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化

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

後工業化是1973年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的。他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五大特徵,並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檢驗。他認為,後工業社會的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經濟方面的標誌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職位方面的標誌是專業和技術階段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則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

本質上看,“後工業化”是在物質基礎達到一定水平,供給以知識和技術為動力改變生活方式,需求由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理解這一過程,有必要廓清以下幾方面認識:首先,“後工業化”是工業經濟發展到較強大、相對領先時才發生的。已開發國家由工業經濟向後工業經濟的轉變無不是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生產已達到較高水平的時期開始的,高技術領域在世界上均達到了領先水平。
其次,“後工業化”最終雖是以服務經濟的加速強大為特徵的,但這個階段的到來是以經濟體實現了較完善的社會保障,並形成了以中產階層為主的社會結構。沒有這一支撐,所謂的“後工業化”社會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後工業經濟也就沒有支撐。
第三,“後工業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邁入這一階段與該經濟體在國際經濟中的動態分工息息相關。若經濟體尚處在產業鏈分工的低端是不大可能跨入這一階段的。進入這一階段,經濟體的發展也必須達到較高水平,城市化進入較成熟階段。
最後,“後工業化”是一個較漫長且有發展時序的過程。觀察各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可以發現(見表3) ,美國第三產業由55%到70%花了20年,日本花了20年第三產業比重也僅僅提高了9個百分點,法國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到67%花了40年。而其中一些國家如日本,在某些年份還出現了“再工業化”的變化。
國別
年份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美國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7.0
4.0
3.0
2.7
2.0
38.0
37.0
35.0
33.6
28.0
55.0
59.0
62.0
63.7
70.0
日本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3.0
13.0
7.0
2.8
3.0
31.0
44.0
46.0
42.9
42.0
46.0
43.0
47.0
53.3
55.0
聯邦德國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0.0
6.0
3.0
2.2
2.0
49.0
54.0
54.0
44.2
39.0
41.0
40.0
43.0
53.6
59.0
法國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5.0
9.0
6.0
4.2
4.0
48.0
48.0
38.0
35.7
29.0
37.0
43.0
56.0
60.1
6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