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高

徐振高

徐振高是目前我國惟一的古箏製作高級技師。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1933年,徐振高出生在江都邵伯,10歲時,他離開江都到上海學徒,1952年起從事樂器製作,1958年來到上海民族樂器一廠,1959年,開始從事古箏的製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振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3年
  • 職業古箏製作高級技師
人物簡介,技藝特點,個人成就,傳承譜系,

人物簡介

徐振高學藝勤懇,盡得師傅繆金林的真傳,他全盤繼承了師傅的師藝與師德,並將其發揚光大。為了能夠製作出既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又具有時代感的產品,1961年,他研製了第一台十六弦箏,但音色音量都不盡如人意,為此他虛心向演奏家請教,刻苦鑽研,終於成功研製國內第一台十六弦古箏。隨後,他又嘗試18根弦和19根弦古箏的製作,也紛紛獲得了成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1963年底,他與師傅繆金林共同研製成功S型岳山21弦箏,不僅擴大了音域範圍,而且美化了古箏的樣式,1979年這款古箏被國家輕工業部命名為優質產品。如今,這個款式的古箏已成為全國古箏的通用樣式,他也因此被業內譽為“古箏之父”。
徐振高
1962年以前,古箏外觀沒有任何裝飾,只是把琴體表面漆成黑色,且琴體一頭大一頭小,於是有人說古箏就像一副棺材,徐振高聽後決心改變古箏的形象,只有高小文化的他拿起了筆,從描繪簡單的圖樣到借鑑各種裝飾藝術,1963年他創製了“雙鶴朝陽”等4款木刻圖案。此後,徐振高的創舉被大力開發延續下來,80年已經有大量的花色品種被引用在古箏上,如今古箏的樣式更是花樣翻新,他創意設計的雙鶴朝陽樣式的古箏已成為現代古箏的經典款式。
50年代古箏的琴弦主要是蠶絲弦,後又出現了鋼絲琴弦,前者太柔,後者太剛。1963年,徐振高與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合作製成了尼龍鋼絲弦,音色剛柔並濟,這種尼龍鋼絲弦也成為古箏的主要用弦,至今被傳承下來。
不僅如此,原先的古箏琴碼一樣高低,而每根琴弦的粗細、張力不同,勢必對演奏的手感及音質有所影響,為減小這種影響,他研製出了改良古箏琴碼,1999年底,根據演奏現代作品的需要,他又對琴碼的規格進行了調整。
隨著古箏需求量的逐漸增大,光靠手工製作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徐振高打破傳統,把組裝式工藝生產引入古箏製作,並成功地創立了標準化制箏模式,從此,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古箏的產量飛速增加。
徐振高
從70年代開始,徐振高開始帶徒弟,他傾愛而授,點滴不漏,培養了一大批古箏製作的新生力量,教出了100多名學生,這些新生力量成為上海古箏製作的骨幹。如今徐振高已經退休,雖然不用再辛勞地撲在製作台上,但作為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古箏製作的顧問,他依然閒不住,堅持來到車間,進行古箏製作指導,繼續將古箏製作技藝發揚光大。
40多年來,徐振高大師憑著對古箏的熱愛,一次又一次地對古箏進行創新和改良。他的每一次微小的創新,都帶來制箏史上的重大變革,被業內譽為“古箏之父”。
由於徐振高對古箏的突出貢獻,曾連續4屆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技藝特點

徐振高古箏製作技藝最突出的特點在於他勇於突破傳統,不斷地探索創新,從創製十六根弦、十八根弦、十九根弦到二十一根弦古箏,從古箏的裝飾、琴碼的調整到琴弦的改良、標準化制箏模式的引入,實現了古箏製作技藝發展的蛻變。

個人成就

1979、1981、1983、1985年連續四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古箏製作高級技師。
與師傅繆金林共同研製成功的S型岳山21弦箏,被國家輕工業部命名為優質產品。

傳承譜系

第一代——繆金林,大同樂會樂器製造技術傳人之一。
第二代——徐振高,被業內譽為“古箏之父”。
第三代——李素芳、胡國平、田建崢、袁昌明。
第四代——徐庭友、張榮彪、徐廷東、徐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