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經濟學:時尚經濟學

伊莉莎白常常強制性地往H&M、Forever 21跑,每周都要添置新衣,衣櫥里堆滿了廉價、雷同、質量低劣、很少穿著的衣服。當她發現自己有7雙同款的帆布鞋時,她意識到,這種購物方式出了嚴重的問題。她進而發現,自己要么選擇廉價、雷同、質量平平的衣服,要么選擇價格遠超購買力的所謂品牌。那些質量好、款式好、價格合理的衣服去哪裡了?時尚怎么了?如果沒有那些時髦的新衣服,我們是誰?她決定對衣服來一場探索之旅。最終,她改變了自己的購物習慣、穿衣理念,最重要的是,她獲得了全新而有趣的生活態度。對你的衣服來一場探索之旅,你得到的不止是購物經。

基本介紹

  • 外文名:Overdressed: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
  • 書名:悅讀經濟學:時尚經濟學
  • 作者:伊莉莎白·L.克萊因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頁數:198頁
  • 開本:16
  • 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 譯者:趙菁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143293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0歲之前可讀可不讀
30歲之前一定要讀
35歲之前不讀就遲了
時裝這種東西,向來就只分為兩類:值得購買和不值得購買的。

時裝這種東西,向來就只分為兩類:值得購買和不值得購買的。
像聚酯纖維這種合成纖維的流行,絕對是因為零售商面臨降低成本的壓力。並不是因為某天早上大家醒來,想起來說我要穿聚酯纖維的衣服。
這些心血來潮時買的衣服越攢越多,就好像女人越來越胖的腰身,很快我的衣櫃和我的人生,就被這些廉價服飾吞噬了。
從此,我開始確信,除了眼前這條象徵著尊貴、附有設計師名字的貴得離譜的裙子和滿大街粗製濫造的仿品,我什麼都買不到。
想要對服裝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想要真正喜歡並且理解自己的服裝,厭倦了拎著一個裝滿了各種廉價服飾的超大型購物袋擠捷運,我開始了一段探索之旅。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 L. 克萊因
(Elizabeth L. Cline)
在寫作本書之前,伊莉莎白一直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消費者,她已經習慣去工廠店、折扣店和Forever 21、H&M等快時尚連鎖店。她幾乎每周都買新衣服,而她的衣櫥和數不清的儲物箱裡則堆滿了幾乎不怎么穿的廉價服裝。當她發現自己已經囤積了7雙同款帆布鞋時,她意識到這種購物方式一定出了嚴重的問題。
伊莉莎白曾為多家雜誌和網站撰稿。她現居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圖書目錄

序 7雙7美元的鞋
第1章
“我的衣服多得夠開家時裝店了”
第2章
“美國人的襯衫去哪裡了”
第3章
高端潮流與廉價時尚
第4章
快時尚
第5章
廉價服裝的結局
第6章
做個好裁縫
第7章
中國:廉價時尚的終端
第8章
做自己的服裝設計師
第9章
時尚業的未來
致 謝
注 釋

序言

序言
7雙7美元的鞋
2009年夏天,我站在曼哈頓亞斯特坊廣場(Astor Place)凱馬特超市的一排鞋架前,略有些失神。這個地方曾經屬於Wanamaker’s,一間富麗堂皇、有著中世紀建築風格的百貨公司,裡面賣的都是各種高檔精品,包括從巴黎直接進口的高檔時裝。如今,Wanamaker’s已經成為歷史,這裡變成了凱馬特超市。
眼前的鞋架高過頭頂,上面掛的帆布拖鞋只不過是一塊棉布上粘著一個橡膠鞋跟,好像掛在樹上的香蕉。在我眼裡,這些鞋子就像是從鋼鐵鞋架上長出來的。它們沒有產地,也沒什麼特色,就是這樣神奇地出現了。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它們的價格居然從15美元降到了7美元。一看到這個價錢,我的腎上腺素開始分泌,心跳開始加速。等到頭腦清醒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已經站在了收銀台前,紅色的塑膠購物籃里放著七雙帆布拖鞋。我已經把我的尺碼所有款式的拖鞋一掃而光。
拖著兩個超大型購物袋蹣跚著走進捷運,我的手臂酸痛不已。幾周之後,這些鞋子已經看起來像斑駁的月球表面:細細的橡膠鞋跟就要脫離薄薄的帆布鞋面。還沒等這些鞋子被我穿壞,我已經開始厭倦它們了,因為潮流已經改變。我只留了兩雙在衣櫥里,其他的鞋子已經被我掃地出門。
近幾十年來,服飾產品的均價已經大幅下降。廉價服飾產品的形象已經徹底來了個大翻身。它們不再被貼上“不夠時髦”或者“質量不好”的標籤。現在,大家都認為平價服裝既時髦、實用,又體現了人人平等的原則,每個人津津樂道的都是在哪裡撿到了什麼價廉物美的“便宜貨”。去年我參加了一個生日派對,一個大學同學向我炫耀她那個皺皺巴巴、金黃色的仿皮包。“只要5美元!”她驕傲地說道。最近還有一位朋友在MSN上告訴我:“我剛花了10美元買了條原價50美元的裙子!另外一條原價要60美元,我30美元就買到了!”如今的時尚雜誌、小報和早間脫口秀報導的也都是如何買到價廉物美的時裝。
最近10年,我只買平價衣服,其中絕大部分都來自H&M、老海軍、Forever 21和塔吉特這樣的平價時裝連鎖店,這些連鎖店10年前還不為人知,似乎轉眼間就遍布大街小巷。我還有些衣服則是來自類似Ross和T.J. Maxx的時裝摺扣店,以及專賣基本款的連鎖店優衣庫和西班牙品牌Zara。H&M、Zara和Forever 21都是知名的快時尚零售品牌,總能引爆最新潮流,並且深知如何吸引顧客不斷購買它們的新產品。還有很多和它們相似的服飾品牌,已經打破了美國人按季節購買服裝的慣例,使消費者養成了不斷添置新衣的習慣。
供應給大眾的廉價時尚服裝還是有些區域性差異。也許有的人喜歡到奧特萊斯或者T.J. Maxx購買打折的名牌服飾,或者光顧Cato、Charlotte Russe、Rainbow和Rue 21這樣當地的平價服飾店;也許有的人喜歡逛類似Kohl’s的百貨商店,或者沃爾瑪甚至Dollar General這樣的純折扣超市。但是這些經銷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奉行的都是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結果逼得其他類型的經銷商只有喘息的份,大型百貨商店不得不進行業務整合,中等規模的製造商只能關門歇業,小型零售商要么改走高端路線要么只能關門大吉。平價服飾產業已經改變了服裝業的整體形象,甚至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服裝的概念。
我們總是對自己說,如果價格太高,我們就買不起了。整個經濟仍然處於衰退時期,醫療保險也貴得離譜,更別提油價了。但是很多消費者卻掉進了不斷購買平價服裝的怪圈:我們已經習慣於用越來越少的錢買到越來越多的衣服。
我姐姐願意每個月在一輛好車上花400美元,卻不願意花40美元買件衣服,我自己也一樣。我見過在本地咖啡店打工的小伙子願意花1 800美元買個蘋果筆記本,穿的卻是沃爾瑪買來的10美元一雙的鞋子。美國人每年出去吃飯花的錢都比他們花在衣服上的錢多,並不是我們不能在服裝上花更多的錢,而是我們沒有必要這樣。
任何經濟學家都會告訴你,低廉的商品價格將刺激消費,如今服飾產品的低價已經引爆了一股低價潮,美國人一年購買和囤積的衣服達到了200億件。1地球上的石油和水源幾近枯竭,南極的冰川正在融化,我們已經永久地改變了地球上的氣候。絕大部分服裝產品的生產地—中國,正經歷著一場環境危機。那裡的人們開始對時尚產生興趣,中國消耗的布料和與服裝有關的資源比美國還要多。源自西方時裝產業的問題開始快速蔓延至全球。買太多衣服,把這些衣服當做用完即棄的一次性產品,已經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並且是不可逆轉的。
說起來也許會讓你感到難以置信:我衣櫃裡的衣服算下來每件不超過30美元,我大部分的鞋子也不會超過15美元。這些衣服的低價簡直是史無前例。曾幾何時,時裝都非常昂貴、不容易買到,並且都非常珍貴;在有些地方它們甚至可以被當做貨幣使用。進入20世紀後,時裝依然很貴,像寶貝似地被珍藏,人們會小心地縫補、收藏或者改改樣子拿出來再穿。絕大部分人只有幾件外套,而且只在外出的時候才會穿。但是如今一切都變了,我們不再將衣服的價值最大化,而是淨買些永遠不會穿或者很少穿的衣服。我們陷入了不斷購買、不斷拋棄的怪圈,似乎不買就不足以心安,其實核心是我們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欲望在作祟。
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把儲藏室里的衣服都拿了出來,全部堆在客廳里。臥室和大廳里的衣櫃被我清空,床下的箱子也被拖了出來,還有地下室找到的三個大垃圾袋和兩個超大型的塑膠儲物箱。我把所有的衣服堆成一座小山,開始根據品牌或者設計師的名字、產地、材質以及購買年份和價格(如果我還記得的話)進行清理。我花了整整一周才清理完畢。我的室友幫我把衣服從地下室搬到客廳里,然後乾巴巴地扔下一句:“真讓人受不了,你怎么會有這么多衣服。”她這么一說,倒好像我是故意買這么多衣服。其實,買這些衣服都是臨時起意,一會兒這兒買一件,一會兒那兒買一件。但就是這些心血來潮時買的衣服,越攢越多,就好像女人越來越胖的腰身,很快我的衣櫃和我的人生,就被這些廉價服飾吞噬了。
打掃了一番戰場後,我清理出來61件上衣、60件T恤、34件背心、21條短裙、24條長裙、20雙鞋、20件毛衣、18條皮帶、15件羊毛開衫和連帽毛衫、14條短褲、14件夾克衫、13條牛仔褲、12件文胸、11條緊身褲、5件運動衫、4件長袖襯衣、3條運動褲、2條西裝褲、2條睡褲和1件馬甲。不算襪子和內褲,我總共買了354件衣服。每個美國人一年平均會買64件衣服,幾乎是一星期買一件多點。2這個數字聽起來好像不算太大,但是想像一下這些衣服堆在你家客廳的畫面。我衣櫥里的所有衣服數量是美國人5年的平均衣服購買數量的總和,而我也剛好在這間公寓裡住了5年。所以,我就代表了美國人買衣服數量的平均水平。
關於這些衣服,還有一個事實讓我頗覺不好意思:我擁有的衣服數量比我所擁有的其他任何東西的數量都要多,但是我卻對那些衣服所知甚少。我會檢查雞蛋上的標籤,卻從來沒看過T恤上的標籤。我不知道那些所謂的聚酯纖維、尼龍或者氨綸有什麼區別,可是大部分的衣服都是由這些材料製成的。我對服裝的剪裁一無所知,也辨別不出一件衣服品質的好壞。當然,我也不是超級時尚迷,能夠對引領服裝潮流的設計師如數家珍,雖然有時候我也希望自己看起來和那些姑娘們一樣潮。所以,當我告訴朋友我要寫一本關於時尚的書的時候,有些人會一副吃驚的樣子:你?他們說著便將我上上下下地打量,看看我穿得是不是時尚。但是,沒有敏銳的時尚觸覺或者對時裝一無所知倒並不會妨礙我們給自己買上一大堆衣服。
新聞里常常提到要走出經濟的低谷,人們必須擴大消費。所以,你很難相信美國的服裝製造業和紡織業所遭遇的一切,這兩個行業曾經是美國製造業重要的一部分。1990年,美國消費者購買的服裝有50%是美國製造,如今已經只有可憐的2%。我們現在選擇的是其他國家生產的廉價服裝,服裝製造業的損失也導致了國內工資水平的下降、中產階級人數的減少、失業問題的加劇,尤其影響了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民眾。要重振美國的服裝製造業,使之能與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美國消費者購買的服裝有41%都是中國製造)抗衡,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並且對工人進行培訓。我去過中國的服裝加工廠,不僅被這些工廠的規模所震撼,更吃驚於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對中國人的影響之巨。
許多與時尚業有關的書開篇都會提到為什麼時尚業應該受到重視。但是,我要獨闢蹊徑,講講對時尚業的惡評並非誇大其詞。如今,這個行業的全球總產值達到了3萬億美元,對我們的經濟收入、自我形象和家庭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讓我們感到難堪的是,這個行業不注重環保和人權。它改變了我們的穿著習慣,在追趕潮流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迷失了自己。我們每年在無數的顏色、印花圖案和款式之間搖擺不定。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買的都是同樣的基本款—最新款顏色的背心和毛衣、加了點裝飾但款式簡單的罩衫、新式剪裁的牛仔褲—來來去去就是這幾樣,和每季推薦的潮流款式只是些微不同罷了。
設計師自有的品牌或者名牌服裝已經成為了品質和潮流的代言人。我們每年來回開上60英里 的路程、花大量的油錢和過路費,只為了去奧特萊斯買些打折的名牌服裝。3還有些人呢,站在塔吉特、H&M或者梅西長長的隊伍中(有時候甚至是通宵排隊),只為了第一個搶到像范思哲或者Missoni這樣高檔品牌的仿版。我們完全喪失了辨別買來的衣服是否物有所值的能力。時裝行業也徹底分化成兩個極端:高端品牌和低檔服裝;消費者也涇渭分明地分為兩大陣營:追逐廉價服飾的消費者和高檔時裝購買者。而且現在稍“好”一點的服裝價格都很高,所以更多時候,跟風平價服飾是我們不得已的選擇。
時裝業本應該靈活多變、對市場反應迅速,但全球供應鏈正試圖通過銷售同樣風格的服裝來降低時裝業的風險,如今幾乎每個零售商的貨架都一模一樣,銷售的服裝在材質和風格上也非常相似。半個世紀以來的低價競爭使得時裝業不再注重品質、剪裁和細節,所以現在我們穿的衣服都有著驚人相似的風格。就是短短的20年前,服裝行業還沒有如此嚴重的同質化,我們的選擇還沒有被局限在幾種基本款式之中。
時裝的風格本應難以捉摸,時裝就是要風格多變。而如今,設計師的最新理念能在幾周或者幾個月之內轉化為數千種款式略有不同但價格低廉的服裝並上架,中間要經過從設計變成草圖、確定織物的材質、由人工縫紉出來,最後運輸到世界各地的零售店這幾個環節,簡直是現代社會的奇蹟。時裝業可以說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將各種新設計轉變成平價服裝供給廣大消費者。
由於服裝的價格低廉,追求時尚已經成為一種群體行為,只要花幾美元買件流行款式就能趕上潮流。這些時尚轉瞬即逝,讓時尚界又有機會創造下一波新的潮流。如今這種循環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潮流誕生。住在布魯克林讓我有機會親眼目睹潮流的來來去去。某一周我曾看見有幾個人穿著海軍風的藍白條紋襯衫,而兩個月之後幾乎每5個人中就有1個穿著這種襯衫。這幾個月輪番登場的則是高腰短褲、連身衣褲、露臍裝、軍靴和帶印花圖案的連衣裙。
只要往那兒一站,別人就能通過你的衣著判斷你這個人有沒有在趕潮流,而要追趕潮流就意味著我們得不停地添置新衣。T.J. Maxx最近就推出了一則廣告,裡面的女主角是一個學服裝設計的大學生,名叫林賽,她會興高采烈地說:“一件衣服我從來不穿兩次。”T.J. Maxx傳達的理念是儘管手頭並不寬裕,大學生們還是應該每天都買一件新衣服。同樣,很多名人被拍到從來不穿同樣的衣服出門。如今的潮流似乎是衣服換得越勤就越時尚。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所謂在潮流上人人平等,趕時髦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那這種感覺如何呢?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因為這些我買得起又時髦的衣服我卻並不十分喜歡。慢慢的,一櫥子的衣服最後只讓我覺得成為了時尚的奴隸。而且,我的品位也沒有得到絲毫提升。我花了太多的時間,騰出了房子裡的大部分空間,換來的卻是一個我為之感到羞愧的事實:為什麼一個對時尚一無所知的人卻買了那么多的衣服?
對自己的物品,人們會有一種親切感,但是對我的衣服,我卻沒有任何親切感。我們在購買服裝的選擇上肯定有社會學方面的影響和意義,我要將這些影響和意義挖掘出來。服裝產業的供應鏈現在已遍布全球,但只有極少一部分在美國,所以我們對於服裝製造業對環境的污染和在美國導致的失業問題一無所知。這些問題當然也不可能從越來越低的價格中反映出來,因此我開始尋找那些衣服背後的故事。
我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衣服上,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服裝和潮流是我們社會生活中最大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會經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圍繞著服裝展開,因此,服裝成為繼食物之後的第二大消費產品。4早在時裝工業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自己是否穿得時髦、穿得好看,它的存在獨立於時裝行業之外。因此,我們的衣櫥不一定非要充斥著各種價格高得離譜的設計師品牌服裝、打折的名牌或者跟風的廉價服裝。
如果放棄對最新或者最平價的潮流服飾的盲目追求,並且和自己的衣服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我們的衣服也許會更有意義,並且具有更長久的生命力。精挑細選、一點點地存錢買精緻的奢侈品牌、欣賞各種帶好看的褶邊或者花紋的衣服、注重不同的織物帶來的不同觸感、不隨意丟棄破了的衣服而是用針線縫補或者改改樣子,這些做法似乎都已經過時了。但是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不至於淪為廉價的千篇一律的時尚的犧牲品。如果更多人能夠重新學習縫紉這門已經失傳的手藝或者和周圍的裁縫們多打打交道,我們能夠成為自己的服裝設計師,讓自己的穿著更具個性、更加完美。
當然,並非一味沉湎於過去才能讓我們穿得更加時髦。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斷改進的服裝生產模型以及環保紡織面料的問世,我們現在完全可以不用以犧牲時尚為代價來設計服裝。實際上,我發現那些有良心的設計師,因為不用討好公司的股東或者頻繁現身於那些星光熠熠的服裝秀,反而能夠使用市面上最好玩、給人帶來最驚奇感覺的面料,他們中的有些人如今也是服裝設計行業中最具創新意識的設計師。
沿著第二大道將大包小包的廉價服飾拎回家之後的幾天裡,我開始羞愧地反思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陷入這個怪圈的。那應該是在離現在不遠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球服裝巨頭開始掌控服裝行業的時候。但是那個時候,服裝仍然比較昂貴,買新衣服也是對自己的犒勞,半年才有一次。中學時代,我會和自己的朋友換新衣服穿,好讓自己的衣服看起來式樣更多。但更多的時候我會去二手商店,因為那裡的衣服價格便宜,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驚喜。我最喜歡在救世軍(服裝二手店)尋找可以自己裁剪、改造的T恤或者褲子。小時候我母親也有一台縫紉機,我還會去某個女裁縫那兒將衣服改大或者改小。
我不用再說什麼了,我們的衣服曾經和我們有著親密的關係,並且能與我們相伴一生。我們曾經是自己衣服的管家。想要對服裝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想要真正喜歡並且理解自己的服裝,厭倦了拎著一個裝滿了各種廉價服飾的超大型購物袋擠捷運,我開始了一段探索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廉價服飾業是如何綁架了時尚行業,遇到了各種各樣從潮流的統治下逃離的人們,並且最終斬斷了自己對於廉價服飾的迷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