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物論

指物論是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公孫龍子》十四篇(現存六篇)中的一篇,陳述了公孫龍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指物論
  • 創作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公孫龍子》
  • 文學體裁:議論文
  • 作者:公孫龍子
  • 學派:名家
原文,譯文,

原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謂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為天下之所無,未可。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不可謂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無指者,生於物之各有名,不為指也。不為指而謂之指,是無部為指。以有不為指之無不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無”。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不可謂無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
使天下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天下無物,誰徑謂指?天下有指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徑謂無物非指?
且夫指固自為非指,奚待於物而乃與為指?

譯文

物無一不是由物的屬性來表現的,但是由物的屬性所表現的物,並不等 同於物本身。
如果世界上沒有物的屬性,物便無從表現起為物。物的屬性之所以區別 於物,是因為如果世界上沒有物,哪還有什麼物的屬性呢?
物的屬性並不是世界上獨立存在的東西,而物卻是世界上客觀實在的東 西。把不是獨立存在的物的屬性當作就是客觀實在的物,是不對的。
世界上如果沒有物的屬性,那么,物便無從表現,而物無從表現,便不 能被認識。既然沒有物的屬性而物就不能被認識,那么,物就無一不是由物的屬性來表現而被認識的。
既然世界上沒有物的屬性,物便無從表現,那么世界上也就沒有不被物 的屬性所表現的物,那么物就無一不由物的屬性所表現的了。由此可見,物無一不是由物的屬性來表現的物,並不等同於被表現的物本身。
世界上之所以沒有獨立存在的物的屬性,是因為物有各自的名稱,而物的名稱並不反映物的具體屬性。物的名稱雖不反映物的個性,但卻反映物的特定本質(共性)。物的共性並不等於物的個性,所以反映物之共性的 名稱並不等於物的個性。「由於物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因此,以只反映物的共性之“名”當作就是物本身是不對的。
“指”是世界上各種事物兼而有之的共性。世界上雖然沒有離開物而獨 立存在的共性,但物不能說沒有共性。既然物不能說沒有共性,也就是說沒有無共性的物。既然沒有無共性的物,那么,物就無一不具有共性。共性不同於個性,而個性是共性在具體事物中的表現。
假使世界上沒有個性,誰能說什麼與共性不同的東西?假使世界上沒有物,誰能說得上什麼共性?如果世界上只有共性而沒有個性,誰能說得上什麼與共性不同的東西?又誰能說得上無倫何物都無不具有共性?
共性本來就不同於個性,「其所以稱為共性」,就在於共性並不局限於個別事物,並不以個別事物是否具有該屬性而轉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