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上下兩千年

徽州上下兩千年

《徽州上下兩千年》內容簡介:徽州歷史悠久,沿革複雜,春秋時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秦屬鄣郡,漢屬丹陽,晉為新安,梁改新寧,隋改歙州,宋改徽州,先後經歷了會稽郡、鄣郡、丹陽郡、新都郡、新安郡、新寧郡、歙州、徽州、徽州路、興安府、徽州府、行政督察區等行政更替,解放後又有徽州專區、徽州地區、黃山市等稱謂,其中的區縣行政區劃也多次變動,時常令人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且不說普通徽州百姓,就是有些徽學專家和學者也難以完全說得清楚,道得明白。

基本介紹

  • 書名:徽州上下兩千年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頁數:316頁
  • 開本:16
  • 作者:屯安東 余敏輝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13984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徽州上下兩千年》由黃山書社出版。

作者簡介

屯安東,安徽黟縣人,高級經濟師,徽文化愛好者。黃山市政府機關公務員(現已退休)。
余敏輝,安徽黟縣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淮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安徽省委常委、淮北市委主委,淮北師範大學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會稽析鄣轄歙黟
第二章英雄輩出梅封侯
第三章劉姓三王治鄣郡
第四章丹陽郡大王國小
第五章鎮撫山越建新都
第六章三朝新安文風興
第七章緯武經文富歙州
第八章風雨飄搖徽州生
第九章大哉乾元徽有路
第十章徽州雄起大明始
第十一章前盛後衰花凋謝
第十二章廢府留縣徽魂在
第十三章今非昔比徽再來
第十四章徽州黃山一脈承
第十五章兩張名牌創輝煌
第十六章人生有夢圓徽州
後記
附一:徽州歷史沿革大事記
附二:以史為鑑讀徽州

後記

隨著徽州熱的興起,寫徽州的書籍和文章越來越多。在這些介紹徽州的浩如煙海的書籍和文章中,涉及徽州歷史沿革的也不少。
自秦始皇建縣以來,徽州已走過2000多年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朝代變革頻繁,隸屬關係多變。現有的史書與資料,對徽州的歷史沿革,也留下許多疑點和困惑,甚至府志與諸縣誌間,此縣誌與彼縣誌間,都有互相矛盾的記載和不同的解讀,至今沒有明確的說法。因此,很需要有一本書,較為完整地翔實地說清徽州的歷史變遷,特別是變遷中的政治和經濟背景。
於是,我們產生一個念頭,就是通過寫這本書,能較完整地介紹徽州兩千多年來的歷史沿革。其動因有三:
一是釋疑解惑。我們接觸的大量徽州史料、資料中,有真實的,也有虛假的,有的真假混淆,如果不認真鑑別和考證,隨便拿來,就可能違背歷史,誤導讀者。因此,必須把過去一些書籍和資料中沒有說清或有疑惑的問題,通過擇善、辨疑和考偽,作比較分析,力求找到合理的說法和解釋,這樣才能更加接近真實的歷史。
二是寫出新意。寫徽州的沿革史,不能就徽州說徽州,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大背景和大環境,不能只取現成的老的資料,而要善於從原始史料中挖掘新鮮的內容,豐富內涵,寫出新意。徽州的歷史很有味,故事很精彩,可以寫得很好看,讀者讀起來也應當很輕鬆。
因此,本書力求把過去人們不大注意或很少涉及的背景內容予以重點介紹,把徽州放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中去演繹,使文章內容有新鮮感、時代感。讀完以後,不僅能大體了解歷史中的徽州沿革,而且對中國歷史變遷有一個粗略的了解。
三是普及知識。本書不搞學術考據式的文體,而是力求寫成一本既有故事性又有學術味的歷史“科普”讀物,增加可讀性。如果“學術味”太濃,就會嚇跑一大批對古文和學術文體不感興趣的讀者;如果全是大白活,就顯得沒有史料支撐以至有戲說之嫌。於是,本書對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有的重點引用史料,有的只點明出處,給讀者提供史料來源。這樣,既可增加歷史知識和厚重感,又可避免通俗演義式的戲說之嫌。力求做到既不像正史的艱深枯燥,又不像小說那樣隨意編造。
既然是普及知識,就力求做到一位歷史學家所說:“既沒有國粹派迂執陳腐的酸氣,也沒有後來欲斷而截流的那股殺氣。”學術研究從來沒有止境,我們的觀點只能代表我們的認知,並不反對其他不同觀點的存在,不強求讀者接受我們的觀點。由於認識的局限,今後肯定還會有新的觀點代替老的結論。以平常之心對待學術之爭,以執著追求弘揚徽州文化,只有這樣,學術才會繁榮。
拙著對徽州歷史沿革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述,還是一次初步嘗試。本書雖然吸收了前人及近人的研究成果,並作出一些新的探索,但內容還不夠完備。以我們的水平和力量,肯定存在一些瑕疵和紕漏,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尚祈讀者給予指正。
筆者曾合著《一座山和一座城市》一書,著重介紹黃山沿革史特別是黃山建市史。這次我們繼續合作,將這本《徽州上下兩千年》奉獻給大家,著重介紹徽州沿革歷史,兩書算是姊妹篇。相信通過閱讀這兩本書,基本能對黃山和徽州發展史留下比較清晰的印象。
本書在初稿成文後,曾發給一些專家、學者徵求意見,得到了他們的熱情幫助與指教。特別是安徽省社科聯副主席、休寧籍洪永平先生,北京師大歷史學博士生導師、休寧籍汪高鑫教授,安徽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祁門籍徐國利教授,原黟縣中學校長、《黟縣誌》主編、黟縣籍舒育玲先生等對本書的歷史史料、文字結構、語言表述甚至標題選用等都提出中肯意見,使筆者獲益匪淺。根據諸位專家、學者的意見,我們又認真進行修改。原安徽師大副校長、安徽省歷史學會會長王世華先生熱情為本書作序,黟縣籍書法家汪鐘鳴先生為封面書名題簽,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淮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及黃山書社總編輯趙國華先生的大力支持;責任編輯向焱女士不厭其煩,對書稿沓冗繁複、錯訛疏漏之處予以校正指謬,付出很多心血,在此深表謝意。
文後附《徽州歷史沿革大事記》,供讀者對照參考。沿革大事中的有些年份,不同版本的史料有不同記載,故本書所採用的史(資)料,個別地方與其他文獻和資料記載的年份有些許差異,這種個別差異應當允許存在,供讀者在對照中鑑別和參考。
附錄二《以史為鑑讀徽州》是我們對徽州文化的一點不成熟的思考,系一家之言,旨在拋磚引玉,全面科學地解讀徽州。此文刪節稿曾分兩期刊登於2013月6月《江淮時報》,也收錄本書,請讀者諸君不吝批評指正。
此記。
屯安東余敏輝
二○一三年秋於黃山

序言

歷史上的徽州真是一個無比神奇的地方,在這1.2萬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不僅出現過富甲一方、稱雄商界數百年的徽州商幫,而且創造了燦爛輝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這一切都是人創造的,若以人才而論,徽州可謂燦若星海,各領風騷。他們當中既有造詣精深的名儒耆宿、政聲卓著的幹吏名臣、享譽四方的藝苑名流、學富五車的文壇才俊,也有卓有建樹的科技群彥、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炙手可熱的商界巨賈,還有才華橫溢的名嬡閨秀、識見超凡的隱士名僧等等,可謂接芬錯芳,數不勝數。一隅之地能夠湧現如此眾多的人才,這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也可謂絕無僅有!若以文化成果而論,無論是理學、醫學、文學、繪畫、戲劇、收藏、建築、出版、雕刻、科技等等,哪一方面沒有可圈可點、傑出輝煌的成果!
正是在徽州這種獨特魅力的強烈吸引下,眾多的國內外學者紛紛開始研究徽州,乃至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徽學。幾十年來,徽學研究隊伍不斷擴大,徽學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隨著徽文化研究的深入,人們很自然地要追問:徽州文化是怎么產生的?這就必然引起對徽州歷史研究的興趣。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它賴以生存的歷史環境。徽州文化的產生當然也離不開中國的歷史和徽州的歷史。可是迄今為止,尚無一部全面系統地介紹徽州歷史沿革的著作,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屯安東和余敏輝兩位先生彌補了這個缺憾。他倆合著的《徽州上下兩千年》即將付梓。敏輝以書稿見示,我饒有興趣地通讀了全書,深感這是一部熔科學性與可讀性於一爐的好書,讀後受益匪淺。
這本書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徽州史著作,如果是那樣,讀者面就會大大縮小。本書有意避開“徽州史”的名稱,而以“徽州上下兩千年”冠名。作者將兩千多年徽州發展的各個時期中最重要的人和事分別加以專題介紹,實際上是以“史話”形式呈現給讀者,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學術研究要走出象牙塔,擁抱廣大民眾,就必須脫去令人敬畏的服裝,改掉一本正經的腔調。本書從結構的安排、章節的命名、文字的表述都反映出作者的匠心。很多十分複雜的問題,作者卻能該詳則詳,該略則略,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就像聽作者講故事一樣,牢記在心。其實我們的很多歷史著作要是都能像這樣寫作,那就再不會令人敬而遠之了。
中國歷史的發展,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雖不是規律,倒也符合中國歷史的真相。當然認真算起來,還是合多分少。儘管如此,由於政權更替、戰爭兵燹、農民起義、自然災害等各種因素,歷史上行政區劃的分分合合極其頻繁。就拿徽州來說,正如書中指出的:“先後經歷了會稽郡、鄣郡、丹陽郡、新都郡、新安郡、新寧郡、歙州、徽州、徽州路、興安府、徽州府、行政督察區等行政更替,新中國成立後又有徽州專區、徽州地區、黃山市等稱謂,其中縣級行政區劃也多次變動,時常令人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為了幫助讀者搞清徽州這種複雜的沿革關係,作者從一大堆紛繁複雜的史料中,揀出最重要的材料,條分縷析,剝繭抽絲,將徽州每一次區劃的調整,都講得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
歷史寫得生動,並不等於戲說歷史。本書文字清新活潑,朗朗上口,卻是很嚴肅的著作。作者對徽州歷史上的每個問題特別是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如關於鄣郡之謎,歙縣、黝縣建縣之謎,廣陵國之謎,桃花源之謎,隋代歙、黟兩縣隸婺州之謎,花山石窟之謎,淋瀝之謎,析婺源縣之謎等等這些在歷史上尚未形成定論的重要問題,都能旁徵博引,經過認真細緻的考證辨析,得出明確的結論,或則認同學界的某一觀點,或則提出自己的新說,擺事實,講道理,一些重要的史實雖用白話寫出,但又標出原始資料,表明決非無根之談,充分反映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比如“湯詩新解”一節,就頗有新意。明朝戲曲家、詩人湯顯祖曾留下這樣一首詩:“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關於這首詩的意境,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解釋,看起來各有道理。本書雖然贊同其一,但不是簡單重複前人的舊說,而是另闢蹊徑,多方論證,使人讀後覺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令人信服。真理越辯越明。儘管我們不敢說本書關於上述很多問題的探討都已經真理在握,但起碼把這些問題的討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我相信,讀了全書會更加深我們對徽州的了解,也更加熱愛徽州了。
如此神奇的徽州,今天在地圖上卻找不到“徽州”了。歷史上的“徽州”近幾十年不僅一再易名而且早已被肢解了,每念及茲,無不令人扼腕長嘆!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本書最後提出了一個“欲圓之夢”——“徽州復名,績溪、婺源重回徽州,以保持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完整,實現實驗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和行政區劃的一致,實現徽州的優秀文化復興。”我想,這絕不僅僅是他們兩個人的夢,也是千千萬萬老徽州六縣父老鄉親的夢,還是千千萬萬徽文化崇敬者、熱愛者的夢。我完全同意作者的感慨:“不信東風喚不回”。當今天我們欲圓“中國夢”的時候,我們也衷心希望那些決策者們早日圓了老百姓的“徽州夢”。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徽州人,深厚的故鄉情結使他們對徽州的研究傾注了滿腔的熱情。安東先生我雖並不認識,但久仰大名。敏輝先生我知道是一位訓練有素、成果卓著的學者。去年,他們倆曾推出了《一座山和一座城市》,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今年他們又貢獻了《徽州上下兩千年》,堪稱雙璧。徽州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在他們身上又一次得到生動的體現。我們期望他們再接再厲,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聊為序。
2013年7月9日
(王世華,曾任安徽師範大學副校長,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省政府參事、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安徽省歷史學會會長、安徽省徽學會副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