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正義與發展黨

摩洛哥正義與發展黨

摩洛哥正義與發展黨,摩洛哥王國黨派。

現任全國委員會主席為阿德丁·奧斯曼尼。2017年3月,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任命薩阿德丁·奧斯曼尼為新首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洛哥正義與發展黨
  • 國家:摩洛哥
  • 主席:阿德丁·奧斯曼尼
  • 屬性:黨派
政黨理念,發展歷程,政府選舉,領導成員,

政黨理念

正義與發展黨提出在未來5年將經濟成長率提高到8%;將摩洛哥的人文發展指數世界排名從目前的114提升至90;將貧困人口減少50%;提高工人最低工資和養老金。正義與發展黨還強調打擊腐敗,實現良政。此外,正義與發展黨重申鼓勵傳播溫和的伊斯蘭教義,捍衛“一個民主的伊斯蘭王國”。這些競選口號頗得民意,爭取到更多選民的支持。
摩洛哥正義與發展黨

發展歷程

從2010年阿拉伯劇變以來,多個國家的溫和伊斯蘭政黨借勢而起,積極轉型參政,從其反對派的前身一躍成為國內的政治主宰者。
儘管埃及穆兄會自由與正義黨的執政生涯早早夭折于軍人政變之中,但北非突尼西亞與摩洛哥的伊斯蘭復興黨和公正與發展黨(小編註:又稱正義與發展),卻依舊屹立不倒。
面對不斷變化發展的國內外形勢,這些政黨在意識形態與政治實踐上均發生了變化。但實際上,這種變化絕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相對長期的「預備」過程,其中,摩洛哥的公正與發展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前身:伊斯蘭青年組織
摩洛哥公正與發展黨的前身可追溯到1969年成立的伊斯蘭青年組織(下稱「青年組織」),由摩洛哥政黨人民力量全國聯盟前成員阿布德·卡里姆·穆蒂創建,1972年於內政部註冊,成為摩洛哥的合法組織。
摩洛哥學者穆罕默德·扎里夫指出,伊斯蘭青年組織的成立,是摩洛哥國內外影響下的直接產物:一方面,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陣營戰敗後以納賽爾主義為代表的民族主義思潮式微。阿拉伯世界進入「沙特時期」,大量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受到沙特官方的支持,對該類組織的出現形成鼓舞。
另一方面,伊斯蘭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力量,對當時的左翼意識形態組織起到了抗衡的作用,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因此在大學裡大興伊斯蘭研究與阿拉伯語教育,並對組織的發展給予默許,使其得以存活發展。
伊斯蘭青年組織從成立到解體大致被分為兩個階段:
1、普及時期(1969-1975)
自1969年成立之日起,領導人穆蒂就向政府承諾,伊斯蘭青年組織是一個宣教與教育性質的機構。70年代,國王哈桑二世開始重視阿語教育,鼓勵伊斯蘭研究,並於1973年以伊斯蘭研究系代替了大學裡的哲學系,以此對日益上升的左翼勢力起到制衡作用,甚至有退休高官透露,在組織取得合法化前期,其領導人穆蒂早與政權有所對接,達成「共識」。
前期受左翼勢力控制的全國學生聯合會在被政府鎮壓後,在大學裡留下了政治空間,國王哈桑二世的阿拉伯化與伊斯蘭化教育政策,使得大量具有伊斯蘭傾向的學生接替了學生聯合會,其中大部分人均為青年組織的成員。
當然,面對日益強大的青年組織,政府也沒有聽之任之,而是一方面派遣保皇的宣教士巴哈·埃米里的女兒潛入組織進行調查,為政府撰寫報告;另一方面則是進行獎罰措施,對組織領導人穆蒂及其副手凱邁爾·易卜拉欣進行籠絡,並適當逮捕組織成員,以示威懾。
2、解體時期(1975-1981)
1975年10月18日,深得民心的工人領袖奧馬爾·本·傑隆遭到暗殺,青年組織被指控為幕後兇手。該事件給摩洛哥帶來了巨大的政治波動,也成為組織發展的轉折節點,國王哈桑二世開始對政治伊斯蘭勢力採取保守政策。
1976年,組織二號人物凱邁爾·易卜拉欣被捕入獄,穆蒂逃亡海外。出逃前,穆蒂委派了由6人組成的新一屆領導團體,但意見的不統一使得穆蒂無法對其進行控制,穆蒂便指控後者與政權進行了合謀,轉而任命新一波領導人,從而引發了組織內部的分化,大量成員「要求澄清事實」,停止了黨內的活動,其他人則宣布退出。
迫於壓力,穆蒂宣布解散第二波領導人,並進行了重新任命,組織內部的分化與衝突導致了大量成員的退出。1980年卡薩布蘭卡抗訴法院秘密判決穆蒂無期徒刑,並隨後分別於1983-1984 和1985年逮捕了71和26人,並兩次對穆蒂判處了死刑。穆蒂自1981年開始創辦《聖戰者》雜誌,公開反對哈桑二世政權。
事實上,該組織在1979年就分化成了三派勢力:
(1)由阿布杜·哈米德·易卜拉欣領導的「澄清派」,要求釐清穆蒂和內部領導層間的分歧。
(2)由本·基蘭領導的「分離派」,採取批判穆蒂的立場。
(3)由少數成員組成的「延緩派」,主張擱置爭議,致力於文化與教育性質的工作。
轉型:本·基蘭領導的「伊斯蘭社團組織」
穆蒂出版發行《聖戰者》雜誌,成為青年組織解體的最終標準。本·基蘭領導的分離派,於1981年成立了「伊斯蘭社團組織」(下稱「組織」),正式與伊斯蘭青年組織脫離關係。
隨後,「伊斯蘭社團組織」就此發布了兩份聲明,在第一份聲明中本·基蘭指出,之所以退出伊斯蘭青年組織,原因有二:1、穆蒂採取單方面的行動,創立《聖戰者》雜誌;2、穆蒂在西撒哈拉問題上的立場模糊不定(摩洛哥政党進入政治所要堅持的三不原則:「不準批評國王和君主制、不準詆毀伊斯蘭教,以及不準支持西撒獨立」)。
本·基蘭還承諾,其領導的力量將在合法框架下繼續進行伊斯蘭宣教事業。但聲明一開始並未贏得政府的重視與信任,本·基蘭依舊被內政部列入核心威脅名單之中,並隨後遭到了逮捕。
在1985年的二次聲明中,該組織再次強調了其作為一個教育性文化機構的屬性,重申其完全脫離伊斯蘭青年組織的立場,不與任何境外國家或組織有瓜葛,致力於以合法的手段通過伊斯蘭式的教育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抵禦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思潮對摩洛哥民眾的思想侵蝕。
同時,「組織」還在聲明中表達了其合法化的意願,希望得到政府的承認。這份聲明成為組織發展的轉折點,合法化的願望與請求使其正式走上檯面,結束了其在1981年至1984年間徘徊於秘密與公開之間的工作狀態。
轉變的原因,本·基蘭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首先,秘密形式架起的「高牆」在阻擋了外界干擾的同時,也讓「組織」變得與社會相隔絕,影響力有限;其次,導致了政府與「組織」間相互猜忌,引發不必要的衝突與對抗;再次,使得「組織「內成員之間容易出現思想上的隔閡與不對稱,進而導致思想上的偏激與流言盛行;最後,對外信息的不公開,讓話語權落入政敵的手中,給」組織「貼上了諸如「恐怖」、「暴力」與「反動」等負面標籤。
本·基蘭還借用先知穆罕默德傳教從秘密到公開的歷史和當下做了對照,「秘密的組織形式確實為我們贏得了不可小覷的民眾基礎,但我們不能永遠做它的囚徒。」
為進一步謀求政治上的合法地位,「組織」分別在1985年、1986年和1987年向哈桑二世國王和內政部長遞交了3份信函表示:
第一,「組織」和伊斯蘭青年組織及其領導人穆蒂完全脫離關係,「組織」承認政府對穆蒂做出的判決;
第二,「組織」致力於採取和平合法的手段宣教,解決伊斯蘭世界正在經歷的文明危機;
第三,「組織」所謂的「哲瑪阿」( )只代表穆斯林中的一個群體,而非整個伊斯蘭共同體,「組織」不挑戰國王作為「信士的長官」的最高宗教權威與其在宗教上的最終解釋權,教義上遵循艾什阿里派,教法上遵循馬立克學派;第四,不反對君主制,維護摩洛哥的領土完整與阿拉伯屬性。
但儘管如此,摩洛哥政權依舊心有餘悸,沒有接受本·基蘭遞出的橄欖枝。為進一步獲得政權的信任,本·基蘭改變了帶有建立「伊斯蘭國家」傾向的「伊斯蘭社團」的名稱,將其所領導的力量易名為「改革與復興會」。
受伊朗伊斯蘭革命、阿富汗聖戰與海灣戰爭的影響,政治伊斯蘭力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上世紀90年代初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拯救陣線」的異軍突起隨後便發酵的政治動盪,使得哈桑二世開始轉變策略,採取了招安與平衡的策略。面對伊斯蘭復興運動的挑戰,摩洛哥政府開始試圖通過將伊斯蘭主義組織帶入政府的方式來消除威脅。
1990年,在由主管宗教事務大臣阿卜杜勒·阿洛維·馬達格里組織的宗教活動上,摩洛哥官方開啟了第一次與伊斯蘭主義組織的接觸。最終,為了達到招安與防止伊斯蘭勢力形成其獨立政黨的目標,哈桑二世國王指示摩政府為「改革與復興會」開了「綠燈」,讓該組織加入已存在但很小而且即將垂危的保皇政黨之中——民主與憲法人民運動黨。
自此,本·基蘭所領導的伊斯蘭勢力開始正式、卻有限地進入摩洛哥的政治生活,為公發黨當下的執政地位埋下伏筆。

政府選舉

2016年10月8日,摩洛哥內政部宣布,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在7日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中,共獲得125個議席,再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
摩內政大臣穆罕默德·哈薩德說,根據全部計票結果,正義與發展黨在地方選區中獲98個議席,在青年與女性議席中獲27席。執政黨最大競爭對手真實性與現代黨最終獲得102個議席。
摩洛哥7日舉行眾議院選舉。全國約4.5萬個投票點從當地時間8時起對選民開放,至當天19時關閉。根據內政部數據,摩全國共有約1570萬合法選民,投票選舉產生395名新一屆眾議院議員。
按照規定,305個議席依據地方選區選舉產生,其餘90個議席不分選區選舉產生,其中60個席位專屬女性議員,30個席位專屬青年議員(40歲以下的年輕人)。
摩洛哥憲法規定,獲多數席位的政黨將單獨或聯合組成新一屆政府,並產生首相人選。首相有權解散議會、提名和罷免大臣等。
此前,一些政治分析師認為,本次眾議院選舉,主要看點在於溫和的伊斯蘭政黨正義與發展黨與親王室的真實性與現代黨之間的政治角力。

領導成員

現任全國委員會主席為阿德丁·奧斯曼尼。2017年3月,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任命薩阿德丁·奧斯曼尼為新首相,並責成其儘快組建新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