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

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

《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是作者關仁山在掌握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先後採訪了唐山志願者、深入災區的記者、唐山地震孤兒等各種人物,選擇唐山地震與汶川地震中閃耀著生命光輝的感人事跡,寫成的一部“對比式”的報告文學。2010年10月,《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 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
  • 文學體裁:小說
  • 創作背景:關仁山是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
  • 編輯推薦:催人淚下的細節描寫
創作背景,作者簡介,編輯推薦,作品特點,作品評價,榮獲獎項,

創作背景

關仁山是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他有這方面的生命體驗。正如他在書中所寫的:“因為經歷了毀滅,才更加珍惜擁有;因為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熱愛生命;因為感受過博愛,才更加懂得感恩。”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河北省作協迅即發出倡議,號召全省文學界將愛心凝聚筆端,以實際行動投入抗震救災。關仁山和河北作家一起,為逝者哀悼,為生者祈福。他帶頭為災區捐款,交納特殊黨費,並把自己的書畫作品賑災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災區。他時刻關注著汶川的災情,用一個作家特有的方式,飽含深情,蘸著血淚,多少個不眠之夜,在電腦前廢寢忘食,全神貫注,以每天1萬多字的速度,記錄下這段感天動地的特殊日子,完成了這篇催人淚下的長篇巨製。

作者簡介

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
關仁山,男,滿族。1963年生於河北省丰南縣,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河北省人大常委,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與著名作家何申、談歌被文壇譽為河北“三架馬車”。
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天高地厚》、《白紙門》、《風暴潮》等八部,中篇小說《大雪無鄉》、《九月還鄉》等五十餘部,短篇小說《苦雪》、《醉鼓》等,作品多次獲得全國、省級文學獎,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多篇作品被改編拍攝成影視作品。

編輯推薦

《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共分七章,採用交叉記敘的方式,選擇唐山地震與汶川地震中閃耀著生命光輝的感人事跡,依靠樸實率真的語言和逼真、生動、催人淚下的細節描寫記述了那些生動感人的事例,構成一部“對比式”的報告文學。
這部報告文學視角獨特,從唐山到汶川,相隔千里,時間也跨越了32年,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整整30年的歷程,從中看到了時代的進步,是一部紀實性、文學性、可讀性三者兼備的作品。

作品特點

《感天動地》的突出特點,是成功地運用了對比
的寫作方法。作者把32年前唐山地震和今天汶川地震的異同,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手法,穿插起來進行描述。通過唐山與汶川在地震災害中獲取和公開準確信息的快與慢,組成救災人員隊伍速度的快與慢,採取救災方式的異同等具體事例的對比,讓讀者從字裡行間,感受到黨和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感受到社會的進步、文化科技的發展,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祖國綜合實力的日益強大。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唐山和汶川兩次大地震的異同呈現給讀者。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由於通信設備被震毀,線路中斷,常規的通訊手段無法運用。臨危受命,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唐空軍的飛機向北京緊急起飛,開灤礦工李玉林等人開著礦山救護車向北京方向急駛,向黨中央報告災情。黨中央獲悉災情,上午10時,即地震發生6小時之後,北京軍區副參謀長李民率領指揮機關人員乘飛機在唐山機場緊急著陸。之後,救護人員陸續奔赴唐山。
時隔32年,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8.0級強烈地震。地震發生不到半小時,震情得到了公開報導。震後不到1小時,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隨電波傳遍全國。16時40分,震後僅僅兩小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乘飛機從北京起飛,在飛機上即發表講話,要求所有救災人員第一位是救人,要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展開營救。與此同時,黨中央一聲令下,綠色軍人、紅色救援、白衣天使、青年志願者,奔走于山地,衝鋒於廢墟,飛行於空中,與死神展開了一場爭分奪秒的生命大營救。
作者在《感天動地》中所呈現的,是汶川大地震這段苦難中湧現出的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是一曲曲為了救助他人寧肯犧牲自己的人間至誠至愛,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一代新人的動人身影!在大災面前,災區人民捨己救人,拼自己的性命去救他人的性命,災區的幹部民眾不棄不離,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卻仍全力拯救別人。全國各地,一支支搶險救援隊奔赴前線,各種急需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災區,一場與死神賽跑的生命競速緊張激烈,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動人場景催人淚下。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唐山人有著特殊的感受和表現。

作品評價

中國的抗震救災感動了世界。作者借用西方媒體的評價,把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的變化進行對比性描述:32年了,從唐山到汶川,中國已經不再把自然災害傷亡視為國家機密了,汶川發生地震後國家每天都發布信息,讓世人看到災民的痛苦,看到了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光輝,看到了政府果斷處理災害的能力,看到了中國大地上真正的人權,看到了中國特色的危機應急機制已經走向成熟,看到了以人為本的救援機制的高效與完善。可以說,通過兩次大地震的對比,從唐山到汶川,整整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沒有30年一心一意謀發展,就沒有這次抗震救災中強大的技術保障和豐厚的物質支持;沒有30年全面推進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就沒有今天協調聯動的應急救援體系和現代高效的國家管理能力。
關仁山以現實主義寫作著稱,他與何申、談歌被譽為河北文壇的“三駕馬車”。幾年前,關仁山以唐山大地震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唐山之戀》,被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片名為《唐山絕戀》,在全國各大電視台熱播。這次他所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感天動地》,是對唐山大地震認識上的深化,也是對唐山大地震的理性思考與經驗總結。“文人報國無長物,唯有手中筆如刀”。從整部作品我們強烈地感覺到,作者想要告訴人們的是,無論“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還是這次汶川“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都必將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收穫和財富。讓抗震精神轉化為育人、治國的強大精神資源,激勵我們以新的姿態大踏步走向未來。

榮獲獎項

2010年10月,《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