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治理

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治理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對的最嚴重挑戰之一,也是當前國內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議題。《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治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研究氣候變化問題,將氣候變化的風險區分為自然風險和政策風險。一方面,在氣候科學、地球物理學等自然外文名:Risk Governance on Climate Change

基本介紹

  • 書名: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治理
  • 作者:薛瀾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30402022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422頁
  • 開本: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治理》適合從事氣候變化工作的政策制定者、實務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普通公眾閱讀。

圖書目錄

第1部分氣候變化風險分析的基礎理論
1研究氣候變化風險的理論框架
1.1基本概念
1.1.1氣候變化
1.1.2風險
1.1.3不確定性
1.2氣候變化風險
1.2.1氣候變化風險的內涵
1.2.2氣候變化風險的解構
1.2.3氣候變化風險的特徵
1.2.4氣候變化風險的類型
1.3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控制的必要性
1.3.1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
1.3.2對糧食生產的負面影響
1.3.3對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
1.4公共政策挑戰及本書的內容框架
1.4.1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減緩和適應
1.4.2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體系
1.4.3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政策風險及研究思路
1.5小結
第2部分氣候變化的自然風險及其應對
2氣候變化的自然風險
2.1全球氣候變化自然風險對我國的影響
2.1.1氣候災害的發生頻度、廣度和深度增大
2.1.2氣候災害對社會的危害和影響面進一步增大
2.1.3氣候災害的跨區域屬性日益明顯
2.1.4氣候災害的複雜性和多因性加劇
2.1.5氣候災害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增強
2.2我國氣候變化影響的重點領域
2.2.1水資源
2.2.2糧食生產
2.2.3人居環境
2.2.4生態環境
2.2.5人體健康
2.2.6重大工程
2.3不同類型極端天氣的風險表現形式
2.3.1乾旱
2.3.2暴雨洪澇
2.3.3颱風
2.3.4高溫熱浪
2.4我國氣候變化風險的區域特徵
2.4.1華北區:乾旱與農業脆弱性疊加的風險
2.4.2西北區:氣候暖濕轉變及冰川、凍土融化風險
2.4.3東北區:氣候變暖與生態脆弱性疊加的風險
2.4.4華南區:颱風、高溫熱浪與城市化疊加的風險
2.4.5西南區:地質災害與脆弱性疊加的風險
2.4.6華中區:乾旱、暴雨洪澇與農業脆弱性疊加風險
2.4.7華東區:梅雨、颱風和高溫熱浪與城市化疊加的風險
2.5小結
3應對氣候變化自然風險的應急體制機制研究
3.1國外應對氣候變化應急體制的建立和發展
3.1.1美國應對氣象災害的綜合協調應急管理體系
3.1.2德國應急管理體系及對氣象災害的應對
3.1.3澳大利亞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管理經驗
3.2世界各國應急管理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經驗
3.2.1工作框架:實施“整合式”工作理念
3.2.2組織體制:建立專門的綜合協調機構
3.2.3法律制度:專門立法和制定戰略規劃
3.2.4科技支持:強化氣候變化的影響評估
3.2.5社會動員:建立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3.3我國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的應急體制概況
3.3.1國家層面的組織體系
3.3.2縱向組織體系
3.4完善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應急機制體制的政策建議
3.4.1工作模式:相關的各個領域有序整合
3.4.2發展策略:科學認識與全球治理結合
3.4.3組織架構:各地區和各部門統籌協調
3.4.4運作方法:減緩性和適應性措施並舉
3.5小結
4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應急能力分析
4.1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應急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4.1.1極端氣候事件等氣候災害明顯增加
4.1.2氣候災害對人類的威脅日益加大
4.1.3氣候災害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
4.1.4開發中國家更易遭受氣候災害的衝擊
4.2我國當前氣候變化應急能力方面的主要問題
4.2.1相關領域缺乏協作、相互割裂
4.2.2全社會有序參與的氛圍不夠濃厚
4.2.3政府統籌協調全局的力度不夠
4.2.4監測預報的技術手段比較滯後
4.3應急能力建設的主要方向
4.3.1科技支撐: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
4.3.2人才建設:建立和強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
4.3.3社會參與:提高減災意識和適應能力
第3部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風險
5減排政策風險分析:減排過度承諾的風險
5.1國際氣候談判中的碳減排壓力
5.2中國未來的碳排放趨勢
5.2.1不同研究中的情景設定
5.2.2巨觀參數
5.2.3能源消費總量
5.2.4能源結構
5.2.5碳排放總量
5.2.6碳排放強度
5.2.7部門結果
5.2.8主要結論
5.3中國未來的碳排放將受到嚴格限制
5.4中國不宜過早承諾碳排放峰值的時間和數量
6減排政策風險分析:低碳投資的金融風險
6.1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的低碳投資
6.22011~2020年新能源投資的碳減排效應
6.2.1關於低碳投資減排效應的前提假設
6.2.2低碳投資減排效果分析
6.2.3中國“40/45”目標實現前景評估
6.2.4人口紅利變化對新能源產業的影響
6.2.5國際環境最新變化及其對我國低碳政策的影響
6.3新能源之核能
6.3.1核電的優勢
6.3.2世界核電概況及中國核電規劃
6.3.3三次核事故及核電的潛在風險
6.3.4核事故產生原因的多樣性
6.3.5長周期機率事件與核電的社會風險
6.3.6各國對核能的態度
6.3.7小結
6.4新能源之太陽能(光伏產業)
6.4.1太陽能產業背景
6.4.2光伏發電發展現狀
6.4.3光伏產業投資與風險
6.5新能源之風電產業
6.5.1風電產業的發展背景
6.5.2風電產業的發展狀況
6.5.3風電產業發展的問題與挑戰
6.6電動汽車產業
6.6.1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狀況
6.6.2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瓶頸
6.6.3能源利用格局對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
6.6.4對電動汽車產業進行補貼的隱患
6.6.5電動汽車產業投資推動銀行不良資產風險上升
6.72010~2020年低碳投資的金融風險
6.7.1低碳投資的銀行不良貸款風險
6.7.2與其他不良貸款風險的疊加效應
6.8主要結論和幾點建議
6.8.1低碳投資保持適度,重視真實減排效率
6.8.2對大規模投資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持謹慎態度,適度壓縮投資規模
6.8.3加大對低碳技術創新和技術成熟領域投資
6.8.4對核電投資須特別謹慎,警惕長周期機率風險
6.8.5應充分利用提前投資與人口高峰紅利的正面疊加效應
7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發展風險研究
7.1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風險的界定
7.1.1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類別
7.1.2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的不確定性
7.1.3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風險定義與分類
7.2低碳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7.2.1歐盟低碳技術路線
7.2.2日本低碳技術路線
7.2.3美國低碳技術路線
7.2.4中國低碳技術分析
7.3各國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及優勢比較
7.3.1研發投入與產出
7.3.2主要領域的低碳技術創新能力比較
7.4中國在低碳領域所面臨的技術風險
7.4.1技術創新風險
7.4.2技術轉讓風險
7.4.3技術套用風險
7.4.4CCS技術的套用風險
7.5小結
8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管理風險研究
8.1技術管理風險的界定和分類
8.2技術路線選擇和風險預測
8.2.1確保我國能源安全的能源技術發展原則
8.2.2風能技術發展中的挑戰與風險
8.3顛覆性技術路線的發展風險
8.4應對氣候變化技術決策中的公眾認知風險分析
8.4.1公民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認知的形成要素
8.4.2我國公眾低碳技術認知形成的調研測試——以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為例
8.4.3公眾低碳技術認知的理論模型構建與未來的研究方向
8.5應對氣候變化技術決策中存在的政府認知風險分析
8.5.1我國地方政府的決策動機的模型與低碳技術選擇
8.5.2適用於我國地方政府低碳技術選擇的模型構建
8.5.3研究設計、變數定義及測度
8.5.4基本發現與討論
8.5.5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與缺陷
8.6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轉移中存在的風險分析
8.6.1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技術轉移:起源與現狀
8.6.2技術發展與技術轉移存在的風險分析
8.7結論與政策建議
8.7.1結論
8.7.2政策建議
附屬檔案112類技術詳情
附屬檔案2變數描述
附屬檔案3回歸結果
9控制氣候變化風險的城市與區域政策研究
9.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管理問題
9.1.1無法逆轉的城市化趨勢
9.1.2城市化與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
9.1.3研究內容與研究架構
9.2我國氣候變化風險的城市與區域空間格局
9.2.1城市群、巨型城市是氣候變化高風險區
9.2.2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群的氣候變化風險
9.2.3中西部城市群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控制壓力不容低估
9.3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控制的適應性規劃政策
9.3.1主要城市群應建立氣候風險評估與監測體系
9.3.2在城市規劃框架中引入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模組
9.3.3調整城市基礎設施設計標準,提高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
9.4控制長期氣候風險的減緩性城市規劃政策
9.4.1低碳城市、空間規劃與氣候變化減緩戰略
9.4.2社區空間形態與交通出行碳排放:基於北京市的實證研究
9.4.3我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9.4.4快速城市化的中國應注重通過空間規劃手段實現碳減排
9.5政策實施風險與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體制機制
9.5.1城市與區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實施風險來源
9.5.2基於“十一五”節能目標落實的實證研究
9.6政策建議
9.6.1城市與區域規劃政策應引入氣候風險管理維度
9.6.2注重運用空間規劃手段減緩氣候變化,控制長期氣候風險
9.6.3完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實施機制,降低政策實施風險
9.6.4對我國氣候變化談判立場與策略的政策建議
第4部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管理和控制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