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氣球樣變綜合徵

心尖氣球樣變綜合徵又稱應激性心肌病、Tako-Tsubo綜合徵,是心理或軀體應激狀態誘發的一種急性擴張性心肌病。其早期表現為:心尖部收縮功能障礙,冠脈造影未見器質性狹窄,心室造影提示收縮期可見心尖-中部的心腔擴大,基底狹窄。老年女性的發病率高於老年男性。

基本介紹

  • 別稱:應激性心肌病、Tako-Tsubo綜合徵
  •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
  • 多發群體:老年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心臟
  • 常見病因:尚不清楚
  • 常見症狀:臨床表現類似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劇烈胸痛、胸骨後壓榨感、呼吸困難和暈厥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尚不清楚,多數認為是兒茶酚胺介導的心肌頓抑的結果。瀰漫性冠狀動脈微循環功能異常,多支冠狀動脈痙攣及心肌代謝異常也可能起重要作用。

臨床表現

1.發病誘因
應激是關鍵誘因,患者常伴存某些軀體疾患,但多無冠心病史。發病前數分鐘或數小時有明顯的心理或軀體應激誘發。①心理應激:如情緒突然激動,多見於突發事件、驚嚇、爭吵、過度興奮、對侵入性治療的恐懼等;②軀體應激:如突發或原有疾病突然加重(多見於腦血管意外、癲癇、哮喘、急腹症),及過量飲酒和過敏反應等。
2.常見症狀
臨床表現類似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劇烈胸痛、胸骨後壓榨感、呼吸困難和暈厥,部分患者以心力衰竭為首發症狀,少數患者可出現急性肺水腫,極少數患者以心臟驟停、心源性休克或嚴重心律失常為首發症狀。
3.其他
(1)急性期:患者心臟收縮功能低下,但心功能常可在短時間內恢復。
(2)常見併發症急性期肺水腫和顯著的左心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出現左心室心腔內壓力階差,主要出現於運動異常部位與左心室流出道之間。

檢查

1.心電圖檢查
①心電圖表現:類似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出現在發病4~24小時;②50%左右的患者在急性和亞急性期(2~18日)T波逐漸變為倒置,心電圖出現深的、倒置性的T波是患者恢復期心電圖的特徵性表現;③發病急性期:絕大多數患者胸前導聯出現ST段抬高,幅度0.2~0.3 mV,最高可達0.644 mV以上;④約30%左右的患者在亞急性期(14~46日)出現病理性Q波,常見於心電圖胸導聯(V1~V4);⑤急性期QT間期延長出現在症狀起始後48小時,絕大多數患者QTc在1~2日內恢復正常。該病發作時的症狀與心電圖改變類似急性心肌梗死,易被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
2.心肌酶及生物學標誌物
患者有輕度心肌酶以及心肌損傷生物學標誌物增多,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明顯升高有區別。
3.影像學檢查
在發病早期,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明顯降低,超聲心動圖和左心室造影均提示一過性室壁運動異常,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下段運動減弱或消失,基底部運動增強。發病21日後,左心室射血分數恢復至60%,室壁運動恢復正常。

診斷

目前無統一的診斷標準,基本上為排除性診斷。
1.發病年齡與性別
多發於絕經期女性,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6倍。
2.病史
發病前有強烈的生理或精神應激狀態。
3.症狀
絕大多數患者出現類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劇烈胸痛和呼吸困難。
4.輔助檢查
心電圖異常,超聲心動圖和左心室造影均提示一過性室壁運動異常,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下段運動減弱或消失,基底部運動增強,冠狀動脈造影沒有明顯的固定狹窄,心肌酶學正常或輕度異常。
5.轉歸
心功能常在短時間內恢復,預後一般良好。

鑑別診斷

應激性心肌病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臨床表現酷似,兩者都具有胸痛、呼吸困難、心電圖胸前導聯ST段抬高以及心肌損傷生物學標記物增多。為了增加診斷的準確性,患者應該早期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及左心室造影檢查。

治療

目前尚無標準化的治療方案。在確定診斷之前,應按ACS處理。一旦確診,患者應住院採取對症和支持治療。進行嚴密監護以明確有無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其他併發症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