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市正寧中華黃帝文化旅遊景區

慶陽市正寧中華黃帝文化旅遊景區

中華黃帝文化旅遊景區以慶陽市正寧縣五頃塬鄉子午嶺西麓橋山黃帝冢為中心而建,總規劃面積20.01平方公里、建築占地面積320畝,概算總投資7.2億元。目前,景區功德廳和百家姓氏廣場全面竣工。新落成的黃帝像位於功德廳內,高6.95米,取“九五之尊”之意。

該景區共分黃帝文化博覽園、祭祀區、守陵區、西山娛樂區、綜合服務區五個功能區,景區建成後,可與調令關森林公園秦直道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等景區景點自成體系,形成子午嶺旅遊生態景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華黃帝文化旅遊景區
  • 地理位置:慶陽市正寧縣五頃塬鄉子午嶺西麓橋山
  • 占地面積:20.01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黃帝像、皇帝衣冠冢、百家姓氏廣場等
景區簡介,作用貢獻,相關資料,地圖信息,

景區簡介

中華黃帝文化景區以五頃塬鄉子午嶺西麓橋山黃帝冢為中心而建,總規劃面積20.01平方公里、建築占地面積320畝,概算總投資7.2億元。目前,景區功德廳和百家姓氏廣場已建成使用。新落成的黃帝像位於功德廳內,高6.95米,取“九五之尊”之意。

作用貢獻

軒轅黃帝為五帝之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開啟了華夏文明的先河;慶陽市是軒轅黃帝的重要活動地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以軒轅黃帝為首的氏族部落曾在此繁衍生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正寧是軒轅黃帝繁衍生息的“搖籃”。中華黃帝文化景區功德廳和百家姓氏廣場全面竣工,揭開了黃帝文化傳承創新、全面發展的嶄新一頁,特別是黃帝像的正式落成,對於頌揚黃帝功德,傳承民族記憶,彰顯人文優勢,打造文化高地,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對於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提高文化“軟實力”,培育經濟“增長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該景區共分黃帝文化博覽園、祭祀區、守陵區、西山娛樂區、綜合服務區五個功能區。景區建成後,可與調令關森林公園、秦直道、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等景區景點自成體系,形成子午嶺旅遊生態景觀帶,外聯周邊黃帝陵、周祖陵等人文景區和延安、南梁、馬欄、照金等紅色聖地,融入大西安旅遊文化圈。

相關資料

據《史記》《括地誌》《慶陽府志》《正寧縣誌》等記載,黃帝冢位於古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即今正寧縣五頃塬鄉五頃塬村與二頃塬村結合的斜坡彎道峴子處。
黃帝衣冠冢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在的正寧縣。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於後。”這裡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游的橋山,因為有(音橋)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
為什麼叫“黃帝冢”,而不叫“黃帝陵”呢?《水經注》說:“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在秦代以前,人們稱黃帝的墓地為冢。
在橋山山脈西側,即今慶陽市,至今有大量與軒轅氏族及其龍圖騰有關的地名和傳說,根據《慶陽地區志·姓氏》記載的與軒轅相關的姓氏和今慶陽市還有姓軒轅的。
在正寧縣五頃塬鄉的五頃塬村和二頃塬村接合的斜坡彎道峴子處,有座鮮為人知的高大墓冢。古冢高60米,三面臨谷,冢西半部現修水平梯田18階,上面植有近千棵核桃樹。冢頂部原呈長方覆斗形,現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面積1500平方米~1800平方米。從土層成形看,動土層至少在40米以上。從墓頂,可以看到茫茫蒼蒼的子午嶺山脈綿延不盡,不遠處是被稱作龍頭和龍嘴的塬山。
五頃塬村的農民仍然民風純樸,為人敦厚,生活比較苦焦。他們靠天吃飯,蓄窖水,主要種植小麥、土豆、玉米,有人至今住窯洞。問起黃帝陵,他們一派茫然。一位姓喬的老人說,知道一點情況的老人們都沒了。只聽爺爺輩的人說,我們這兒以前叫“五姓塬”,那個墳叫“仙人墳”,其他的什麼我們一點兒也說不上。問起有沒有人在黃帝陵祭奠,老人說,往年也有慶陽等地的人來燒紙,但很少。
據考證,黃帝冢所在的五頃塬和二頃塬,系“五姓塬”和“二姓塬”的轉音。五姓或二姓,是陵戶人數,可能是黃帝陵的守陵人。《萬姓統譜》稱:“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氏。”這裡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無聞的黃帝冢的守護人。

地圖信息

地址:慶陽市正寧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