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指磚雕,木雕,石雕,竹雕。始作於唐、宋,盛於明、清。從明代中葉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間爭奇鬥豔。其數量之多、內容之廣、形式之美,在我國明清民間雕刻史上堪稱奇蹟。 安徽南部,山川秀美,名勝古蹟遍布,自然風光是黃山最負盛名,人文景觀則以徽派建築中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最為著名,世稱“三絕”。而在古建築門樓、門罩等構件上幾乎遍飾精細的雕刻,這些分別用木、磚、石、竹雕成的作品,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被中外藝術家讚譽為“徽州四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州四雕
  • 代表作:《蘭亭雅集圖》竹雕香筒,
名詞解釋,分類介紹,徽州磚雕,徽州石雕,徽州木雕,徽州竹雕,

名詞解釋

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四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家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四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榭,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左圖:徽州著名工藝美術大師、朱熹第二十九代傳人,徽州竹藝軒雕刻有限公司朱弘先生作品,徽州竹雕代表之作,《蘭亭雅集圖》竹雕香筒,入選北京國家博物館,被永久收藏。
朱弘作品《蘭亭雅集圖》徽州竹雕代表做朱弘作品《蘭亭雅集圖》徽州竹雕代表做

分類介紹

徽州磚雕

傳統“徽州四雕”之一。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
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明代磚雕的風格過趨粗擴、推拙而樸素;明末清初,由於富商們對豪華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磚雕的風格漸趨細膩繁複,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複雜,多層樓空的畫面,從近景到遠景,前後透視,層次分明,最多約有9個層面,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一般採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劃,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凸現出來。 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築物上鑲嵌的磚雕,雖經歲月的磨礪,風雨的剝蝕,它們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尋味。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冑、手握鋼鐧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本世紀80年代,隨著歙縣古建公司的成立,磚雕作為一種實用裝飾藝術重新恢復了生機。

徽州石雕

傳統“徽州四雕”之一。在徽州城鄉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
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複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但西遞村原水口亭的主體建築凝瑞堂內的石礅礎上,卻有以佛經故事為內容的雕飾;堂前石階中央,有斜照嵌雙龍戲珠石雕,背景襯以山石波濤、瓊樓玉宇,宛若仙界天國,顯出少中見奇。徽州石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占朴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坦西遞凝瑞堂大道旁有一對保存完好的黟縣青大理石石雕寶瓶,其瓶身所飾山水雲霧花紋圖案,採用了浮雕與鏤空雕刻相結合的手法,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徽州石雕取材來源主要有二:一是青黑色的黟縣青石,二是褐色的茶園石,色澤有別,觀感亦有差異。具有代表性的有黟縣西遞村宅居和胡文光刺史牌坊、黟縣許國石坊、休寧縣汪由敦墓地諸處的石雕。石雕精品比較常見的是宅居的門罩、院牆的漏窗和各種石牌坊。西遞村“西園”中有一對漏窗,左為松石圖案,奇松從嶙剛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剛勁凝重;右為竹梅圖案,彎竹頂勁風,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到工精美至極,堪稱石雕藝術精品。歙縣北岸吳氏宗祠天井水池後壁上方,鑲嵌著一副石雕百鹿圖,由9塊石料雕就拼成,採用圓雕、透雕、浮雕技巧、立體感很強。有栩栩如生,大小不等的一百隻山鹿;有石壁生輝,矮而粗壯的黃山松;有重重疊疊,高高低低的奇岩怪石;有淙淙株流淌,彎彎曲曲的小溪;有路旁溪畔,疏疏密密的小草;有飛鳴啼叫,前後覓食的小鳥,宛如一幅清新雋永的深山野趣圖,可謂徽州石雕一絕。
歷代石雕藝人佚名者很多,僅黃鼎、朱雲亮、余香等數人留下了名字。 建國後,徽州石雕技藝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屯溪柳忠石雕廠生產的牌坊石雕精品,遠銷德國、徽州旅遊工藝廠在1992年創作了微縮仿古石雕“許國石坊”,獲得省工藝美術品博覽會“產品設計獎”。次年又推出了大型石雕壁畫《八百里黃山圖》。畫高2米,寬5.2米,用65塊40厘米見方的優質江西玉山石料拼接而成。在工藝上既全面繼承了傳統石雕中的諸多技法,又大膽吸收了國畫皴法的某些成分。在題材上,既能具像寫實,又有意象發揮,使八百里黃山的松石雲煙,盡收於尋丈之中。這株石雕工藝新花,使徽派石雕顯出獨特的魅力和勃勃生機。

徽州木雕

傳統“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築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屈指可數。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以人物為主的有名人軼事、文學故事、戲曲唱本、宗教神話、民俗風情、民間傳說和社會生活等題材;以山水為素材的,主要是徽州名勝,如黃山、白岳、新安江及徽州各縣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風光;以動物、花木、圖案為內容的,一般呈連續圖樣形式,亦能獨立成畫,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木雕在徽派古建築上,通常用手架梁、梁托、斗拱雀替、檐條、樓層欄板、華板、住棋、窗扇、欄桿等處,特別是沿天井四周一圈齊整的程板,是明宅裝飾化大顯身手的地方,雕花撰朵,富麗繁華。木雕的框線一般又都雕有纏技圖案、婉轉流動,琳琅滿目。這些宅第民居多用原柏、梓、椿、銀杏、楠本、榧樹、甲級杉樹等特種木材建造。為炫耀本材品質的高貴,均不加油漆,以免影響雕刻的細部,同時可以顯出本材的本色柔和及木紋的自然美。木雕既考慮美觀,又要重視實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欄權、檐條,採用浮雕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樑上使用圓雕較多。在家具方面,套用木雕較多的,是床與衣櫥,主要用高級木材製作。一般均用朱漆和金箔裝飾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鮮明生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入清以後,對本雕裝協美感的追來更強,塗金透鏤,窮極華麗,雖為精工,但有時反而關於繁瑣。今天,在原徽州轄縣內木雕精品仍然隨處可見。歙具黃村一家民宅,在梁、仿、櫬、斗拱、雀替上全部精雕細刻,裝飾著靈獸、百鳥、蝙蝠和回文圖案,布局嚴謹,造型優美。樓下圍著天井的24扇縷花隔扇門,上半部是連續圖紋漏窗,下半部是浮雕花鳥隔板,連線上下兩半部的中間橫板,全雕著戲曲故事,內容皆出自《三國演義》戲文。在堂前右側登樓的門口上方有一幅用浮雕與鏤相結合的木雕畫,背景是山石崗巒、竹林曲徑,畫中大物有一位年輕婦人倚閭眺望,一個男子夾著傘,背著包袱,在山道上走來.這是一幅反映建房遠祖在外經商發跡回鄉的“商旅回歸圖”。畫面人物長僅盈寸,卻刻得眉眼畢現,栩栩如生,倚閭婦人疑眸遠望,神態憂戚而專注,流露出盼人歸來的脈脈情思;行旅男子,則是風塵僕僕,行色匆匆,歸心似箭。構圖精巧,造型生動,堪稱現存徽派木雕中的精品。徽州木雕藝術歷代名工輩出,劉鐵筆。汪晟、汪老五、黃異人、張立夫諸人在方誌中均有記載。他們的木雕藝術。代代相傳,今天將更加發揚光大。

徽州竹雕

傳統“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建築多為磚木石結構,竹樓極少,故竹雕用於建築物的裝飾較為少見。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這些作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蹟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籤盒、菸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
將竹子從中剖開,形成兩塊半弧形竹片可以用來製作包柱的雕刻楹聯,一般將字雕成陰文,填以石綠色料,懸於廳內,古色古香。有的還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畫面,用作建築物的裝飾部件,但多數是獨立成畫、雕刻較為精細。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質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淺色,或用桐油塗於表面,既有光澤,又能透出竹質纖維的脈理,以達清新淡雅的審美效果。
徽州竹雕盛於明清。入清以後.隨著整個微雕工藝的發展,竹雕無論在內容、形式、技術各方面都日趨豐富和完善、由於拼接工藝的刨造和使用,竹雕突破了原付大小的限制,使較大面積的竹雕成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製作更加萬便靈活、一個筆名“黃山人”的人在祁西發現了一把竹製茶壺、此壺通身竹質。自底至後,自日至 蓋,以及蓋上的紐,均為竹子做成、雖被紅選漆透十細辨仍可見分 子纖毫、尤其蓋上的紐系小水竹所制,竹節雅致可愛。壺上雕刻精細,顯身為八面柱體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為畫,皆各類花草。 三面為字,一曰“客到相待時’,一曰“茶來渴者多’,一曰“竹壺世間少’,行書流暢、一面裝脹為壺嘴、八個面均以黑漆凸線勾勒,上下另刻連效.與畫面刻紋同一風格、無論字畫,用刀均細膩,線條流暢,人見人愛、此壺是高11厘米,直徑88厘米口徑45厘米、並有四小杯相陪襯、杯子上大下小,高Q厘米,口徑6厘米,底足已8厘米,例腹,雖無工藝,但做工也精繃,且通身帶漆,里紅外黑,與表包一致、一壺配四杯,壺帶杯,杯擁壺烘月托雲,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壺身已微露蟲眼,壺齡伯有百年,妙趣之中又添古趣。最近網路竹雕文化漸行,亦出現了許多的新興現代文化,雷射雕刻,速度快,雕刻精細準確,故而發展迅速...
雷射的使用,使古老藝術的復甦雷射的使用,使古老藝術的復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