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橋

徽州古橋

徽州的古橋數量繁多,種類更是五花八門,有拱橋(磚、石兩種)、板橋(木、石兩種)、曲橋、平橋、廊橋、月橋·.....等等。據文獻記載,古橋在徽州一府六縣(歙縣休寧縣、黟縣績溪縣、婺源縣、祁門縣)共有千餘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州古橋
  • 數量:繁多
  • 種類:拱橋、板橋、曲橋、平橋、廊橋等
  • 代表:鎮海橋
分布情況,古橋的命名,以人名命名,以地名命名,以典故命名,以古詩命名,以神話命名,以文學命名,以宗教命名,著名古橋,鎮海橋,登封橋,紫陽橋,太平橋,彩虹橋,拱北廊橋,閶江雙橋,地理位置,

分布情況

歙縣(徽州府治)
431座
婺源縣
341座
祁門縣
163座
績溪縣
119座
休寧縣
101座
黟縣
61座
而如今,徽州古橋僅剩100多座,其中不少已屬危橋矣。徽州古橋千百年來一直服務於徽州山區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與故事更是燦若繁星、深沉而厚重。

古橋的命名

以人名命名

這類古橋大多為紀念橋樑的建造者,或因某姓聚居地而命名。比如,歙縣牌頭的永寧橋,系由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桂林洪永寧捐資興建。於是,人們為了紀念他的不朽功德,遂以其名“永寧”而命名之。同為歙縣的宋村鄭翁橋,也是因為橋乃鄭闇、鄭武相、鄭風相等創建,因而得名“鄭翁”。再如休寧古城山下舊市的趙公橋,婺源汪口的曹公橋,其名也都是取之於該橋的建造者之姓氏。像趙公橋為趙廷賢所出資建造,而曹公橋則自唐代就已經為曹氏先人曹仲澤所創建,其後歷經明清兩代,該橋雖時為洪水所沖圮,但曹仲澤的後人曹珏、曹俊、曹鳴遠皆及時捐資或動員族人捐輸給予興復和重建,以承祖志。至於歙縣和祁門的4座高陽橋,一看橋名,我們即會脫口而出,這一定是許姓人氏興建的橋樑。果然不出所料,從歙縣許村、唐模、西坡,到祁門的高陽橋,無一例外地是由許姓聚居村落或許姓人氏出資建造。正如許承堯在《歙縣誌》中所說,“橋名高陽,蓋紀姓也。”

以地名命名

以地名命名的橋不僅是徽州,而且也是全國其他地區古今橋樑名稱的最主要來源,這類古橋,一是取諸所在地名的方位,諸如位於府城或縣城的諸如歙縣的河西橋。婺源的東門橋、西門橋、南門橋北門橋,等等,都是分別處於歙縣城之西練江,婺源縣城東、西、南、北門外的方位;二是古橋所在的村落,如歙縣桂林橋、休寧的藍渡橋等。至於以山川河流名橋者,在徽州就更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和現象了,諸如績溪的徽溪橋、歙縣大谷運的谷川橋、祁門善和的和溪橋,以及歙縣前山庵前的前山橋、竦坑村的百步嶺橋等等,都是以山橋所在的山川而命名的。

以典故命名

重要的歷史事件甚至傳說事件,往往也會成為徽州古橋得名的—個由來。像歙縣八都的登第橋,就是因為在建橋之時,村人中有餘獻可兄弟登第考中進士;於是,人們為了紀念這件大事,專門為古橋命名為“登第橋”。而績溪城西二里之地徽溪津上的來蘇渡橋,跡盛傳著—個美妙的傳說故事呢!故事悅:當年蘇軾從海南做官歸來,專程於途中來到績溪,看望在此為知縣的弟弟蘇轍,因為士大夫在此渡口恭候和迎接蘇軾,故人們遂將這一渡口改稱為“來蘇渡”。後來,該渡被改建為5孔石拱橋,人們於是便將此橋命名為“來蘇渡橋”,一般簡稱“來蘇橋”。當然這僅僅是美好的傳說而已,據道光《徽州府志》考證,蘇轍在績溪當縣令和蘇軾自海南返歸,前後相差十餘年,說兩人在績溪相會並由此產生的來蘇橋的故事,實在是子虛烏有。而據明初人程貞白考證,來蘇橋的得名,恰恰不是蘇軾,而是蘇轍,是績溪父老歡迎蘇轍來績溪,並相遇於潭石渡,故稱“來蘇渡”。宋代績溪市民葛延敬建橋並亭於徽溪之上和橋側,故此橋因渡而得名。不過,蘇軾到過績溪,雖然明顯不是歷史事實,只是一種美妙的傳說,但在績溪普通百姓心裡和記憶中,傳說就是事實。在歙縣瀹嶺屋村頭,有一座名為“悅有橋”的單孔石拱橋,相傳早年這裡曾經發生災荒。官府在此放賑救災,拯救百姓。後來,當地人專門在此建廠亭和橋,以紀念這次放賑得救事件,人們便把此亭與橋命名為“悅有亭”和“悅有橋”。

以古詩命名

歷代名人的詩詞,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讚美和頌揚之情,辭章或樸實優美,或華麗旖旎。人們在對某一事物命名時,常常會從其中獲得靈感,甚至乾脆直接從中擷取優美的詞句,命名此物。徽州古橋中,不少是以歷代名人詩詞中的詞句為名的;如我們上面講到的婺源彩虹橋,即是從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中,擷取了“彩虹”二字而命名的。位於績溪石家村頭水口的南山橋,則是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市山”一詩中,取了“南山”二字為名,以使這座石首信後代隱居的村落遠離塵囂,成為世外桃源。在南山橋的橋頭正對面,石家村人還建了一魁星閣建築,從而使此橋與閣亭融為一體,甚是壯觀。南山橋左首還立了一塊石碑,這塊清代康熙四十九年春(1710)所立的石碑,專門記載了南山橋建立的過程,惜碑文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已經殘缺不全且模糊不清了。

以神話命名

因神話傳說而得名的古橋,徽州也有一些。像一些關於神仙之類的古橋,都是屬於此種類型。如歙縣漁梁左側的望仙橋,相傳就曾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拜訪仙翁許宣平之處。而歙縣沙溪上村口隆堨的仙姑橋,是鄭仙姑至此,見橋圯難行,遂用石嵌之。也就是說,此橋是為了紀念傳說中的建造者鄭仙姑而命名,歙縣知縣靳治荊在《過仙姑橋詩》中寫到:“仙姑曾過此,嵌石放流泉。”而婺陰山坑的仙姑橋,則是傳說中的何仙姑賣藥處。此外,類似的以神話傳說中神仙而命名的古橋還有歙縣的仙花橋、祁門的三仙橋和績溪旺川的太乙橋等等。至於以傳說中的龍為名來稱謂古橋者,在徽州更是各地皆有,俯拾即是。神話傳說,折射出了徽州人精神世界的理念,透視出廠徽州人對美好的神仙世界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以文學命名

以文學語言命名的徽州古橋,大多數是描繪古橋的景色或表達對某種優美景色的期盼。如歙縣桂溪的毓秀橋,即是懷著對該橋“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的美好祝福和期盼之情而命名,至於遍及徽州各地被稱為環秀橋的古橋,除了歙縣呈坎環秀橋系因建造者羅環秀之名命名的之外,其他如歙縣環山、婺源長清源、祁門西溪和績溪余川之環秀橋,都是一種文學的語言,即希冀此橋環抱大自然的秀麗景色而命名的。再如歙縣練江之上的練影橋、壽民橋南之棲霞橋等,也都是以一種文學浯言的方式而得名的。

以宗教命名

徽州人的宗教信仰並不占據生活的主導地位,正如許承堯援引清乾隆時江紹蓮所著之《歙風俗禮教考》所云:“徽州獨無教門。亦緣族居之故,非惟鄉村中難以錯處,即城市諸大姓,亦各分段落。所謂天主之堂、禮拜之寺,無從建焉。……徽俗不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齋醮耳,無敬信崇奉之者。所居不過施湯茗之寮,奉香火之廟。求其崇宏壯麗所謂浮屠、老子之宮,絕無有焉”(《歙縣閒譚》卷十八)。但是,由於包括佛教在內的各種宗教大都提倡普渡眾生、倡義行善,修橋鋪路本身就是一個普渡眾生、方便路人的最善之舉。所以,徽州的古橋,以宗教教義或宗教人物(特別是佛教教義和人物)來命名的,具有相當的數量。即使是每縣皆有、且不止一處的通濟橋永濟橋等古橋,雖是濟人過往,但它與佛教所倡導的普渡眾生、廣濟天下的教義,應當說是有很大聯繫的。至於歙縣、休寧、婺源、祁門等縣9座被稱為“觀音橋”的古橋,實際上都是緣於對觀音菩薩的佛教信仰而命名的。而婺源的普濟橋,也都是緣於佛教的教義而得名的。至於那些為了修橋而到處化緣、省吃儉用的和尚尼姑,他們的名字大多沒有被鐫刻在古橋的石碑上,但他們確是集中代表了佛教徒對修橋事業的關注與執著。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類型以外,徽州古橋的得名還有其他—些來源與渠道,為了感激父母官的功德或希求政治的寬平,有的古橋就以父母官的功德而命名,如休寧岩腳的登封橋,就是因為倡修者徽州知府古之賢力辭百姓為他建祠名功,人們於他遠赴廣東升任按察副使之際,為表示對他的祝賀,取名為“登封”。再如休寧西街的惠政橋,也是為了紀念宋代知縣邢鉞修橋和在休寧的惠政而命名的。而婺源鳳山孝子祠前的報德橋,也是為了報答宋代御史查元的建橋功德而命名的。再如以古橋的風水朝向而命名的,徽州也有一些,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黟縣縣治北和歙縣呈坎的戊已橋等等。還有以建橋者所從事的職業命名的,如歙縣潛口坤沙村的簸箕橋、上豐鄉蕃村的草鞋橋,二橋的創建者分別是從事簸箕和草鞋織編為生的小手工業者,他們把織編簸箕和草鞋所積蓄的微薄的銀兩,傾囊而出,用於修橋事業。為此,人們將他們所創修的古橋,以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命名,體現了人們對他們建橋義舉的尊重與愛戴。此外,還有一些純粹是迷信稱謂的古橋,如為了祈求降生貴子的歙縣大皮坑的求子橋、祈求福蔭後世的歙縣蔭嗣橋和績溪縣城北三里的嗣續橋等等。

著名古橋

鎮海橋

屯溪鎮海橋屯溪鎮海橋
類別:
石拱橋
地點:
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西出口處
別名:
屯溪老大橋
年代:
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
構造:
6墩7孔

登封橋

休寧登封橋休寧登封橋
類別:
石拱橋
年代:
明萬曆15年(1587年)
地點:
黃山市休寧縣齊雲山北麓
構造:
9孔

紫陽橋

類別:
石拱橋
地點:
黃山市歙縣城東南漁梁壩下
別名:
壽民橋
年代:
明萬曆年間
構造:
9孔

太平橋

歙縣太平橋歙縣太平橋
類別:
石拱橋
地點:
黃山市歙縣城北門外,漁梁鎮漁梁壩練江上游
別名:
萬年橋、河西橋、人皮橋、寡婦橋
年代:
明弘治年間
構造:
16孔

彩虹橋

婺源彩虹橋婺源彩虹橋
類別:
廊橋
地點:
婺源縣清華鎮
年代:
南宋
構造:
4墩5孔,由六亭、五廊構成的長廊式人行橋

拱北廊橋

休寧拱北橋休寧拱北橋
類別:
廊橋
地點:
休寧縣蘭田鎮嶺下村
別名:
嶺下橋
年代:
始建於宋代,清乾隆年間重建
構造:
4墩5孔,長廊式人行橋

閶江雙橋

祁門閶江雙橋祁門閶江雙橋
類別:
百年石拱橋
名稱:
平政橋、仁濟橋
地點:
祁門縣城閶江之上
年代:
平政橋: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仁濟橋:明嘉靖十年(1532年)
構造:
均為五孔,紫砂石制

地理位置

徽州古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