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民權

戴民權

戴民權(1891年-1940年),名正,字端甫。河南汝州市蟒川鎮戴灣村人,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中將。他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民權
  • 別名:字端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汝州市蟒川鎮戴灣村
  • 出生日期:1891年
  • 逝世日期:1940年
  • 職業:軍人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曾參加過討伐陳炯明,營救孫中山的戰鬥。奮力抗戰等。
生平,捐資助學,家屬,

生平

戴民權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曾參加過討伐陳炯明,營救孫中山的戰鬥。戴民權於1931年4月3日-5月14日固始戰鬥及1931年7月1日-8月5日第二次固始戰鬥中率第二十五師部隊守住固始擊退共產紅軍二度攻擊。任改編自河南息縣、汝南、固始、潢川等縣的地方團隊的第四十五師師長,隸屬於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戴民權1937年11月9日調升第三十九軍(軍長劉和鼎)副軍長,後兼豫南遊擊隊第五縱隊司令。1940年5月戴民權奉令於河南遂平境內截阻日軍壯烈殉國,時年48歲。
戴民權興辦了半扎私立民權中心完全國小,並捐500畝地、一盤水磨,大旱之年在半扎發放萬斤糧食救濟鄉民。戴公館迄今屹立於半扎。

捐資助學

半扎街東西約1.5公里,分南北兩條街。南街為主街,臨萬泉河,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為襄洛古道組成部分。南街兩旁多為門面房,門板可以拆裝,房屋建築比較考究。代表性的建築是戴民權的宅院——戴公館和南門附近的秀才樊傳英家帶門面的樊宅。戴民權(1891年~1940年)是汝州近現代史上有著傳奇經歷和爭議的人物。他出生於汝州市蟒川鄉戴灣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父母雙亡後,他出外闖天下,官至國民黨第四十五師師長、豫南遊擊第五縱隊司令(中將)。他曾參加過討伐陳炯明,營救孫中山的戰鬥。他打過日本鬼子,是抗日時期殉國的國民黨將軍之一。戴民權興辦了半扎私立民權中心完全國小,並捐500畝地、一盤水磨,大旱之年在半扎發放萬斤糧食救濟鄉民。
戴公館屬典型的北方三進三截四合院,房屋按南北中軸線設定,前後門通前后街。臨街屋中間是高大的門樓,左右兩間比門樓低一尺,獨立成房。院內客廳、廂房十分寬大,廊柱下有鏤空透雕,描金彩繪。地面全部用方磚鋪成。戴宅寬大氣派,重視裝飾,對房脊要求嚴格,不僅脊高,而且脊紋圖案考究,上有獅子、盤龍、魚和牡丹、荷花等。
戴公館主體建築共有房舍50多間,炮樓一座。公館西北角建有花園、車場。為方便戴的吉普車通行,公館西側留有一約3米寬的青石條過道。過道溝通南北街,汽車可直接開進院內。
關帝廟內東西兩側的房子是戴民權出資興建的私立民權中心完全國小校舍。1931年,戴已任國民黨陸軍第四十五師師長。據解放後半扎國小的第一任校長梁廷松回憶,戴回鄉探親時看到本村學校校址狹窄、房屋破爛、校具短缺時,識字不多的他深感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決心在家鄉辦一所像樣的學校。於是,他慷慨捐資3000大洋委託王瑞亭修建校舍、添桌凳、購圖書。因附近村莊農家求學弟子日益增多,學校無力容納,戴夫人劉素玲又捐贈土地500畝以補學校開支。從此,半扎一帶的農家子弟都有了讀書的地方。國民政府為表彰戴捐資辦校,遂將臨汝縣縣立半扎中心完全國小改為臨汝縣私立民權中心完全國小。那時半扎國小管理嚴格,要求學生睡前洗腳、剪指甲。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高薪聘請優秀教師任教,南開大學畢業的樊創凱曾被聘為該校校長。學校吸引了周圍村莊甚至縣城裡的學生前來就讀,戴的三子兩女都在該校就讀。學生著統一服裝,出門文明有禮。解放後,關帝廟和民權國小合為一體,曾是蟒川鄉第三中學。半扎後來出了10多名縣團級以上的幹部和7名碩士、博士研究生,與該校高質量的教學不無關係。

家屬

長子戴鴻超留美政治學博士,前底特律大學政治系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