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2017年2月13日,國家郵政局發布《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服務網路。

目前,快遞在發展的同時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網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快遞增長的結構性風險加大;模式創新與現行法規之間碰撞日趨頻繁,對政府治理提出新挑戰。

此次發布的《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快遞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服務網路。具體看,在產業能力方面,《規劃》要求快遞市場規模要穩居世界首位,服務網路進一步健全,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的目標。

要建設一批輻射國內外的航空快遞貨運樞紐,積極打造“快遞航母”,形成3-4家年業務量超百億件或年業務收入超千億元的快遞企業集團,培育2個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良好商譽度的世界知名快遞品牌。

在服務品質方面,《規劃》提出,寄遞服務產品體系更加豐富,承諾時限產品比重進一步提升,國際快遞服務通達範圍更廣,速度更快。

在安全水平方面,要全面落實“三項制度”,實現寄遞流程可跟蹤、隱患可發現、責任可追溯等目標,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在綠色低碳方面,快遞生產方式綠色低碳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快件包裝標準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包裝材料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要完善規劃標準、推進依法治業、強化運行監測、加大行業宣傳等保障措施。

背景,檔案全文,

背景

快遞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現代化先導性產業,在降低流通成本、支撐電子商務、服務生產生活、擴大就業渠道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新增長點。“十三五”時期是快遞業改革創新的攻堅時期,是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郵政業的決勝時期,也是我國從快遞大國向快遞強國邁進的重要時期。促進快遞業健康快速發展,有利於進一步搞活流通、擴大內需、促進就業,有利於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拉動新興業態發展,有利於更好地服務生產、普惠民生。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郵政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制定《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指導我國快遞業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握髮展新定位的行動綱領,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具體部署。

檔案全文

一、回顧與展望
“十二五”期間,我國快遞業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民生為宗旨,緊抓機遇,乘勢而上,總體規模快速增長,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產業聯動不斷加強,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不斷改善,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任務。
(一)“十二五”回顧
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十二五”期間,快遞業實現持續高速增長,業務量收分別增長7.8倍和3.8倍,快遞業務收入占郵政業業務收入比重由 45%提升到 69%,快遞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初步形成 7家年收入超 200億元、8家年收入超100億元的快遞企業,快遞業市場化、網路化、規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斷提高。“十二五”末,我國快遞年業務量突破 200億件,繼 2014年首次突破 100億件後再登新量級,穩居全球首位,最高日處理量突破1.6億件,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匹“黑馬”。
能力水平持續提升。全國快遞服務營業網點從6.4萬個增至18.3萬個,縣級網點覆蓋率達95%以上,鄉鎮網點覆蓋率提升至 70%,快遞網路向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及縣域鄉鎮加快延伸。全國建成快件分揀中心逾千個,配備全自動分揀設備的樞紐型分揀中心 61個,在建或建成投入使用的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超200個,處理能力顯著增強,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快遞專用貨機從19架增至71架,3家快遞企業擁有自主航空機隊,航空快件占國內貨郵吞吐量的比例超過一半。高鐵運快件和電商快遞班列取得突破,快遞幹線車輛從 7萬輛增至 19萬輛,快遞綜合運輸能力大幅提升。手持終端近 80萬台,主要城市在用智慧型快件箱逾 6萬組,快遞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55%,行業智慧型化水平明顯提升。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重點快遞企業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多元資本在快遞領域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不斷激發。業務板塊由“ 1+1”向“1+3”拓展,重點聚焦電子商務、製造業、跨境貿易等領域,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倉配一體化、代收貨款、供應鏈管理等業務種類加快發展,服務內涵不斷擴大,部分快遞企業正由傳統快遞服務提供商向綜合性快遞物流運營商轉型。快遞公共服務站、連鎖商業合作等末端收投新模式相繼湧現,末端服務方式日益多元。快遞服務滿意度逐年提高,時限準時率相對穩定,用戶有效申訴率逐年下降,快遞服務質量明顯改善。
發展環境顯著最佳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修正實施,為快遞業高速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和保障。制修訂6項部門規章,發布《快遞服務》等23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快遞條例》列入國務院立法計畫,行業法規和標準體系日益健全。簡政放權深入落實,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年度報告審核、分支機構名錄核定發放、分支機構備案和許可註銷初審等多項職權全面下放到市(地)局。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逐步最佳化,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快遞業納入國家鼓勵發展產業目錄,快遞服務類別列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11版)。《國務院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國家政策相繼發布,促進與關聯產業協同、企業兼併重組、快遞末端投遞等一系列產業政策陸續出台,營改增稅制改革平穩實施。各地促進快遞業發展的意見措施相繼落地,快遞發展政策紅利不斷釋放。
市場秩序逐步規範。國內包裹快遞市場全面放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正在加快形成。三級郵政管理體制建立並運轉順暢,縣級郵政管理機構建設取得突破,依法行政能力不斷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不斷強化,監督檢查力度加大,市場秩序得到有效規範。快遞服務滿意度、時限準時率、用戶申訴率和快遞市場監管報告四維並舉的“三率一報告”質量監控體系逐步成熟。快遞業誠信體系加快構建,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行業信用環境逐步形成。服務投訴、申訴渠道更加暢通,糾紛處理更加規範有效,消費者對申訴處理工作滿意率達到 90%以上,消費者權益得到有效維護。社會監督功能進一步發揮,三級協會組織建設成效明顯,覆蓋全國的行業自律組織體系基本形成。寄遞安全綜合治理和屬地化管理加速推進,信息化監管手段陸續投入使用,監管效能顯著提升。
產業貢獻日益增強。“十二五”末,快遞日均服務用戶超過 1.1億人次,人均快遞使用量 15件,分別達到“十一五”末的8.8倍和8.6倍。五年間,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年均增速超過 30%。快遞業支撐網路零售交易額突破 3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10%左右,已成為服務電子商務的主渠道。全國共培育 92個快遞服務製造業示範項目,已經形成涵蓋航天、汽車、電子、製藥、服裝等多個領域的服務製造業試驗群,快遞服務製造業進程加快。快遞企業加緊布局海外市場,積極服務跨境貿易。全國農村地區收投快件量超過50億件,帶動農副產品進城和工業品銷售下鄉超過3000億元,農民消費需求得到激發,農村市場活力不斷釋放。直接吸納就業超百萬人,間接帶動就業超千萬人,進一步擴大了就業渠道。
總體上看,我國快遞市場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供給能力不足,亟需培育提供差異化服務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綜合管理和創新服務等方面專業化程度有待提升。二是結構調整有待深化,量收增長不匹配,城鄉區域不協調,收投分布不均衡等發展短板依然存在,產品結構單一,難以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三是基礎設施能力不足,網路延伸不夠,末端服務缺乏穩定性,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布局、自動化分揀技術裝備套用等有待加強。四是企業主體安全防範水平不高,市場監管力量、手段和經驗仍顯不足,寄遞渠道安全防控能力有待提升。五是行業人才建設存在短板,教育體系不健全、人才供給不足、結構不合理、素質不高等問題依然突出。六是制約發展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快遞車輛通行難、樞紐建設用地難、末端投遞難等問題依然存在,支持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地。
(二)“十三五”展望
“十三五”時期,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格局更趨複雜。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面深化和行業關聯產業環境的持續最佳化,我國快遞業進入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快遞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
我國經濟發展逐步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最佳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將在更高層次上推動供需矛盾的解決。國家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我國快遞業持續高速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隨著電子商務、製造業、農業等關聯產業升級,快遞業上游產業環境將更加最佳化,全新供給模式加快形成,迫切需要提升快遞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資本介入逐步加快,融資環境不斷改善,跨界融合漸成趨勢,將有力推動快遞業市場主體兼併重組,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快遞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逐步打破行業發展單一、同質、低質化現狀,向多元、規範、精細化轉型,壓減低效供給,提高質量效率。
2.“網際網路+”行動計畫為快遞業創新發展提供新引擎
“網際網路+”行動計畫推動形成網路化、智慧型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快遞業對接供需兩端,積極提高服務匹配能力,將逐步打造一個服務於各行各業、服務於新經濟的生態體系。快遞發展空間未來將向更廣闊的領域延伸,快遞與電商合作不斷深化,與現代農業、製造業、跨境貿易等協同模式不斷拓展。線上線下互動,將進一步暢通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推動快遞業加速升級,發展便民利商新業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融合發展,將進一步創新服務鏈、打通信息鏈、改造實物鏈,助推快遞業步入新的發展時代。
3.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快遞業國際化發展提供新機遇
我國正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將逐步放寬商貿物流等外資準入限制。隨著國內包裹快遞市場的全面開放,快遞業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將推動行業改革向縱深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步入務實合作階段,區域間貿易活動更為頻繁,國際物流戰略通道建設將進一步加強,亟需形成一批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快遞企業。中國製造“走出去”步伐加快,為快遞企業實施“跟隨發展”戰略、拓展海外市場創造有利條件。自由貿易區戰略實施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促使快遞企業加快提升訂單處理、跨境運輸、海外倉儲、境外投遞等能力。
4.“放管服”改革為快遞業健康發展提供新助力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傳統動能減弱,我國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程式不斷最佳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將有利於推動社會資源有效聚合,持續釋放快遞市場活力。加強快遞業事中事後監管,堅持放管結合,將有利於規範市場秩序,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快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加強政企互動,提高行業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將有利於助推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5.資源環境制約對快遞業綠色發展提出新要求
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剛性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隨著快遞業持續高速發展,傳統發展模式受成本、資源和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嚴峻。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對行業發展影響日益突出。車輛、包裝材料等生產資料需求量大幅增加,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將進一步加大。未來快遞業將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通過減少收寄、分揀、封發、運輸、投遞等各個環節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消耗,降本增效。通過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最佳化要素投入結構,實現快遞業“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綠色發展。
新機遇、新需求也伴隨著新問題、新矛盾,快遞發展同時面臨諸多挑戰。一是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等困難相互交織,快遞消費需求與有效供給不匹配、要素成本攀升等問題明顯。二是網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電子商務發展進入增速減緩期,快遞增長的結構性風險加大。三是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新舊市場主體間資源爭奪日趨激烈,市場格局不確定性增加。四是模式創新與現行法規之間碰撞日趨頻繁,對政府治理提出新挑戰。五是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寄遞安全事件頻發多發,網路安全、信息安全等問題時有發生,行業安全風險加大。
二、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網際網路+”快遞為發展方向,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轉型升級,堅持提質增效,強主體、拓網路、升品質、保全全,充分發揮快遞業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作用,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不斷滿足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日益提升的服務需求。
(二)基本思路
——立足一個定位。立足“快遞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現代化先導性產業”的定位,充分發揮快遞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助推國民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快遞業打造成為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引領郵政業創新發展的新興產業。
——深化兩個堅持。堅持轉型升級,實現發展方式、核心動力、服務模式、服務領域等方面的系統轉變,提升寄遞服務供給層次。堅持提質增效,大力提升快遞服務質量,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推進四個創新。一是推進管理創新。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創新企業管理模式,實施品牌化和差異化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創新市場監管方式,提升行業現代治理能力。二是推進科技創新。加強雲計算、大數據等共性關鍵技術的套用,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創新發展。三是推進產品創新。拓展增值服務,提升與創新與寄遞服務配套的服務能力,厚植髮展優勢。四是推進模式創新。加強產業融合和互動發展,拓展協同發展空間,推動業務板塊從“1+3”向“1+N”擴容轉型。
——實現六個提升。牢牢把握“安全為基、發展為要、服務為上”的總體要求,推動快遞業在產業能力、科技創新、服務品質、安全水平、綠色低碳、綜合效益等六個方面的跨越提升。
(三)發展目標到
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快遞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服務網路。
1.產業能力:快遞市場規模穩居世界首位。服務網路進一步健全,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建設一批輻射國內外的航空快遞貨運樞紐。企業自主航空運輸能力大幅提升。積極打造“快遞航母”,形成 3-4家年業務量超百億件或年業務收入超千億元的快遞企業集團,培育2個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良好商譽度的世界知名快遞品牌。
2.科技創新:創新能力全面增強,科技套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進一步提升。重點快遞企業基本實現內部作業自動化、服務設施設備智慧型化,客戶服務、企業運營、行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一批工程技術中心和3-5個行業科研基地。技能人才總量達到 8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達 5%以上,創新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3.服務品質:寄遞服務產品體系更加豐富,承諾時限產品比重進一步提升,重點快遞企業國內重點城市間實現 48小時送達。國際快遞服務通達範圍更廣,速度更快。快遞標準化程度提升,快遞服務滿意度、時限準時率穩步提高,用戶有效申訴率逐年下降。行業整體信用水平明顯提升。
4.安全水平:全面落實收寄驗視、實名收寄和過機安檢三項安全生產制度,實現寄遞流程可跟蹤、隱患可發現、事件可預警、風險可管控、責任可追溯等目標,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5.綠色低碳:快遞生產方式綠色低碳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資源消耗、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快件包裝標準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包裝物料,包裝材料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
6.綜合效益:快遞服務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有力帶動社會就業。快遞服務領域不斷延伸,服務內涵不斷深化,對關聯行業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快遞對國民經濟貢獻不斷增強。
專欄1快遞業“十三五”時期發展指標專欄1快遞業“十三五”時期發展指標
專欄1快遞業“十三五”時期發展指標專欄1快遞業“十三五”時期發展指標
三、主要任務
(一)壯大市場主體,打造快遞航母
做強骨幹快遞企業。圍繞品牌化、集團化、國際化發展方向,鼓勵快遞企業通過合作、聯盟、收購和交叉持股等方式實現兼併重組,開展資源要素整合,集中優勢資源擴大市場份額。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快遞航母”,突出優勢做大做強做精。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做強實物網路和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推動產融結合,逐步實現資源、運營、管理的全面協同。鼓勵骨幹快遞企業拓展服務領域,健全倉儲、冷鏈、運輸、金融、供應鏈管理等能力,加快向綜合性快遞物流運營商轉型。鼓勵骨幹快遞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打造國際快遞品牌。
帶動中小企業集約發展。鼓勵中小快遞企業通過戰略合作、兼併重組等方式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促進中小快遞企業與地方實體經濟、電子商務等協調發展,深耕區域性網路。加強運輸、倉儲、配送、信息服務等環節的有機結合,實現平台化發展。對接不同服務環節、服務領域、服務對象,提供專業定製服務。延 伸服務網路,增強末端集成服務能力。
(二)強化服務能力,加快普惠發展
提升分揀處理能力。加強分揀中心、集散樞紐和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建設,形成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骨幹網路體系。支持骨幹快遞企業建設輻射國內外的大型航空快遞樞紐和集散中心。依託全國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完善最佳化快件處理中心布局,推動在鐵路、公路、水路站場樞紐建設快件集散中心。鼓勵快遞企業建設現代化立體倉庫和信息平台,推廣套用自動化、信息化技術裝備,提升處理能力和運營效率。探索“園區+快遞”的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產業集聚、經營集約、功能集成。
專欄2 航空快遞樞紐工程
依託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一批輻射國內外的航空快遞貨運樞紐。在湖北建設現代化的國際快遞樞紐,建設內容包括機場核心區、現代快遞物流區和先進服務業產業帶。充分利用既有和規劃內的機場和基礎設施,加快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昆明、深圳、重慶、西安、烏魯木齊、哈爾濱等機場的國際快遞處理能力建設,培育國際快遞貨運樞紐功能,以杭州、鄭州、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為重點,推動建設國內航空快遞貨運樞紐。
專欄3 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建設工程
依託物流節點城市,結合行業發展需求,加快布局建設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實現產業集聚、經營集約、功能集成。全國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分為三級,一級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布局城市 35個,二級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布局城市 57個,各省(區、市)統籌規劃,確定若干個三級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布局城市。選擇基礎較好的城市開展建設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試點示範。推動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與機場、鐵路站場、公路站場、港口碼頭等物流基地的規劃銜接、集約建設。鼓勵快遞企業入駐電子商務園區、商貿物流園區、製造業園區、保稅物流園區以及農產品、商品集散中心。
一級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布局城市(35):北京、天津、廊坊、呼和浩特、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上海、南京、無錫、杭州、寧波、金華(義烏)、廈門、泉州、濟南、青島、鄭州、合肥、南昌、武漢、鄂州、長沙、廣州、深圳、東莞、南寧、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西安、蘭州、烏魯木齊。
二級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布局城市( 57):石家莊、保定、蘇州、徐州、南通、連雲港、淮安、溫州、嘉興、台州、福州、莆田、濰坊、煙臺、臨沂、佛山、汕頭、惠州、中山、湛江、韶關、海口、太原、臨汾、大同、漯河、洛陽、蕪湖、 蚌埠、阜陽、贛州、上饒、宜昌、襄陽、衡陽、岳陽、懷化、盤錦、延邊(琿春)、齊齊哈爾、牡丹江、包頭、赤峰、呼倫貝爾(滿洲里)、柳州、桂林、綿陽、南充、瀘州、銅仁、拉薩、寶雞、榆林、安康、天水、西寧、銀川。
強化運輸保障能力。銜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健全快遞航空運輸網,最佳化快遞公路運輸網,因地制宜發展快件鐵路、水路運輸,形成層次分明、銜接順暢、功能齊全的運營服務體系。實施快遞“上車、上船、上飛機”工程,銜接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覆蓋國內外的快遞航空運輸網,完善航空快件“綠色通道”。大力發展電商快遞班列,推進高鐵運快件,積極搭載中歐班列等鐵路國際聯運。引導企業依託重要物流節點和快件集散地規劃建設公路快運網路,開展公路客運班線代運快件試點。提升快遞企業與民航、鐵路、公路、水路等運輸企業合作深度,積極發展甩掛運輸、多式聯運等,加強不同運輸方式間的無縫銜接,提高物流集約水平。制定並實施快遞設施設備通用標準,提升運輸裝備標準化和專業化水平。強化企業與航空、鐵路等單位的安檢合作,最佳化安檢流程,提高安檢效率。
專欄4 快遞“上車、上船、上飛機”工程
構建內連外通的航空網路。加快自主航空網路建設,支持重點快遞企業以南京、鄂州、杭州等樞紐為中心,幹線與支線、長途與中短途航空運輸相結合,提升航空網路通達和中轉銜接。拓展國際貨運航線,逐步打造輻射全球的國際快遞航空網。積極發展電商快遞班列,推動建設鐵路運輸快件示範線。研究推進中歐班列運輸快件。在環渤海、長江沿岸、海峽兩岸等有條件的城市間開展快件水路運輸試點,鼓勵海運班輪運輸。提升快件運輸集裝化和裝卸接駁機械化水平。加強信息互聯互通,實現快件公鐵聯運、公航聯運全程可追蹤查詢。加強與航空、鐵路、水運禁寄禁運品範圍的有效銜接。最佳化快件安檢、配載流程,完善各種運輸方式的快件綠色通道。
加強末端服務能力。引導企業利用信息化、智慧型化手段,加強城鄉社區末端網路模式創新,推進線上線下聯動。強化信息流引領,最佳化末端路由組合,實現服務流程最短化。加強城鄉惠民綜合服務平台建設,鼓勵企業升級改造末端服務網點,提升網點標準化程度。引導企業最佳化末端投遞方式,形成上門投遞、智慧型箱投遞、平台投遞等多元末端服務體系。有序開展快件投遞眾包,提高產業協作配套水平。支持企業使用符合標準的低碳環保配送車型開展末端投遞。
專欄5 城鄉惠民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推動快遞企業主動參與城鄉綜合便民服務,建設末端綜合服務平台。與連鎖商業機構、便民服務設施、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機關學校以及專業第三方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投遞服務合作,共建城市社區綜合服務平台。在社區、寫字樓、校園等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設定智慧型快件箱。建設農村快遞服務點(站),與交通、商務、農業、供銷、郵政等合作,整合多種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平台。
均衡區域間服務能力。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依託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進一步提升行業發展水平、競爭層次、科技含量,著重在產業聯動、系統服務、跨境寄遞等方面形成示範,帶動和輻射中西部地區發展。支持企業在中西部地區加強分撥設施建設,加大運輸裝備和運力投入,落實網點建設標準。突出快遞示範城市、示範園區的引領示範作用。加快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支持企業整合農村快遞物流資源,建設改造農村配送公共服務中心和村級網點,實現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下鄉“最後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
專欄6 “快遞下鄉”工程
引導快遞企業加強農村地區網路建設,完善農村地區網點建設標準和服務標準, 加強服務監督。引導快遞企業與郵政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建立互利共贏、服務規範的合作機制,開展農村設施共享、業務代理等合作。鼓勵第三方設定快遞服務網點,為多家快遞企業集中開展快件攬收投遞服務。支持快遞企業利用農家店、農村綜合服務社、農產品購銷代辦站、村郵站等開展投遞服務。鼓勵快遞企業與運輸企業合作,通過農村客運班線搭載快件,降低運輸成本。
強化農村地區快遞樞紐和網點與重點農產品、農資、農村消費品集散中心有效對接,推動快遞企業深化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現代化企業、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和涉農電子商務企業合作,積極服務農產品進城。鼓勵快遞企業與農村商貿流通企業、供銷合作社等共同制定運輸、配送計畫,發展農村共同配送。推進“農戶+電商+快遞”發展模式,創造就業機會,助力精準扶貧。
(三)深化“網際網路+”快遞,推進創新發展
推進管理創新。鼓勵快遞企業創新現代管理手段,增強運營調度和協調聯動能力。強化企業質量意識和誠信意識,由產品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提高服務透明度和時限水平,降低有效投訴率和申訴率。引導快遞企業從價格競爭向服務競爭轉變,促進服務質量升級,全面提升服務品質。鼓勵快遞企業挖掘業務數據商業價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數據分析服務,拓寬服務領域,培育業務增長點。創新市場監管工作機制和方法,不斷提升科學決策水平。適應和包容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破除限制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發展的不合理障礙。以法治理念引導新業態發展,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企業管理、市場服務和行業監管中的套用。加大數據信息集成套用,推動實現業務平台一體化,作業環節、路由管控智慧型化,提升運輸、服務和安全保障能力,實現快件自動分撥和快速轉運。加快大數據及雲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套用向“郵政雲”“快遞雲”平台遷移。推廣數據分單、數據派單等技術套用,提高生產效能。鼓勵快遞企業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和裝備,推進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車研發和套用。
推進產品創新。鼓勵快遞企業拓展產業鏈、供應鏈和服務鏈,適應消費升級和現代產業新體系的需要,擴大供給範疇,引導發展便捷化、差異化、個性定製化的寄遞服務。鼓勵拓展智慧型消費新領域,延伸服務鏈條。支持企業加強與上游業態優勢互補,提供快運、倉儲、金融、保險、通關、貨代等一體化解決方案。大力發展代收貨款、快遞保險、契約物流、冷鏈快遞、逆向物流、特殊物品寄遞等服務,提高時限承諾產品的比重,滿足定製化服務需求。
推進模式創新。加快融入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環節,形成內嵌式的協同作業模式以及標準化的協同作業流程。以平台經濟為核心引導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深度合作,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創新。推動快遞企業服務“中國製造2025”戰略,積極融入智慧型製造、個性定製等製造業新領域。鼓勵快遞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服務產地直銷、訂單生產等農業生產新模式。推動與關聯產業的信息互通與共享,提高服務回響速度和資源使用效率。
專欄7 快遞業與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工程
快遞業與電子商務聯動發展。鼓勵快遞企業針對電子商務特點開發多品種、個性化、國際化服務的產品體系,拓展服務領域。支持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構建合作發展平台,推動供應鏈上下遊資源整合,共同發展體驗經濟、社區經濟等便民利商新業態。鼓勵快遞企業適應國際規則,大力發展跨境寄遞,增強國際快件處理能力,融入跨境電商產業鏈,逐步構建一體化跨境寄遞服務體系。
快遞業與先進制造業聯動發展。積極推進傳統消費品製造產業供應鏈創新升級,做深做精電子領域、醫藥領域的快遞服務,積極推進裝備製造業入場物流服務,加強研發、製造和行銷等環節協同。引導快遞企業積極融入智慧型製造,由簡單供應鏈條向複雜供應網路拓展。以製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建設服務於工業技術研究基地的專門寄遞服務體系。積極服務經濟活躍區域的製造業集群。加快推進服務“中國製造”的海外通道建設,培育形成支撐中國製造全球化發展的自主供應鏈。
快遞業與現代農業聯動發展。引導快遞企業為特色農產品提供包裝、倉儲、運輸的標準化定製化服務,發展農產品冷鏈快遞,提供適應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的快遞服務。推廣適合農村運輸的車輛以及托盤、集裝籃、籠車等標準運載單元和專業裝卸設備,提升作業效率。鼓勵有條件的快遞企業將鄉鎮、農村網點納入企業信息化系統統一管理,確保快件跟蹤信息完整。推進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的典型示範,以點帶面,逐步推廣。
(四)拓展海外市場,加速國際化發展
鼓勵快遞企業“走出去”。鼓勵重點快遞企業以服務跨境電商、伴隨國內企業境外發展等為契機,銜接境外物流體系,構築立足周邊、覆蓋“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跨境寄遞網路。加強重點國家、重點城市和重點線路的國際快遞網路構建,開闢中國與東北亞、東南亞、東歐和非洲快件運輸通道,延伸北美、西歐服務網路。鼓勵國內快遞企業間、快遞企業與境外企業間建立戰略協作關係,設立海外集散中心和服務網點,實施銜接統一的服務標準、信息交換標準及結算標準,實現跨境寄遞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跨境寄遞服務水平。引導重點快遞企業建立保稅公共倉儲與海外重點國家快遞專線等相結合的服務體系,在重點口岸城市建設國際快件處理中心,實現跨境電商商品的集貨運輸、集中分送,拓展跨境電子商務領域。推動開展國際航空快件中轉集拼業務,提升國際快件中轉運輸能力。鼓勵支持企業在境外建立海外倉,實現信息共享、實體展示、批發零售等功能,提升服務層次。
建設跨境寄遞通道。因地制宜加強國際快件監管區建設,調整完善設點布局。充分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電子口岸、一站式通關等基礎設施功能和政策優勢,增強服務跨境電商能力。推動海關、檢驗檢疫、外匯管理、稅收管理等部門完善跨境快件管理措施,促進跨境電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集約高效運行。研究推進中歐班列運輸國際快件,協助推動採用拼箱運輸方式,推行電子快遞清單。利用政府間對話機制和對外商貿談判,推動解決目標市場的進入等相關問題,最佳化企業“走出去”國際環境。
(五)加強寄遞渠道綜合治理,保障安全發展
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引導快遞企業樹立安全與發展並重理念,健全企業安全責任體系,落實企業法定代表人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全面責任,明確崗位責任人員、責任範圍和考核標準等內容,加強對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依法設定安全生產組織領導機構和管理機構,配備安全管理人員,加強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鼓勵企業聘用註冊安全工程師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健全完善企業安全管理內控制度,建立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分類分級標準,加大安全生產技術設備投入。
落實安全防控措施。實施寄遞渠道安全監管“綠盾”工程,提升行業管理部門執法裝備水平和信息化監管能力。全面落實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項安全生產制度,加大對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動安全生產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推動將郵政業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企業應急救援和處置聯動機制。強化對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要活動時期寄遞渠道的安全管理,加強對違規寄遞危險化學品等行為的研究防範,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寄遞安全宣傳引導,提升寄遞用戶安全用郵意識。加強快遞服務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管理,保護消費者隱私,維護消費者權益。
專欄8 寄遞渠道安全監管“綠盾”工程
以“網際網路+”監管為主線、郵政業大數據套用為核心,依託既有條件及相關工程成果,加強寄遞渠道安全監管能力建設。通過完善監管手段,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實現動態可跟蹤、隱患可發現、事件可預警、風險可管理、責任可追蹤等“五可”目標,有效保障郵件快件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項制度落實。健全安全監管基礎設施,建設省級和重點地市級安全監控中心,搭建業務套用系統和支撐環境,完善寄遞渠道安全監管業務機制和標準規範,構建安全支撐體系。
(六)加快信用建設,推進誠信發展
構建行業信用管理體系。以社會共治理念為指導,健全行業信用管理工作體制。建設快遞業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業和從業人員的電子信用檔案。暢通信用信息採集渠道,建立多元有序的信用信息採集工作機制。建立動態管理、適時調整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信用評定。加強信用信息公開,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完善信息交換共享機制,推動與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平台對接。完善與工商、海關等部門的聯合懲戒機制,逐步建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監管工作格局。
專欄9 快遞業信用管理信息化工程
建設快遞業信用信息平台,對快遞企業及其從業人員的信用信息進行採集、儲存和處理。開展信用等級評定,建立企業和從業人員的電子信用檔案。整合行業內的執法檢查、消費者申訴、信訪舉報等信息資源,實現信用管理的綜合化和信息化。健全信用信息公開制度,在郵政管理部門入口網站設定專欄,對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從業人員的信用信息予以公開。建立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與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用中國”等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平台實現對接,提高快遞業信用信息的影響力。
推進誠信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結合尋找“最美快遞員”和行業誠信創建活動,樹立誠信典範,對踐行行業核心價值理念表現突出的企業和從業人員予以表彰和宣傳。廣泛開展誠信主題活動,營造崇尚誠信、踐行誠信的良好氛圍。深入開展誠信專項教育,加大重點領域誠信問題專項治理。
(七)高效利用資源,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資源集約。鼓勵企業開展綠色流程再造,提高資源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鼓勵企業在分撥中心、數據中心、管理中心等場所推廣套用節水、節電和節能等新技術新設備,實施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鼓勵快遞服務資源社會化,促進貨源、車源和快遞服務等信息的高效匹配,降低運營成本。積極推動運輸的高效化和裝卸搬運的機械化,提高裝載效率。引導快遞企業創新攬派模式,發展社會專業化末端服務平台,提高攬派效率。強化綠色管理,提高現代物流技術、裝備套用水平,提升管理效率。
推廣綠色包裝。落實國家鼓勵節能減排、循環利用資源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開展綠色包裝物品研究,支持企業研發生產標準化、綠色化、減量化和可循環利用降解的包裝材料,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包裝物料,推廣環保箱和環保袋使用。推動包裝回收,鼓勵快遞企業與包裝生產企業協定形成回收包裝再利用的閉環管理模式,建立快遞包裝生產者、使用者和消費者在內的多方回收體系。
推動綠色運輸。推廣套用高效、節能、環保的運輸裝備,在中轉盤駁、城市配送等環節積極推廣使用電動車輛。引導企業採購符合國家標準的幹線運輸車輛和低碳環保的末端投遞車輛,逐步淘汰排放超標車輛。鼓勵企業採取甩掛運輸、多式聯運等提高幹線運輸效率,合理調度快遞車輛,最佳化路由,減少重複交錯運輸和快遞車輛空載。
營造綠色發展環境。加強綠色快遞理念、節能環保先進技術和管理等的教育培訓力度,提升企業和從業人員的節能環保意識。開展快遞綠色發展工程,全面提升節能環保示範的深度和廣度,廣泛宣傳綠色快遞理念,推廣節能低碳、生態環保技術。倡導綠色消費方式,營造“綠色快遞,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專欄10快遞綠色發展工程
健全快遞業綠色發展法規標準體系,制定快遞業包裝標準,推動出台快件綠色包裝環保標識認定使用和管理辦法。加強快遞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測算方法研究,建立綠色快遞統計監測評估體系。推動快遞企業減少包裝物料用量,研發生產可循環使用和可降解的包裝材料。探索快件包裝物有效利用渠道和方式,推動將快件包裝物納入資源回收政策支持範疇。淘汰落後老舊車輛,推廣使用節能新車型,擴大新能源車輛使用比例,加快標準化綠色裝載工具的推廣套用。推廣建築節能,按照綠色建築評價標準改造和新建服務網點、處理中心、辦公樓宇等。開展快遞業綠色發展試點示範。探索將綠色發展相關指標納入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規劃標準
各地要推動將發展快遞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中合理安排快遞基礎設施的布局建設。推動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畫中統籌安排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快件集散中心等設施用地,研究將智慧型快件箱等快遞服務設施納入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加快快遞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制修訂快遞包裝、快遞集裝容器、快遞服務與不同運輸方式銜接等標準,制定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國家標準。制定與製造業等關聯產業信息交換技術標準,推動產業協同運作。制定完善實名收寄、收寄驗視、過機安檢等相關生產安全和信息安全規定,夯實快遞業安全管理基礎。
(二)推進依法治業
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快遞業法治化、規範化水平。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最佳化服務,加快構建政府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市場管理新體制。進一步最佳化快遞市場結構,推動企業兼併重組。落實快遞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健全許可閉環管理體系。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動對快遞企業實行同一工商登記機關管轄範圍內“一照多址”模式。在市場準入、網點備案、信用體系建設、寄遞渠道治理等方面推進跨部門、跨區域監管協作,提升聯合監管水平。推動實現省級郵政業安全中心全覆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地市級安全中心。嚴守安全底線,加大安全隱患專項治理, 集中整治危化品寄遞、用戶信息泄露等寄遞安全領域突出問題,確保寄遞渠道安全暢通。探索建立違法從業人員從業禁止規定,規範從業操作。
(三)最佳化政策環境
發揮中央和地方政策合力和引導作用,為快遞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推動落實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農村和西部地區公益性、基礎性快遞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符合條件的快遞企業和項目納入各級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範圍。積極爭取地方財政以補助、獎勵、貼息、減免稅等方式支持快遞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升級、研發創新、快遞企業國際化和快遞人才培養等。支持快遞企業按現行規定申請執行省(區、市)內跨地區經營總分支機構增值稅匯總繳納政策,依法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推動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方式,開展適應快遞業特點的抵押貸款、融資租賃等業務。推動快遞企業用電、用氣、用熱價格政策逐一落地。各地進一步規範快遞車輛管理,對快遞專用車輛城市通行和臨時停靠作業提供便利,結合實際制定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用於城市收投服務的管理辦法,解決“最後一公里”通行難問題。
(四)促進科技創新
聚焦行業發展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問題開展研究,集中申報重大專項,著力突破關鍵技術。支持骨幹企業建設工程技術中心,開展智慧型終端、自動分揀、機械化裝卸、 冷鏈快遞等技術裝備的研發套用。支持重點企業爭取國家或省級科技研發資金、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等,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利用創新基金,通過貸款貼息、研發資助等方式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引導企業建設市、省、國家三級企業技術中心,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扶持政策。推動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為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爭取政策扶持。推進相關機構加強對包裝材料、服務設施設備、運載工具等研發產品的質量檢測。研究設立科技交流平台,開放共享科技信息資源和科技研發成果。
(五)加快人才培養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院校雙主體的快遞人才培養體系,引導高等學校加強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專業建設,支持職業院校設定快遞相關專業,細化學科建設,開設快遞倉儲、路由規劃等實用課程。推進產教融合,探索學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推動企業、院校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建立一批快遞人才培訓基地。推動合作院校落實“雙證書”制度。加強快遞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協調落實就業創業政策和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健全人才評價制度,培養選拔一批優秀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支持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完善職業資格制度,加快職業標準開發。加強職業能力 建設和職業技能培訓,最佳化技能人才等級結構,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定期舉辦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推動企業完善人才選拔激勵機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層次發展通道。加強一線勞動者權益保護和人文關懷。積極推進快遞業智庫建設,加強行業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的專家隊伍建設。
(六)強化運行監測
綜合運用市場數據、監管數據和社會數據,降低服務和監管成本,增強對快遞市場服務監管的有效性。完善快遞行業統計制度,加強快遞業基礎統計,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整合巨觀經濟數據、產業發展動態、市場供需狀況、質量管理狀況等信息,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改進經濟運行監測預測分析。完善快遞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加強服務質量監測。強化中國快遞發展指數、服務質量監測、旺季消費提示等信息發布,引導行業發展預期。加強行業數據治理,創新數據挖掘分析,提高科學決策和風險預判能力。
(七)加大行業宣傳
進一步發揮社會監督、輿論監督作用,大力培育和弘揚行業正能量,加強輿論引導,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建立輿情蒐集研判機制和應對工作機制,加強對媒體報導的日常監測分析,改進強化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工作。加強行業新聞宣傳人才培養,提升宣傳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加強 快遞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提升公共關係處理水平,為快遞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八)加強黨的建設
建立健全快遞業黨建工作的共管機制,推進快遞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以黨風帶行風,樹立行業良好形象。建立通暢合理、管理高效的黨建工作機制,實現組織關係、人事關係程式化、制度化。強化黨員隊伍管理,督促企業健全黨員基礎台賬,規範企業黨建工作。引導企業加大黨員教育培訓,利用各種教育陣地,加強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規範發展黨員,加強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和教育管理,增強職工向企業黨組織靠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力加強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崗位建功和文明創建活動。務實推進群團工作,增強企業凝聚力。踐行“誠信、服務、規範、共享”行業核心價值理念,全面推進行業文化建設。強化行風建設,引導企業勇於承擔社會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