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性漂移

抗原性漂移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即變異幅度小或連續變異,屬於量變,即亞型內變異。一般認為這種變異是由病毒基因點突變和人群免疫力選擇所造成的,引起小規模流行。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主要是由於編碼血凝素(HA)或神經氨酸酶(NA)蛋白基因的一系列點突變,導致了H或N蛋白分子上抗原位點胺基酸的替換與同一亞型內HA和NA基因發生點突變有關,屬量變,可引起中、小型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原性漂移
  • 外文名:抗原性漂移
  • 原理:傳染病學術語
  • 相關病毒:流感病毒
  • 相關病毒:甲型流感病毒
  • 涉及領域:傳染病學
定義,過程概述,相關知識,抗原性變異,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轉變,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漂移,

定義

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抗原性變異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所有流感病毒所共有的叫抗原性漂移;另一種為甲型流感病毒所特有的叫抗原性轉換。
抗原性漂移是由於編碼血凝素基因發生了一系列點突變累積導致了胺基酸序列的改變而改變了血凝素蛋白分子上的抗原位點,其次是由於序列出現缺失和插入所造成。

過程概述

1)免疫群體中篩選變異體的反應
2)病毒的HA和NA基因突變(mutation)
3)改變了病毒表層的蛋白質和抗原的結構
4)舊的抗體和體內免疫系統無法辨認和消除
5)造成新的疾病, 也可以引起更強的病毒出現

相關知識

1)亞型- 是用來分類病毒或疾病的,例如:H1N1,H2N2,H3N2...的類別。
當中則以病毒外層的兩種蛋白質: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作為病毒分類的考量。
2)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和 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shift)的分別:
-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和 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shift)皆為 抗原變異。但是,抗原性轉變(Antigenicshift)的變異幅度大和容易造成新型流感的大流行。

抗原性變異

流感病毒的抗原變異與流感的發生和流行密切相關。其抗原性變異的形式有兩種: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轉變。

抗原性漂移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主要是由於編碼血凝素(HA)或神經氨酸酶(NA)蛋白基因的一系列點突變,導致了H或N蛋白分子上抗原位點胺基酸的替換與同一亞型內HA和NA基因發生點突變有關,屬量變,可引起中、小型流行。

抗原性轉變

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shift),是指當細胞感染兩種不同亞型的流感病毒時,病毒基因組的節段發生重配。抗原發生大幅度變異,屬質變,往往形成新亞型,易造成大流行。在實驗條件下常採用亞中和劑量的抗血清來選擇變異株,不同年代分離的毒株的核苷酸序列比較研究可以看到核苷酸點突變積累是導致抗原漂移的重要原因。故非常難以預防。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漂移

甲型流感仍未被人們所控制,其原因主要在於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本世紀發生了很多次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世界範圍流感大流行。隨著時間推移,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不斷發生量變和質變,產生了許多的亞型。但是其主要的生物學特性還是不變的因此危害尚處於可以控制的範圍。即使罹患也不必驚慌只要積極配合很快就會痊癒。
甲型流感病毒生物學性狀
形態與結構:病毒呈球形或絲狀,有包膜,病毒核酸為單負鏈RNA,分節段,甲型流感病毒有8個節段(RNA1~RNA8)。
病毒結構分三層:①核心稱為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殼,由核蛋白(NP)和RNA多聚酶複合體(PB1、PB2和PA)與7-8個節段的單負鏈RNA結合而成。②中層為基質蛋白(M1蛋白)。③外層為包膜,其上鑲嵌了三種蛋白:基質蛋白M2、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其中M2是膜離子通道,HA和NA是包膜的糖蛋白刺突。
HA的主要功能:①與上皮細胞表面受體結合,介導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細胞;②具有紅細胞凝集活性;③能刺激機體產生中和抗體,這種抗體又稱為血凝抑制抗體;④根據HA的抗原性不同,可將甲型流感病毒分為15個HA亞型(H1~H15)。
NA的主要功能:①能水解宿主細胞膜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醯神經氨酸,有利於成熟病毒的釋放和擴散;②可刺激機體產生抗NA抗體,這種抗體無中和病毒作用,但能阻礙病毒釋放擴散;③根據NA的抗原性不同,可將甲型流感病毒分為9個NA亞型(N1~N9)。
流行特點與變異
傳染源及隱性感染:傳染源主要是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豬和人。已經感染但無明顯臨床症狀者為隱性感染者。隱性感染源易被忽視,且更具危險性,因其更易向周圍人群傳播,可能由於未及時採取隔離或防護措施而導致病毒蔓延人群中有相當比例的隱性感染者。潛伏期和傳染期: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潛伏期為1~7天(多為2~4天),從潛伏期末(一般為發病前1天)至發病的急性期(約7天)都有傳染性,一般在體溫恢復正常後即不帶病毒,但有些患者在退熱3天后還具傳染性。
傳播途徑: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耐酸,在胃內即可被胃酸滅活,因而一般不經胃腸道傳播,主要還是通過呼吸道傳播,包括空氣飛沫、與傳染源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等。易感人群:應該說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但人群的免疫狀態及年齡也是重要的流感流行影響因素。兒童不僅對流感病毒敏感,而且是主要的傳播者。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現抗原變化:每間隔11年左右甲型流感病毒就會爆發一次大的流行並且其變異的抗原成分也不盡相同。
致病性與免疫性
(1)致病性:流感病毒傳染性強,傳播迅速。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及隱性感染者。傳播途徑為形成感染性氣溶膠,由空氣飛沫傳播。病毒與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病毒核衣殼進入細胞內增殖,引起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和脫落。主要引起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肺炎。潛伏期1~7天。流感為自限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肺炎可出現嚴重的臨床症狀。(2)免疫性:病毒可誘導機體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特異性的CD4+和CD8+T細胞在清除病毒中起作用。抗HA抗體為中和抗體,抗感染中發揮重要作。抗NA抗體為非中和性抗體,但可抑制病毒從細胞內釋放。由於甲型流感病毒容易變異且各型之間無交叉保護,所以其可以反覆感染同一病毒的不同亞型。在甲型流感正迅速蔓延時,最應當注意的已不是接種疫苗或將感染人群及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而是進行宣傳教育,加強個人防護和患者的就地隔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