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樂天書

得樂天書

《得樂天書》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即景即情,意到筆隨,首句起得突兀:剛見到江州來的信使,就立刻高興得流下眼淚,未得信的思念之切與得信的欣慰可以想見。次句寫自己異乎尋常的表現使妻子吃驚,女兒啼哭,這一場面很有戲劇性。三、四兩句寫妻子的忖度和揣想,點出主題。全詩語言自然樸素,因平見奇。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得樂天書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樂天:指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與元稹同為中唐著名詩人,兩人有相似的人生經歷,而且在政治上、文學上也有相似的主張。他們自結交之日起兩人便結下了終身的友情,後人將他們合稱“元白”。
⑵遠信:遠方的書信、訊息。元稹《哭女樊四十韻》:“解怪還家晚,長將遠信呈。”
⑶何如:如何,怎么樣。用於詢問。《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子木問於趙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
⑷尋常:平常,平時。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不省(xǐng):謂未見過。杜甫《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詩之二:“黑鷹不省人間有,度海疑從北極來。”
⑸江州司馬:即白居易。白居易曾被貶為江州司馬,其詩《琵琶引》云:“就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白話譯文

遠來的信使剛進門,我就流下眼淚。妻子吃驚女兒哭,探詢:這是什麼原因?
她們猜想:“平常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情,應該是江州司馬白樂天寄來了書信。”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其時元稹與白居易分別在通州與江州任所。元稹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三月貶謫通州(州治在今四川達縣)。當年八月,他的摯友白居易也從長安貶謫江州(今江西九江)。相同的命運把兩顆心連得更緊,通州與江州之間,常有書信來往,贈送衣物,互相關切。元稹的謫居生涯是很悽苦的。他於閏六月到達通州後,就害了一場瘧疾,差一點病死。瘴鄉獨處,意緒消沉,千里之外,唯有好朋友白居易與他互通音問。他後來寫的長詩《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的序言中,追述了通州期間與白居易的唱酬來往。序文最後說:“通之人莫可與言詩者,唯妻淑在旁知狀。”所謂“知狀”,指知道他與白氏詩信往返,互相關切的情狀。元稹每得白居易信函,總是激動不已。這首《得樂天書》就是其中一次收到白居易的信函時有感而作的一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構思奇特的小詩,寫出了場面、情節,卻不直接抒情。從形象中見深情,句句是常語,卻句句是奇語。
詩的題目是“得樂天書”,按說,內容當然離不開信中所言及讀信所感。但詩里所描繪的,卻不是這些,而是接信時一家人淒悽惶惶的場面。詩的第一句“遠信入門先有淚”,是說,詩人接了樂天的江州來信,讀完後淚流滿面。第二句筆鋒一轉,從妻女的反應上著筆:“妻驚女哭問何如。”詩人手持遠信,流著淚走回內室,引起了妻兒們的驚疑:接到了誰的來信,引起他如此傷心?這封信究竟帶來了什麼噩耗?妻女由於困惑,發而為“驚”、為“哭”、為“問”。可她們問來問去,並沒有問出個究竟。因為,詩人這時已經傷心得不能說話了。於是,她們只好竊竊私語,猜測起來:自從來到通州,從沒見什麼事使他如此激動,也從未見誰的一封來信會引得他如此傷心。夠得上他如此關心的人只有一個──白樂天。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馬白樂天寄來的了。
小詩向來以直接抒情見長,幾句話很難寫出什麼情節、場面。元稹這首小詩,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寫出了場面、情節,卻不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詩里,畫出了“妻驚女哭”的場景,描繪了“問何如”的人物對話,刻畫出了“尋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動,而詩人萬端感慨,卻只凝鑄在“先有淚”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說。全詩以素描塑造形象,從形象中見深情,句句是常語,卻句句是奇語。劉熙載藝概》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其實,用常得奇者,豈止白香山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過這道“重關”了。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吳大逵、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詩人通過妻子之口道出自己心事,出以揣測之詞,戛然而止,既有生活情趣,搖曳生姿,又含蓄有味,耐人思索。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舉明經科,貞元十九年(803年)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
元稹塑像元稹塑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