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間

董子峰在《信息化戰爭形態研究》中提出,宇宙空間、信息空間、心理空間是人類的虛擬領土。他認為,把心理空間從信息空間中分離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作戰空間,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裡空間
  • 外文名:hert space
  • 提出人:董子峰
簡介,相關,

簡介

第一,心理空間不屬於信息空間。心理過程包括感覺、認知、思維、情緒等階段,信息只是中介要素之一,影響人的心理的因素很多,信息欺騙、信息進攻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儘管心理戰的歷史非常悠久,但過去心理作戰的手段十分有限,這是心理空間沒有獨立的原因。在可預見的將來,將有可能通過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信息的方法及其綜合手段,控制或改變人的感知、思維、情緒,或出現暫時性的認知系統、智力系統障礙,或永久性的智力結構變異等,來奪取心理空間。
第二,思維行為化。把心理空間作為獨立作戰空間的哲學基礎是思維行為化,技術基礎是機器人等智慧型系統。思維行為化就是把過去只能在人腦思維空間中進行的思維,拿到思維空間以外虛擬空間中進行,如計算機“深藍”與世界象棋大師的對抗。它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把思維從人的思維空間移出來,在人工建構的虛擬空間進行,即讓機器的行為替代人的思維,思維即是行為。二是把人的思維空間與機器的思維空間連線在一起,形成新的人-機空間,人控制機器,機器影響人,人機互動。思維行為化意味著人與機器之間存在間性,人與機器可以對話,機器可以代替人去做事,包括戰爭。美軍正在發展類似X-45A這樣的無人駕駛戰鬥飛行器,把它與基於格線(Grid)技術的指揮控制系統相連結,構成網路中心戰下的智慧型無人作戰系統,即所謂的“未來戰鬥系統”,這將成為戰爭雙方思維對抗的重要手段,對未來心理戰爭的發展具有革命性意義。
第三,心理空間是否從信息空間中剝離,還要看除了制信息權以外,是否存在其他控制心理空間的手段。也就是說,如果掌握了信息空間的自由使用權,是否一定可以控制心理空間,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化學的、生物的方法都可以影響心理,這不是制信息權所能完全做到的。本文認為,心理空間是人類“第六邊疆”和“第六維戰場”,且對前“五維”具有控制和主導作用。在不久的將來,心理空間將會以“場空間”的形式出現,超越陸海空天信“五維”空間,成為人類最大的“虛擬領土”。誰擁有將人類智慧型轉化為機器人的智慧型,並率先運用到戰場的“心理場制高點”,誰就會擁有更大的戰略主動權,“制場權”將由此應運而生。

相關

2001年7月,美國防部在向國會提供的《網路中心戰》論證報告中提出,未來戰爭除了陸、海、空、天、信這“五維”戰爭空間外,還存在第六維戰爭空間——認知空間。“網路中心戰是戰爭。要理解網路中心戰與普通戰爭的差異,要理解與網路中心戰相關的知道了提高之源,必須同時注意戰爭的三個域及其相互關係。這三個域分別是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根據美軍的定義,物理域指傳統的戰爭領域,包括陸、海、空、天四維空間;信息域指信息活動的領域,即人們所說的信息空間;認知域指作戰人員和支援人員的意識領域。如果從字面是理解,認知只是心理活動的一個方面,不足以反映人類心理過程的全部內涵,把認知域等同於意識域也缺乏心理學依據。但美國國防部在報告中又說:“認知域存在於鬥爭參與者的思想中。它是知覺、感知、理解、信仰和價值觀存在的領域,是通過推理做出決策的領域。它是許多戰鬥和戰爭勝敗實際發生的領域。這個領域是無形因素存在的領域,這些無形因素包括:領導才能、士氣、凝聚力。訓練水平與經驗。態勢感知和公眾輿論。”董子峰認為,美軍的“認知域”實際上指的就是心理空間。因此,以心理空間來表述第六維戰爭空間比較完整,而且有其歷史淵源,因為心理戰自古就有。他指出,有一點十分明確,就是作為信息化軍事革命的領頭羊和網路中心戰概念提出者的美國,並沒有把信息空間與心理空間混為一談,儘管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承認“第六戰爭空間”的客觀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