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命到人事:東漢王朝

從天命到人事:東漢王朝

《從天命到人事:東漢王朝》起於王莽建立大新王朝,終於漢末群雄逐鹿。全書猶如一部好看的電視連續劇,有前奏,有衝突、有高潮,將王莽的陰柔內斂,劉秀的忍辱負重,曹操的的雄才大略,董卓的有勇無謀,太監的專橫跋扈寫的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從天命到人事:東漢王朝》匯集了最新考古發現及歷史研究成果,挖掘出歷史細節,還原了事件現場,作為一部面向青少年和普通歷史愛好者國史讀本,《從天命到人事:東漢王朝》脈絡清楚,文字生動,語言活潑,卻又不失正史的嚴謹,讀來別有趣味,足以補教科書呆板教條的不足。乃至很多上班族讀後,狂呼:“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精彩,要是教課書都這樣寫,當年考試早就及格了!”

基本介紹

  • 書名:從天命到人事:東漢王朝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7頁
  • 開本:16
  • 品牌:漢唐之道
  • 作者:陶短房 雍容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3078132, 978720307813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從天命到人事:東漢王朝》比專業更通俗、比戲說更靠譜,史上最正史、最好讀的中國歷史通俗讀本,匯集最新考古發現及歷史研究成果,脈絡清晰、通俗好讀;深入挖掘歷史細節,還原事件現場,活潑有趣、引人入勝;重視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把中國史寫成漢族史。配備大量作戰地圖,使閱讀而更有空間感。
清華大學歷史系前系主任、教授張國剛鼎力推薦,說此書“像講故事一樣為讀者展現了夏商西周三代至春秋時期的歷史畫卷。歷史脈絡的巨觀敘事,交融著具體的人物、事件與典故,引人入勝,如數家珍,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生動而不戲說,質直而不鄙俚,是近年來通俗歷史讀物中的佼佼者。”

作者簡介

陶短房,知名專欄作家,評論人。涉獵範圍頗廣,時政、經濟、社會、文化、歷史……都頗有研究。曾參與《太平天國通史》編寫工作,小說《詛咒》入選《華文2005年度最佳小說選·最佳網路小說》,並作為古體詩詞代表被選入《中國網路詩人100家》。
雍容,本名林慧瑩,福建泉州人,1976年生,1997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在泉州第五中學教書。現在新加坡從事華文教學交流。著有作品集《采采女色》。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這套青年國史讀本筆法上繼承了《上下五千年》的風骨,敘事明快而不輕浮,深刻而不陳腐,看起來行雲流水,毫無滯澀。尤為難得的是,在保持風骨的同時,書中還能看到一些近年來才有的研究成果,算得上是與時俱進。作者就像是個循循善誘的歷史老師,拿出了說書人的勁頭,娓娓道來,妙趣橫生。一直至全書翻完,讀者才會驚覺這原來是一堂歷史課。
——著名作家 馬伯庸
像講故事一樣為讀者展現了夏商西周三代至春秋時期的歷史畫卷。歷史脈絡的巨觀敘事,交融著具體的人物、事件與典故,引人入勝,如數家珍,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生動而不戲說,質直而不鄙俚,是近年來通俗歷史讀物中的佼佼者。
——清華大學歷史系前系主任、教授 張國剛

名人推薦

這套青年國史讀本筆法上繼承了《上下五千年》的風骨,敘事明快而不輕浮,深刻而不陳腐,看起來行雲流水,毫無滯澀。尤為難得的是,在保持風骨的同時,書中還能看到一些近年來才有的研究成果,算得上是與時俱進。作者就像是個循循善誘的歷史老師,拿出了說書人的勁頭,娓娓道來,妙趣橫生。一直至全書翻完,讀者才會驚覺這原來是一堂歷史課。
——著名作家 馬伯庸
像講故事一樣為讀者展現了夏商西周三代至春秋時期的歷史畫卷。歷史脈絡的巨觀敘事,交融著具體的人物、事件與典故,引人入勝,如數家珍,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生動而不戲說,質直而不鄙俚,是近年來通俗歷史讀物中的佼佼者。
——清華大學歷史系前系主任、教授張國剛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一心想“做舊”的大新王朝 1
一、他曾被當做漢朝的救星 1
二、改朝換代,代價不過是玉璽的一個角 6
三、一心“做舊”的新皇帝 10
四、討伐匈奴的進行曲 17
五、赤眉和綠林 26
六、王莽的最後一把匕首 33

第二章 漢王朝的死而復生 40
一、劉秀原來不止一個 40
二、老實人的第一次勇敢 45
三、忍字頭上一把刀 52
四、劉秀終於做天子 63
五、既得隴,復望蜀 68
六、以柔道治天下 87
七、艱難的復興之路 95

第三章 從謙遜外戚到跋扈將軍 107
一、樊、陰、郭、馬,謙虛低調背後的隱患 107
二、戰鬥的外戚:第一次竇家時代 114
三、忍成氣候的鄧家 124
四、曇花一現的閻家和太監的第一次發威 136
五、跋扈將軍梁冀 142

第四章 太監當家的時代 155
一、五個不能傳宗接代的侯爵 155
二、中國最早的“黨”和第一次“黨錮之禍” 159
三、當外戚成為希望 171
四、名氣這個東西:第二次“黨錮之禍” 180
五、胡廣和段熲 185
六、一蟹不如一蟹 191

第五章 黃天沒立,蒼天卻真的死了 195
一、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195
二、從州刺史到州牧 202
三、宦官和外戚的末日 206
四、董卓進京 215
五、從長安到許昌 225
六、武帝不武文帝不文 233

附錄 中外歷史大事對照表 243

文摘

太監的第一次發威
劉肇能夠從竇憲手裡奪取權力,宦官就出了大力,但當時立功的幾個宦官還比較規矩,像鄭眾主動推辭了封賞,而蔡倫則更多因為造紙而出名,以至於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還充當過皇帝鷹犬,迫害過無辜的妃子。但李閏、江京他們幾個就不同了,為了把持朝政,他們和王聖母女沆瀣一氣,把朝政攪得烏煙瘴氣,許多正直的大臣,像楊震,以及楊震的學生,大科學家張衡,都不斷上書勸諫,但劉祜根本不聽。公124年,太監樊豐等人擅自動用公家財物,並強占老百姓田宅,為自己修建墳墓、別墅和園林,楊震再次上書勸諫不被採納,憤然自殺。
劉祜當然不會只信用宦官、奶媽,他也有他的外戚集團。他的皇后叫閻姬,是個權力欲很強的女人,閻姬有幾個弟弟閻顯、閻景、閻耀、閻晏,在鄧綏專權的時候,原本要么是繼承了祖上爵位的光桿少爺,要么是芝麻綠豆的小官,但在劉祜親政後第二年,他們就都當上九卿、校尉這樣的大官要職,連還沒成年的兒子們也紛紛掛上黃門侍郎的頭銜,穿上了官服。
東漢此前已經出現過好幾個外戚家族,儘管他們有的低調,有的專權,但普遍都有一定治國才能,可閻顯他們幾個卻純粹是少爺秧子,除了爭權其他什麼也不懂,他們跟江京、李閏、王聖母女勾結一處,就打起了皇太子劉保的主意。
原來閻姬也沒有兒子,皇太子劉保是一個姓李的宮女所生,閻姬害死了李宮女,把劉保當做自己的養子,到公元124年時已經10歲。
劉保也有自己的幾個親信,像奶媽王男,廚師長(廚監)邴吉等,王聖、江京這些人自己是怎么爬上來的,自己最清楚不過,他們生怕劉保日後即位,讓王男、邴吉來個新人換舊人,就不斷慫恿閻姬、閻顯,勸他們廢掉劉保。
閻姬、閻顯一聽就心動了。
他們心動,是因為想起了鄧綏—鄧綏為什麼不立劉勝,卻要立劉隆,不就是因為劉隆年紀更小,鄧家可以趁機多把持幾年朝政么?如今劉保這個宮女的孩子已經10歲,就算皇帝活不多久,閻姬有太后臨朝的機會,又能風光幾年?
公元124年陰曆八月,閻家和江京、李閏、王聖母女先對王男、邴吉下手,將他們殺死,隨後就編造讒言,污衊劉保行為不端,信以為真的劉祜下詔,把太子劉保廢為濟陰王。許多大臣爭相為太子鳴冤,負責司法的廷尉張皓指出,根據典籍上的規定,15歲以下的孩子屬於未成年人,就算有錯也不該追究本人,廢黜太子於理不合。
這下反倒把劉祜給惹火了:什麼,未成年人犯錯不怪本人,那怪誰?難道怪當爹的不成!他把心一橫,派太監威逼恫嚇,硬逼著大臣們閉嘴,死活不肯閉嘴的幾位,都讓他給罷官攆回了原籍。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事發生了:第二年三月,正在宛城巡遊的劉祜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急忙趕回洛陽,兩天后就病死在葉縣,年僅32歲。
閻家姐弟和江京、李閏等太監這下可緊張了:劉祜只有劉保一個兒子,眼下皇帝突然駕崩,又沒立遺囑,不管劉保是不是太子,繼承皇位都是順理成章,一旦如此,日後劉保長大,能不找他們算賬么?
他們打定主意,就秘不發喪,對外宣稱“皇帝病重”,讓太監、宮女每天照舊送飯、問安,好像劉祜沒死一樣,然後下令晝夜兼程,只花了4天時間回到洛陽,假稱劉祜遺囑,立遠親劉懿為太子,第二天,宣布劉祜駕崩,立閻姬為皇太后,封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並下令不許劉保參加葬禮。
劉懿同樣是個小孩子,歲數恐怕比劉保還小,又是遠親,對他的即位,大臣們大多不服氣。可政治目光短淺的閻家姐弟居然一點沒察覺到危機他們竟開始琢磨起內訌來。
原來閻顯兄弟幾個跟王聖母女產生了不和。王聖母女經常打著皇帝旗號外出“公幹”,沿途徵調民夫,勒索供應,弄得民不聊生,因為她們是“天使”,諸侯王、侯和地方官都不敢得罪,以至於要跪接跪送,這讓閻顯兄弟分外嫉妒。不僅如此,劉祜生前封了一個大將軍,是娘家親戚耿寶,王聖母女和耿寶交往密切,這也讓閻顯覺得不安,生怕這兩股勢力勾結起來,對閻家不利。
原本王聖母女和宦官們是統一戰線,但此時因為爭權,宦官們發生了分化;樊豐等幾人依附王聖母女;而李閏、江京等人則和閻顯串聯起來,不斷慫恿閻姬對王聖母女和樊豐等人下手。
這年四月,閻氏、李閏、江京等突然行動,以“更相阿黨,互作威福”的大逆不道罪名,將耿寶、樊豐、王聖母女等統統逮捕,樊豐等人被殺,耿寶自殺,王聖母女則被流放到雁門關外。
政治鬥爭的勝利並沒能讓閻氏高興太久。這年十月,年幼的劉懿突然重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
這下老問題又來了:最合法的繼承人仍然是劉保,可是閻家得罪劉保已經兩次,仇深似海,怎么敢讓劉保當皇帝?
閻顯和江京一合計,決定故技重施,再來個秘不發喪,同時下詔,讓各諸侯王把自己的幼子都送到洛陽來,打算從中選出合適的、容易操縱的小皇帝後再發喪。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不是在容易封鎖訊息的路上,而是在耳目眾多的皇宮裡,擔任中常侍的宦官孫程早在劉懿病重時就已經給劉保等人通風報信,串聯了王康等十多個太監,打算一旦劉懿去世,就立即扶立劉保,除掉閻家姐弟。
十一月初,太監們確信劉懿已經死去,就偷偷在皇宮內西鐘下會盟,發誓除掉閻氏、扶立劉保。兩天后,洛陽附近發生大地震,朝中人心惶惶,這天夜裡,江京、陳達、李閏、劉安等主管太監都聚集到“省門”(大臣辦公場所的外門)下值班,孫程、王康等人趁機起事,突襲兵殺死了江京、陳達、劉安,唯獨留下一個李閏。
原來李閏掌管過禁軍,在皇宮內有一定威信,孫程等人覺得與其殺掉他,不如逼他一起起事,利用他的聲望號召更多的支持。他們用刀逼著李閏領頭,就在西鐘下扶立劉保為皇帝,就是後來所稱的漢順帝。
大臣們原本就不滿閻氏、江京等人,聽說劉保即位,紛紛入朝保護,虎賁、羽林等親兵也倒戈投向劉保。
這時天已經快亮了,閻顯正在宮中和閻姬議事,見宮門都被倒戈的將士封鎖,對方聲勢浩大,一時不知所措。宦官樊登勸閻姬以太后名義下詔,命令統管越騎(漢武帝時成立,系歸附的原南越精銳武士後裔)和虎賁的將軍馮詩、閻崇反攻劉保。
閻顯把馮詩誆騙進宮,讓閻姬以“捉住劉保封萬戶侯,捉住李閏五千戶侯”的重賞,誘使馮詩服從指揮。馮詩假裝答應,藉口所帶人馬太少,徵得閻姬許可出宮調兵,一出宮門,就殺死負責監視他的樊登,帶領本部人馬回軍營死守。閻顯的弟弟閻景擔任衛尉,手握兵權,聞訊集合了一些人馬前來,半道上就被羽林將士打成重傷活捉。
這下閻顯成了孤家寡人,第二天天一亮,孫程等人就拿著劉保的聖旨衝進皇宮,把閻顯和他的兩個弟弟逮捕,把閻姬遷到離宮。不久,閻顯四兄弟都被處死,閻氏全家被流放,閻姬雖然保住了太后的稱號,卻只能苟延殘喘,第二年新年剛過就離奇死去。
閻姬姐弟空有仿效其他外戚專權的野心,卻完全不具備相應的政治能力,最終引火燒身,閻顯雖然短暫專權,但專權期間不但有宦官等牽制,且一直沒獲得標誌性的大將軍稱號,因此嚴格地說,他們的專權只是曇花一現。
閻氏的興衰可謂“成也太監,敗也太監”:他們靠了江京、李閏才得以掌權,又因為孫程的暗算和李閏的背叛而垮台。
儘管此前宦官也曾登上政治舞台中央,但大多是扮演配角,這還是他們在東漢政壇首次真正發威。

序言

“段子時代"的“歷史營養午餐’’
管仲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社會演進,如今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改善,至少挨餓受凍的人,已經比歷史上那些困難年月少了不知凡幾,一度顧不上的精神生活、文化修養,也開始更多被千百萬個中國家庭談論、重視,曾長期被束之高閣、鎖進冷清學術殿堂的歷史知識,也驟然變成了文化市場和教育領域的熱門。
這對於歷史題材作品的作者、讀者而言,可謂既萬幸又不幸。 .
萬幸的是,作者終於不再擔心冷對枯燈,耗費精力、時間寫出的東西沒人出、沒人讀,今天的中國,恍惚間進入了又一個無人不多少知道點歷史名人軼事的時代,讀者也不至於要么無書可讀,要么只能對著既難以索解又篇帙浩繁的史籍,或寥若晨星且文字老舊、不可避免帶有特定時代烙印的幾套普及型讀物發獃,實體書、電子書中的歷史普及讀物多如過江之鯽且不去說,隨手點開網路,也能看到許多相關的“段子”。
不幸的是,資訊時代恰如一柄讓人愛恨交織的雙刃劍,一方面提供了海量的資訊,和眾多的選擇餘地,另一方面卻也泥沙俱下,讓人無所適從,難以取捨。充斥在各種現代化信息平台上的“歷史段子”更是真假難辨,讓許多人陷入一種“不看後悔,看了信了更後悔”的迷惘之中。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察得失”,這兩句流傳一千多年的唐太宗名言,至今仍具有充分的現實意義,熟知歷史,可以幫助人們明是非,辨善惡,從前人經驗中獲得領悟,從前人教訓中知所趨避,不再重複先輩們的遺憾和錯誤,由此可見,今天的人們、尤其正處於最佳學習周期的青少年,是需要合適、足夠歷史讀物的。
然而今天的社會已是高度現代化的社會,節奏快、學科門類繁多,專業分工明確,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四科已不足以覆蓋“學問”二字,像古代學子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把畢生精力之泰半用於鑽研文史是不現實的,這只能讓此人變成隔絕於時代、世務的社會棄兒,且即便如此,也遠難以窮盡遠超過古代無數倍的知識量。成年人受工作、家務牽累,固是如此,處於學齡的青少年背負沉重課業負擔,就更是如此。
對於他們而言,傳統文言史傳固然好,卻著實不便閱讀,即便勉強生吞活剝,因體例、語言和典故等問題,也很難實現快速閱讀、輕鬆汲取知識,甚至可能令一些青少年產生畏難、厭惡情緒,從此對歷史敬而遠之;“段子時代”的各種“歷史段子”,包括“戲說”、“穿越”,以及似是而非的“偽歷史”讀來固是輕鬆愉快,卻仿佛“歷史快餐”、“歷史烤串”,當做生活、學習的點綴是不錯的,然而缺乏提高歷史素養所必須的多種營養元素,當作“歷史主食”吃得多了、久了,恐怕是要“歷史貧血”的。
青少年的學習階段,“營養午餐”備受重視,它既方便快捷,又營養均衡,足以讓孩子們吃飽吃好,健康成長,即便從事腦力、體力工作的成年人,“營養午餐”對於他們的生活、身體,也都是至關重要的。“段子時代”的歷史知識普及,同樣需要這種“歷史營養午餐”:和嚴謹卻生澀的“歷史大餐”——史籍相比,它更像“家常菜”,大眾口味,隨到隨吃;和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歷史快餐”相比,它又有講究精緻的選材,獨具匠心的“烹飪”,和均衡搭配的營養,讓讀者們不至於塞了一肚子“零食”卻營養不良,更不至於一不小心,咽下些“地溝油”、“毒奶粉”,而令身心受損。
這套嶄新的歷史叢書,就力圖做成這樣一份“歷史營養午餐”:對於青少年而言,它既可以作為歷史啟蒙讀物,為更專業化的興趣研究作一塊合格的鋪路石,也可作為歷史普及讀本,讓他們較輕鬆愉快地汲取更多嚴謹、準確的歷史信息,為其目後的學習、就業和人生之路,提供更多的助益、鏡鑒和思路;對於成年讀者而言,它也可以是一套“文不甚深、語不甚俗”,比專業資料通俗、比“歷史快餐”靠譜和有營養的,案頭、車上、枕邊,甚至廁上的“保留讀本”。 這套叢書是由多名相互熟悉、又獨立寫作的作者合作完成,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既有相對紮實的“正史”功底,又曾長期從事歷史通俗讀物的寫作,對於烹製這桌“歷史營養午餐”而言,他們應是較合適的“廚師”。
當然,“眾口難調”,這道“歷史營養午餐”究竟口味如何,能否為讀者挑剔的腸胃所接受,還須讓市場來作答。
陶短房
壬辰二月十一日北美素里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