壩於1960年合閘蓄水,湖區集水面積為61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3億立方米,平均寬度為500米,最大寬度為2300米,平均水深37米,深水航道為24公里。酒仙湖兩岸群山巍峨,層巒疊嶂,林木蔥蘢,四季競翠,湖區空氣清新,碧水藍天。曙光微熹間,晨風吹皺湖水,漣漪粼粼;漁舟唱晚時,皓月銀波,鯉躍蛟跳。酒埠江水庫現更名為“酒仙湖”。由攸水匯聚而成的酒仙湖像一塊碧玉鑲嵌在富饒美麗的攸縣土地上。如果說酒仙湖是美女的眼睛,那么,攸水就是眼睛裡的液晶體,置身其中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讓人有當年蘇東坡遺世獨立、辱寵皆忘、逍遙而居的愜意感覺。隨著兩座攔河大壩的築建,酒仙湖下建成的南、北兩條幹渠,像兩條巨龍匍匐在攸、醴大地,灌溉著兩縣數萬畝農田。攸水流域面積1256平方公里,其中攸縣境內總面積1239.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6.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攸水
  • 所屬學科:地理
  • 所屬領域:河流
  • 所屬水系湘江水系
  • 發源地:江西省蓮花縣六市鄉武功山
  • 流域面積:1256平方公里,99%位於攸縣境內
基本信息,古書記載,名稱來源,

基本信息

攸水發源於江西省蓮花縣的公德山,原有幹流長140公里。酒埠江水庫建成後,1980年測量幹流為111.1公里,在攸縣境內為100.1公里。流域面積1256平方公里,其中攸縣境內為1239.7平方公里,約占全縣面積的46.5%。攸水從源頭出發,經鳥石嶺進入攸縣柏市的石橋,在鳳塔與另一源頭泉塘水匯合後折向西北,經柏市向西,過中洲、吉林橋、黃豐橋、烏井沖、昭村至官田。在官田與鸞山水、蘭村水匯合,經心田、酒埠江、普安橋、宏市、觀背潭、羅家譚、高車頭、柘桑渡,在攸水渡匯入洣水。酒埠江水庫建成,在烏井沖入庫,水流經大壩、人工湖再入攸河。從源頭算起,攸河在攸縣橫亘東中部地區,流經柏市、黃豐橋、鸞山、酒埠江、網嶺、新市、大同橋、上雲橋、蓮塘坳、縣城區等10個鎮區。
千萬年的攸水從深山而出,在攸縣的大地上形成了多個衝擊平原。上游有昭村、琴陂、心田3個山區小平原,中下游有攸縣最大的新市(含網嶺、大同橋、上雲橋)中部平原。在農耕文明的社會裡,新市平原主導了全縣經濟,如今仍是稻米主要產區。攸水曾有幾十座陂壩,百多部筒車,將攸水提引,滋潤著兩岸土地,養育了兩岸子民。較為有名的有白露陂、白茅陂、許公陂、紅石陂、塘陂、趙家陂、大漠陂、河灘陂、新陂、毓陂(後稱共和陂)、盤陂、東陂等。一道陂壩就是一道豐收屏障,就留存了許多故事,記敘著故土鄉賢名士的功績。那一排排筒車,更是農家的一種奇趣,它日夜不息,舀水灌溉,伊伊呀呀的鳴唱,就是民眾最甜的豐收曲,也是鄉村特有的風景線。
攸水曾經的風光還體現在河運上。在以水運為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歷史年代裡,攸水四季通航,是一條黃金水道。江面上船隻往來如織,沿河碼頭商賈如雲,給社會帶來繁華。據文獻記載,從攸水渡到宏市41公里航道豐水期可通行載重8~12噸船隻,宏市至官田、官田至吉林橋52公里航道豐水期可通行載重4噸左右的船隻,官田至鸞山鹹弦(亦可至江邊)豐水期可通行載重3.5噸的船隻。公路運輸發育完善後,攸河水運功能逐漸喪失,昔日的繁華只能留存在長者的記憶中。
有道是“水往低處流”,由於地理環境的作用,攸水造就了灘、潭相間的景觀。名氣大的灘潭有:長灘、磨房灘、漣灘、易家灘;周里潭、白家潭、湖鼻潭、怡潭、易清潭、觀背潭、羅家潭。灘潭之存,魚蝦龜鱉繁衍,派生出又一自然資源,民眾垂釣撒網,設綯扮罾,多了一道生存手段,多了一分生活情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攸河水哼著小調歡快流淌,書寫了新的篇章。1958年7月,以攸縣為主,和醴陵縣一道,幾萬民工來到酒埠江,投用勞動工日735萬個,移動土石方410萬立方米,用手挖肩挑土車子推,截斷攸水,修築大壩,不到2年的時間,建成了酒埠江水庫。酒埠江水庫集水面積61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3億立方米,最大蓄水面積11.6平方公里。從此,這座水庫保證了攸縣、醴陵、萍鄉三縣(市)52萬畝的農田灌溉,9000千瓦機組的發電,開啟了攸縣工農業用電的新時期。21世紀以來,攸縣以酒埠江水庫為重心,開發東部旅遊資源。如今,美麗的酒埠江水庫風景區開發初見成效,人們暱稱為“酒仙湖”景區。2004年2月,酒埠江森林公園被湖南省政府辦公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當年6月酒仙湖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05年2月,酒埠江風景名勝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8年12月,酒埠江國家濕地公園申報成功,酒埠江國家地質公園順利開園。2011年1月,酒仙湖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酒仙湖以其迷人的風姿,吸引著八方遊客。攸水,又以新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由於水庫攔河,新型陂壩興建,水流量漸少,加之兩岸挖沙取土過濫,因而造成攸水中下游兩岸崩塌嚴重,河道內淤灘、石堆多多。1988年冬開啟攸水治理,至2002年春完成從酒埠江水庫以下至觀背潭段57公里的攸水治理工程,澆築混凝土3.36萬立方米,混凝土預製塊護坡16.6千米,整修新修防洪堤36千米,攸水兩岸換新顏。2010年,攸縣縣城東擴,城區從洣水兩岸拓展至攸水兩岸規劃為“一城兩江四區”,攸水將更加光彩奪目。
古代文人墨客途經攸水,留下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唐末王重,為湘幕,唐朝詩人齊己以詩寄之云:“拋擲攸江舊釣磯,日參籌畫廢吟詩。”攸水美景令詩人留戀往返,竟然“廢吟詩”了。此詩被收進《全唐詩》。明朝宰相楊一清經過攸縣時,曾賦《攸水》一詩云:“入畫晴江曉色分,東風吹碧盡成紋。買舟欲過三湘日,應挹清波弄白雲。”明朝萬曆庚戌(1610)進士洪雲蒸曾在攸水泛舟,賦《雨夜憶友》詩云:“小江江上舊相攜,此日濤聲滿綠溪。我寄檐前聲數點,和風和雨到江西。”
同治版《攸縣誌》稱:“攸水西流而清,故其民聰慧好文。溪回浦靜,故其民柔順好禮。”意為水性育人性,水情潤人心,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麗清悠的攸水,養育了攸河兩岸勤勞智慧的數十萬人民。

古書記載

《禹貢》
大禹治水的功德在攸縣民間傳頌了幾千年,至今在攸縣縣城還有“禹王宮”,《禹貢》等古今諸多歷史地理典籍亦有記載。中國最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寫好《史記》曾經“探禹穴,窺九信,浮於沅湘”。“浮於沅湘”就是來到過湖南湘江和沅江流域。這說明司馬遷也相信大禹治水在南方,在湖南。據《南嶽志》引《符子》云:“舜禪夏禹於洞庭之野”,表明舜和禹的政治中心都在湖南無疑。
《呂氏春秋》
據《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之未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呂氏所說的“南音”指的是用南方(楚地)語音歌唱的詩,並以古老民歌反覆詠唱的藝術方法來表現。《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年寫成,呂氏的這種記載更進一步可以確定攸女的確是南方楚國人,並且是湖南人無疑。至今,在攸縣方言中仍然還有許多“兮猗”(即“嘻咦”)字音作為口語詞綴掛在嘴邊,表示思念和感嘆。攸女所歌《候人兮猗》,保留的是夏代詩歌的遺文,是最早的南音作品,影響著長江文化的形成。可以說,攸女為南方文化的發展鋪下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攸女開創了南音楚辭的先河,是楚辭的最早創作者。
《水經注》
“攸縣”的命名,據現有史料記載,是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有關“攸水”的描繪:“攸水出東南安成郡安福縣封侯山,西北流逕其縣北,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這是對“攸縣”之名稱由來的最早歷史解釋。酈道元生活在公元五世紀末的北魏,《魏書》說“酈道元,字善長,范陽人也”。《水經注》不僅是一部河流水文地理名著,同時也是一部以河流為綱的區域地理名著。酈道元的出生年月雖然有不同說法,但是他的去世時間可以確定:孝昌三年(527)。攸縣因“攸水”而得名,我們可以根據酈道元的《水經注》確定。那么,酈道元的根據是什麼呢?這裡就有一個需要進一步考證甄別的問題。
《帝王世紀》
重慶師範大學劉俊男教授曾撰文說:“我以為蓋以禹之妻攸女得名也。《帝王世紀》引《連山易》曰:‘禹娶塗山氏之子,名曰攸,生余’又曰:‘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啟’,‘帝啟,一名建,一名余’。塗山之塗古音余,即攸縣方言中的‘攸’音,故塗山氏之女又稱攸女。”劉教授還通過堯帝生葬地在攸縣坪陽丹陵的考證,進一步佐證了自己的觀點。直至今天,鸞山一帶仍有歌謠云:“(男)鸞山苞谷何人栽?酒江大河(攸水上游)何人開?你姐唱歌好風采,借問師傅何處來?(女)鸞山苞穀神農栽,酒江大河禹王開,我唱山歌名氣大,師傅就是劉三妹……”。位於攸縣縣城西門下的禹王宮和漕泊的禹王洞也可以佐證。
《徐霞客遊記》
明朝旅遊家徐霞客曾於公元1637年正月18日遊歷攸縣,他在旅攸日記中記載:“攸水自安福封侯山西流南轉,俱夾高暑山而下,合於縣城東,由西城南去。”南北朝陳(557-589)時,攸縣一度改為攸水縣。攸水溯源,有南北二源,北源發於江西省蓮花縣公德山之大背嶺,南流10餘里,經烏石嶺流入攸縣柏市東部石橋,與發自封侯山的南源會合。此後,折向西北,左受源自漕泊松林庵的伏流30里的禹門洞、羅浮洞水,右匯江沖水,再經柏樹下向西南流,與桐源山水、溫水、宋家沖水會合,流經黃豐橋、烏井沖、昭村、官田,至酒埠江,再經網嶺、新市、大同橋、上雲橋、沙陵陂、蓮塘坳等鄉鎮,到宋家洲攸水渡匯入洣水,幹流長111.1公里。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數字,取前面的三個一,這或許就是“天地人合一”的無極大道吧。

名稱來源

對“攸”字的解釋,《爾雅·釋言》云:“攸,所也。” 《詩經·生民》篇有:“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攸介攸止”的解釋就是“別居而獨處”。《易經》里有多處出現過“攸”字。如:“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攸往”就是有所住,有所作為的意思。所以,以“攸”字作為一個女子的名字,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斷:是因為“攸女”出生在這樣一個美麗宜居宜棲的地方,或者說,秀美的水土養育了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故以稱之。這種取名至少體現了這裡的“先哲慧民擇佳地而棲”的審美理念,表現了攸縣本土人的祖先選擇這塊能讓子孫後代安居樂業、有所作為的風水寶地來棲息生衍的美好願望。
晉朝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引《連山易》曰:“禹娶塗山氏之子,名曰攸,生余”。又曰: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啟’。”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帝王世紀》是一部史書。皇甫謐生於公元215年,歿於公元282年,酈道元歿於孝昌三年,即公元527年。皇甫謐比酈道元早生兩百多年。皇甫謐著的《帝王世紀》早於酈道元的《水經注》。因此可以這樣揣測,酈道元或許就是根據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的“攸女”一詞,給攸縣的一條河命名為“攸水”的。因為凡河流溪水命名總是有其出源的。“攸女”出生在這裡,況且“攸女”嫁給大禹,成為大禹的妻子,生下了啟,這是一件舉世矚目的盛事。對此,作為曾擔任過騎都尉、太傅掾、書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職的酈道元自然會了如指掌的,他自然不會隨便馬虎給曾養育過“攸女”的沃土麗水隨意取名字的。所以,酈道元就以“攸女”之“攸”給這塊土地上的溪水命名,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因此,我們就可以這樣推斷:“攸水”就是源於“攸女”,也就是說,“攸縣”的“攸”字,是來源於上古時期的“攸女”。攸水是因攸女之名而成為攸縣人民的母親河的。
西漢劉向撰寫的《列女傳》,將啟母攸女列為第一,其全文如下:
啟母者,塗山氏長女也。夏禹娶以為妃。既生啟,辛壬癸甲,啟呱呱泣,禹去而治水,惟荒度土功,三過其家,不入其門。塗山獨明教訓,而致其化焉。及啟長,化其德而從其教,卒致令名。禹為天子,而啟為嗣,持禹之功而不殞。君子謂塗山強於教誨。詩云:“厘爾士女,從以孫子。”此之謂也。
頌曰:啟母塗山,維配帝禹,辛壬癸甲,禹往敷土,啟呱呱泣,母獨論序,教訓以善,卒繼其父。
這段文字記述了夏啟之母攸女教育兒子成才、繼承父親品德的情形,“獨明教訓,而致其化焉。及啟長,化其德而從其教,卒致令名。”這是可信可親可敬的,故在結尾用“頌辭”予以謳歌。
夏啟者,啟夏也,誠如其父所望,亦名副其實。公元前約1988年,夏啟正式建立夏朝,將原始的部落及部落聯盟制正式推進到奴隸制國家,開啟了新的社會形態。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國體”,夏王朝實現九州政治一統化,揭開了中華大文明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夏文化是中華文化宮的第一庭園,稱攸女是奠基墾殖這座庭園的第一代園丁,名副其實。她與大禹、夏禹部族、皋陶部族眾多奉獻者都是開啟中華文明的勛臣。
如果以“帝王的母親”為定義,歷史上稱得“國母”的女子多得難以數清。若冠以“華夏”二字,則只有出生、成長和成婚於攸女——夏禹之妻、夏啟之母了。夏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奴隸制政權國家的君首。攸女是一個形貌美好心靈純潔的女子,一個命運美好生活艱辛的女子,一個知情達理平凡偉大的女子,一個助夫治天育子立國的女子,一個時人敬仰後人崇拜的女子,一個為歷史銘記鐫刻的女子……倘若今後能找到“攸女”確實出生在攸縣的史料,那么攸縣的歷史地位也勢必大大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