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隨“意”走

心隨“意”走

詩詞新調創始人李磊先生的書畫評論文章,創作於2017年2月6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隨“意”走
  • 作者:李磊(詩詞新調創始人)
  • 創作時間:2017年2月6日
書畫是無聲的藝術語言,一幅書畫作品,需要通過意境這個“眼睛”表現出創作者的人格和情操。意境的營造,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同時也引導欣賞者進入到書畫家的內心世界,帶來奇異的審美感受和心理體驗。諸如空間、形神、虛與實,情與景,書畫作品意境的表現手法可以說是不一而足,並有層次之別、高下之分。
有的人注重寫實,照著模子,依葫蘆畫瓢,直觀真實地進行臨摹、複製,就像西洋藝術所講的印象主義,稱之“是我之境”,這是第一層意境;有的人注重浪漫,傾向於生命活力的盡情渲染、生命音樂性的奔放演奏或者生命雕塑式的傳達,稱之“有我之境”,這是第二層意境;有的人注重象徵意義、表現主義和後期印象派,所書所畫已經遠遠超脫於筆下的詩文內容、山水風物,追求超然物外的旨趣和境界,稱之“無我之境”,這是第三層意境。由一至三,層層遞進。這第三層意境,也是最高境界,讓人想起八大山人筆下翻著白眼的鳥,永遠不是現實生活中鳥的形象,它們就是山人冷眼看世界的真實寫照。我認為,這“是我之境”、“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既是衡量一幅書畫作品藝術品位的重要標準,也是創作者提升自身造詣所應堅持的審美理念和藝術追求。
當下的書法、國畫作品,傳統文化底蘊不足,“跟風”現象極其普遍,缺乏獨立思考和創作思想,作品追求意境的升華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很多作品好似“紙糊的花瓶”,其傳統書畫的表現形式同現代人審美情趣難以融合,經不起品味和推敲,洗禮和沉澱,難以入心。人們經常能夠看到層出不窮的古人名家的跟隨作品。這類作品雖有師承或模仿的樣子,但其作品呈現的藝術語言喪失個性,人云亦云,思想內容更是空泛甚至不合時宜,作品缺乏活力、內涵和時代氣息,欣賞起來,味同嚼蠟。
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仍有一部分書畫家和書畫愛好者在苦心孤詣地大膽探索和獨立思考,在追求藝術境界的道路上長途跋涉,不辭辛勞,努力實現著從“是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無我之境"的進步和超越,以表現豐富厚重的人生情懷。可以看出,正是這樣的有心人和踐行者,他的書法、國畫作品,更加強調和深化意境空間的營造。無論是字裡行間,還是濃墨重彩,無論是局部刻畫,還是整體烘托,通過他對筆性的高度把握,對詩文、風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連同其個人的藝術天賦,一起實現了有機結合,跳出了生活的現實格局,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用筆墨酣暢淋漓地抒情言志,賦予了作品獨一無二的主觀意念和自我意識,使字墨、畫面具有了鮮活性和立體感,給人以張弛有度、動靜相諧、含蓄雋永、別出心裁的意境美,將欣賞者帶入一個山風挾裹、雲海松濤、萬籟齊鳴的愜意世界,真是生動精彩,有形有神有格調。
北宋詞人晏殊在《山亭柳·贈歌者》中寫道:“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書畫意境的追求,其實也是創作者對於自身藝術信仰的執著堅守,對於欣賞者的惺惺相惜和感恩回報,更是對書道的繼承和弘揚。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