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位於貴州遵義老城北約30里的龍巖山東麓、湘江上游,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遺址 。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始建於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的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由南宋朝廷與播州的土司楊氏共同營建,後來毀於1600年對抗明朝廷的戰爭。周長約6公里的環囤城牆尚存,囤內面積達1.59平方公里,“老王宮”和“新王宮”是囤內兩組最大的建築群,面積均在2萬平方米左右,大體為“橫三縱三”的布局,是集軍事屯堡、衙署與“行宮”為一體的“土司”遺存。

海龍囤遺址是貴州境內目前僅見的一處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合二為一的遺址,也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2015年7月4日同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古城堡,因此受到全球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 地理位置貴州遵義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
  • 景點級別:世界遺產
歷史,結構,景觀,不解之迷,考古發現,文化價值,申遺的意義,維護管理,

歷史

海龍屯曾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遵義古稱)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轄區內以仡佬族、苗族民眾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襲土司楊應龍反叛朝廷,在24萬明軍100多天的圍攻下,海龍屯城堡最終湮滅在戰火之中。
唐朝時,以當今遵義為中心的“播州”廣大地區被“南詔國”彝人占領,公元876年,朝廷派楊端前來平亂。事平後命楊端“世襲”播州,建立了持續七百餘年、共29代的楊氏土司政權。
政權初建,為“設險以守其國”、並作“保固之根本”,於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龍巖山”建“龍巖囤”,平時練兵,戰時作行政、軍事中心。南宋末年,為防“元兵”來犯,擴建加固,增修“養馬城”“養雞城”等形成體系,又與附近的“婁山關”、“鼎山城”形成縱深防禦系統。明朝時又重修。
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明朝末年,楊氏29代“土司”、驃騎將軍、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與川、渝地方發生矛盾,後激化為軍事衝突、演化為叛亂。1600年,國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後傾全力調8省之24萬軍隊分8路發動“平播之役”。戰爭初期,北面川軍3000人在婁山關全部被殲、片甲不留,南面的烏江之戰,消滅聯軍3萬人馬。相持兩月,播州各地關隘相繼失守,楊應龍只好帶領1.7萬人馬退守海龍囤,各路官軍圍而攻之。由於守軍有天險可憑,有積儲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傷頗眾。幾經努力,苦戰114天,官軍終於爬上“後關”,攻占了這座“堅不可摧”的軍事要塞,“斬級22687顆”,“招降播民一十二萬”。“龍巖囤”被焚毀,後又被易名曰“海龍囤”。意為“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播州從此“改土歸流”、分為兩府,一曰平越府,劃與新建的貴州省;一曰遵義府,隸屬四川省。

結構

海龍囤遺址是貴州境內目前僅見的一處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合二為一的遺址,也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海龍囤居群山之巔,山頂上建閣樓、兵營、倉庫、水牢繡花樓;囤前設銅柱、鐵柱、飛龍、飛鳳、朝天、萬安等九關,各關之間有護牆相連,憑險設關,關關相聯,以石塊壘砌的高大城牆關隘,形成三層防禦體系,令整個城堡十分堅固。隨山勢綿延十餘里,別有一番氣象。
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景觀

鐵柱關
沿著木道棧梯拾階而上,坐落於海龍屯東部山腰北側的鐵柱關猶如鐵柱一般,巍然不可撼,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關險隘,是遊人由東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關,在鐵柱關拱門左右角柱上,鑿有對稱圓孔4個,有專家認為這是鐵柱關曾設有吊橋的遺存。
飛虎關
順著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飛虎關橫亘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間,在飛虎關關隘前,一座總斜長51.5米、整體坡度30度,共有36個步梯的“天梯”,成為飛虎關“險、絕”的標誌,而每一級“天梯”高約0.5米,步徑寬約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條石斜砌而成。
過了飛虎關,依山而建的飛龍、朝天、飛鳳三關龍盤虎踞,這些由糯米汁與石灰黏合巨石構建的古關隘,雄偉壯麗,每一道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扼。

不解之迷

海龍屯上的眾多關隘、城牆、屯道都由石塊構成,這些石塊輕則上百斤、重則數噸,沒人統計過修建海龍屯耗費了多少石材,這些石材是怎么運上山,並徵用了多少人力壘砌起來的。當地相傳,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有根“趕山鞭”。每到晚上,楊應龍揮舞鞭子,驅趕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考古發現

海龍屯城堡核心區域海拔1300多米的,1999年與2012年,文物考古專家曾兩次對海龍屯進行挖掘,出土建築構件、碑刻、瓷器、鐵鎖、瓦釘、錢幣等文物上萬件。
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文化價值

“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羈縻、土司制度重要實物遺存的海龍屯,完整見證了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政策從唐宋時期的‘羈縻之制’,到元明時期的‘土司制度’,到明代改土歸流的變遷。”海龍屯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歷史遺存,特別是它背後蘊含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是它能成功申遺的關鍵。
海龍屯的關隘、台基、屯道,這些石砌的雄關、古牆、棧道在崇山峻岭間,屹立數百年不倒,具有非常高的藝術觀賞性和歷史考證性,凝聚著古人的軍事智慧和建築藝術結晶。

申遺的意義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古代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相對集中於湘鄂黔交界山區的代表性土司遺址,在選址特徵、整體布局、功能類型、建築形式、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徵、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徵,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土司遺址”系列遺產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有助於國家的長期統一,並在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義。申報遺產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ii)和(iii)。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代表中國政府的發言中表示,“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使生活在中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保護理念在中國更廣大區域和更多民族間得到傳播,中國政府在文化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肯定。 他指出,“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以後,中國政府將恪守《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規定,積極落實大會決議的有關要求,繼續加強遺址保護、管理和監測工作,並將致力於改善遺產地民眾的生活,讓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童明康在發言中還對國際組織和國際專業諮詢機構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關心和支持表達了感謝。

維護管理

為更好地保護開發海龍屯,遵義市匯川區已投入近3億元資金,搬遷核心區居民86戶,征地1523畝,實施文物保護、水電改造、民居改造、園林綠化、安防監測、環境整治等項目29個。
文物部門加強對海龍屯關口、城牆等遺存的修繕保護,聘請高水平、熟悉海龍屯的專家學者,定期或不定期把脈文物安全、開展價值研究等工作,依法利用與合理開發好海龍屯,守護好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