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雲山六壯士

掛雲山六壯士

掛雲山位於獲鹿、平山、井陘三縣的交界處,東靠獲鹿,北接平山,西連井陘,是華北平原和太行山區的分界嶺之一。由於高聳入雲,故名掛雲山。掛雲山主嶺南北兩面是萬丈懸崖,西面山勢較緩,有條之字形小道可通山頂,是上掛雲山的主要通道。東面有道山峽,過了山峽沿著一條很隱蔽的石梯可以登上比掛雲山主峰略低的臥狼垴,臥狼垴南北兩面也是懸崖陡壁。臥狼垴向東有條叫三堵牆的山樑,只能單人通過。此山峰高勢險,易守難攻,是井陘東北的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掛雲山六壯士
  • 所在地掛雲山
  • 地理位置:華北平原和太行山區的分界嶺之一
  • 稱號: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事件介紹,事件經過,

歷史事件介紹

1940年秋是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日本侵略軍糾集三、四千兵力,從石家莊、獲鹿和井陘城、井陘礦區兩個方向,向指揮部設在井陘三峪村的八路軍左翼縱隊撲來,進行報復和“掃蕩”。八路軍主力部隊奉命轉移,地方武裝井平獲游擊大隊三中隊牽制敵人,把敵人引到掛雲山,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縣一區婦救會主任呂秀蘭帶領區基幹隊、青年抗日先鋒隊、兒童團及部分民眾趕來參加戰鬥,共約五、六十人。
日偽軍對掛雲山展開合圍,發起衝鋒幾十次,將近一天時間,被牢牢地吸引在掛雲山。激戰中,中隊長李鴻山中彈犧牲,年僅22歲的呂秀蘭勇敢地站出來指揮戰鬥。在完成阻擊任務後,呂秀蘭帶領五名隊員掩護,其他同志突圍。六勇士與攻上山的日偽軍展開殊死搏鬥,終因彈盡糧絕,被逼到懸崖邊,寧死不屈,砸碎槍枝,縱身跳崖,壯烈殉國。他們是共產黨員呂秀蘭、15歲的兒童團員康三堂、炊事員劉貴子,還有康英英、李書祥和康二旦,後被人們稱頌為“掛雲山六壯士”。
六烈士的壯舉因種種原因,並未得到表彰傳誦,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井陘縣重新宣傳六壯士的英勇壯舉。縣政府於1988年在掛雲山上建築“烈士紀念碑亭”,豎起紀念碑,楊成武等革命前輩題詞。
為了使六壯士的壯舉被更多的人了解,廣為傳誦,井陘縣政協唐喜書經過採訪當年參加掛雲山阻擊戰的老戰士、附近親歷親見的村民,整理撰寫了《浩氣長存掛雲山》一文,首發在《石家莊文史資料》第九輯,之後,於1995年收入《石家莊抗戰紀實》一書中,又刊發於石家莊市政協文史委與《燕趙晚報》合辦的《文史》專版上。之後,全國政協《文史通訊》雜誌又予以轉載。六壯士的事跡得以廣為流傳。

事件經過

  • 巾幗不讓鬚眉主動請戰
1940年8月20日晚8時,百團大戰正式打響。根據總部下達的任務,晉察冀軍區負責破襲正太路東段。當時三個縱隊分頭出擊:熊伯濤指揮的左縱隊、楊成武指揮的中央縱隊和郭天民、劉道生指揮的右縱隊,按照八路軍總部的要求,以娘子關到井陘煤礦段及其兩側地區為重點展開襲擊。
1940年8月底,百團大戰破襲戰第一階段勝利結束,在井陘戰場的八路軍完成了破擊正太鐵路和攻克井陘礦的任務後奉命轉移。為擴大戰果配合主力部隊轉移,井陘地方武裝巧妙出擊,牽制敵人。
9月初,熊伯濤率領的晉察冀軍區左翼縱隊從掛雲山西側的三峪出發,過嶺口、下平山,向北轉移。日軍聞訊忙集中兵力,圍追堵截,妄圖把我軍消滅在滹沱河畔。
9月5日,受命牽制敵軍的游擊大隊完成任務後,在井陘縣南、北平望兩村集中,由支隊參謀長李雪瑞和大隊教導員溫藏寶帶領第一、第二中隊開赴三峪、上莊,準備稍事休息後轉移;第三中隊則由大隊長何揚文和中隊長李鴻山率領住在獲鹿縣的棧道,把守要道,觀察井陘、平山、獲鹿的日軍動向,阻擊敵軍前進。傍晚,從各地送來的情報得知,日軍已把游擊大隊誤認為八路軍的主力部隊,並企圖在夜間經三峪、上莊,下嶺口追擊。於是,李參謀長與溫教導員當夜即率領第一、第二中隊過嶺口,轉東焦到了平山;第三中隊則除一個排的兵力由何揚文率領繞道獲鹿天井溝迂迴敵後外,其餘兩個排約50多人,由李鴻山帶領火速趕往掛雲山,配合區基幹隊牽制敵人,掩護第一、第二中隊轉移。
當時,井陘縣第一區區政府就設在掛雲山上。當天晚上,第一區基幹隊和三峪、上莊兩村的青抗隊、兒童團及部分民眾約100多人也陸續轉移到了山上。
9月6日黎明,從威州趕來追擊八路軍主力的日軍進入三峪、上莊。為引誘敵人,第三中隊在掛雲山上故意向敵人放了一槍。聽到槍聲,敵人判斷八路軍主力即在山上,忙與上安、岩峰、獲鹿城、胡莊和平山城的日軍取得聯繫,兵分五路圍攻掛雲山。
一區武委會婦女部長呂秀蘭本來分工帶領民眾轉移,但她認為自己是武裝幹部,又是當地人,應到第一線。於是她主動請戰,和部隊一起打擊敵人,領導批准了她的請求。
呂秀蘭出生在大名縣一個貧苦農家,15歲那年家鄉發大水,父母為給呂秀蘭找條活路,把她賣到井陘縣莊子頭村一戶人家當童養媳。艱苦的生活,磨鍊了她堅毅倔強的性格。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剪掉辮子,常和男民兵一起外出打游擊。她20歲時,任中隊部婦女幹事,不久就被提升為區武委會婦女部長。百團大戰一打響,她帶領男女民兵,配合主力部隊英勇作戰,機智勇敢,在民兵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 軍民並肩同仇敵愾抗日軍
李鴻山和呂秀蘭根據地形進行了戰鬥部署。由呂秀蘭帶一個機槍組和區小隊及部分民兵守衛臥狼垴制高點。主峰西面是上掛雲山的主要通道,由李鴻山帶兩個排和三峪、上莊兩村的民兵把守。
1940年9月6日黎明,李鴻山在主峰玉皇頂開了戰前動員會。他說:“為了掩護主力部隊、中央首長安全轉移,我們要在這裡死死拖住敵人。只要堅持到下午5點,咱們的任務就算完成。”接著,呂秀蘭用手捋了一下短髮,語氣也十分堅定地說:“我們民兵要堅決配合三中隊,粉身碎骨也要咬住敵人。”當時,呂秀蘭的勇氣與堅定感染了所有的人。
這時,有人發現敵人正向我軍主力部隊轉移的方向追去,李鴻山果斷下令開槍吸引敵人。敵人聽見槍聲,以為我主力部隊就在掛雲山上,於是立即停止北進,從四面對掛雲山形成了合圍之勢。是日上午10點多鐘,敵人發起進攻。一陣炮轟之後,在機槍的掩護下,偽軍在前,日軍督後,從之字形小道向上進攻。掛雲山四周圍攻的敵人總計約有三四千人,守衛掛雲山的兩個排和區小隊,加上三峪、上莊兩村的民兵,不到200人,而且只有一挺輕機槍。但戰士們憑藉有利地形,決心堅決拖住敵人。整個上午敵人對主峰和臥狼垴實行輪番進攻。敵人憑著人多火力強,這批被打下去,那批又沖了上來。八路軍戰士和民兵們則越戰越勇,他們喊著口號,互相鼓勵著,狠狠地打擊敵人。
戰鬥打得十分慘烈。雖然留守掛雲山的八路軍戰士、民兵只有一個中隊的兵力,但是,李鴻山和呂秀蘭帶領民兵模範隊、青抗隊、少年隊,在武器簡陋、彈藥不足的情況下,奮勇阻擊,在掛雲山上堅守了整整一天,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敵人傷亡慘重。到太陽偏西時,敵人的進攻還是毫無進展,只是丟下了半溝的屍體。
日本指揮官不知山上到底有多少八路軍。為了摸清虛實,敵人暫停攻擊,從石家莊調來一架飛機在掛雲山上空偵察一番飛走了。李鴻山和呂秀蘭立即分頭檢查陣地,並告訴同志們,敵人不會罷休,一定要堅持到天黑。當時李鴻山正發著燒,當他走到主峰東邊的元君廟,拖著病體,趴在懸崖邊一塊大石頭後邊觀察敵情時,一發炮彈在他身邊爆炸,李鴻山中隊長英勇地犧牲了。
李鴻山犧牲後,指揮戰鬥的重任就落在了呂秀蘭的肩上。她雖是年僅22歲的婦女,但大家都信任她。她把戰友犧牲的悲憤埋在心裡,讓區小隊戰士李芳芳代替她在臥狼垴上指揮,自己留在主峰,並要求同志們節省子彈,多備石頭,狠狠地打擊敵人。
  • 六壯士血染掛雲山
敵人又開始進攻了,這次敵人改變了攻擊的重點。在佯攻西側的同時,先集中火力強攻臥狼垴。敵人的火力壓得戰士們抬不起頭來,一個又一個倒下去了。最後只剩下李芳芳一個人,子彈打光了,鬼子們端著刺刀向他逼來。他握緊僅有的兩顆手榴彈,將一顆投向敵群,最後一顆手榴彈插在懷裡,將機槍砸壞,當幾個鬼子圍過來要抓他時,他猛地掏出手榴彈,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共產黨萬歲!”轟的一聲巨響,和幾個鬼子同歸於盡!他犧牲時年僅18歲。
正在西邊指揮戰鬥的呂秀蘭,忽然聽到臥狼垴的槍聲停止,知道情況不好,急忙組織火力支援。這時,敵人的機槍從臥狼垴掃射過來,前去增援的同志急忙隱蔽在元君廟後,阻擊沿石梯上爬的敵人。西邊的敵人也瘋狂地進攻。主峰上戰士和民兵們這時腹背受敵,剩的子彈也不多了,就用手榴彈和石頭抗擊敵人。
呂秀蘭看天色已晚,牽制敵人的任務已經完成,於是她帶領劉康三堂、李樹祥、劉貴子、康英英、康二旦等5名民兵阻擊敵人,掩護其他同志突圍。守衛在元君廟的五六十名同志,拚命把手榴彈投向敵人,趁著煙霧往外沖。但敵人的火力太猛,部分同志當場犧牲。
日偽軍在猛烈炮火的支援下,衝上了山頂,包圍了來不及撤退的呂秀蘭和她的五位戰友。
呂秀蘭見此情形,帶著留在主峰的5名民兵,把打完了子彈的槍摔壞,拿著僅有的幾顆手榴彈從元君廟沖了出來,準備奪路突圍。敵人一看只有6個人,於是停止射擊,一起圍上來想抓活的。呂秀蘭跑到西邊,見敵人端著刺刀逼了過來,又沿古廟後牆往東跑,可東邊的敵人也逼過來了。決不向鬼子低頭!不等敵人靠近,呂秀蘭毫不猶豫地縱身跳下了懸崖。緊跟秀蘭身後的年僅15歲的康三堂和16歲的李書祥也縱身跳下了懸崖……
就這樣,呂秀蘭和戰友們扔出最後一顆手榴彈後,摔碎手中的槍枝,面對敵人的刺刀,誰也沒有皺一下眉頭,只是毅然走到懸崖邊,高喊口號,一個接一個從容地跳下了懸崖,壯烈犧牲。
太陽落山時,日軍占領了掛雲山,併到處搜查。鬼子們萬萬沒有想到,在掛雲山頑強抵抗三四千人攻擊一天的,竟是一些民兵和青抗隊、少先隊員,連八路軍主力部隊的影子也沒看到。這時日本鬼子才知上了當,只好垂頭喪氣地用馬馱上50多名傷兵和100多具屍體離開了掛雲山。
這次戰鬥,李鴻山等40多名同志壯烈犧牲。以呂秀蘭為首的6位壯士跳崖殉國,這6位烈士是:婦救會主任呂秀蘭、第三中隊戰士康英英、炊事員劉貴子、區公所助理員康二旦、少先隊員康三堂和李書祥。民兵李芳芳與敵同歸於盡。民兵為掩護主力部隊安全轉移而奮勇作戰,捨生取義,在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