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湖

彭一湖

彭一湖(1887~1958.10)名蠡,字忠恕,筆名伊甫,湖南嶽陽公田鎮人,中國民主建國會發起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常務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一湖
  • 出生地:湖南嶽陽
  • 出生日期:1887 
  • 逝世日期:1958.10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1905年幼時寄讀於岳州金鶚書院。清宣統元年(1909)考入湖南公費去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經濟學,在校加入同盟會。
1911年回國參加辛亥革命,任上海《晨報》編輯。
1912年得湖南都督譚延闓資助,再度赴日深造,1919年回國。
1921年任湖南省法制編纂委員會委員。
1924年8月至1926年1月,任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
1925年和李劍農一起在長沙創辦以不介入政爭為宗旨的晨光學校任校長,不到兩年,學校因受黨派之爭影響而停辦。
1927年應陳銘樞邀請,任廣州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廣東省政府秘書長,並加入國民黨。
1931年應陳銘樞邀請赴上海主辦《壬申半月刊》,任社長兼總編輯。
1933年9月,應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邀請,到河北定縣任該會幹事和編審委員,協助幹事長晏陽初等開展平民教育活動。
1933年11月,參加19路軍領導人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掀起“倒蔣運動”。失敗後至河北定縣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幹事、編審委員。
1936年,經國民政府批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推舉任湖南衡山實驗縣縣長,任內廢區並鄉並保,成立衡山縣地方自治講習所,召集衡山有志於鄉村改革人員進行培訓,以推行其“鄉村建設”理論。設定督導員指導政事,清理財政,整頓稅制,使縣境面貌一新,衡山縣被譽為“模範縣”。彭在任近兩年中,主要政績有四:一是撤區並鄉,指派縣政督導員,分區巡迴;二是裁局設科,撤銷財政、教育兩局,改為民政、財政、建設、教育4科,集中在1個辦公室辦公,又設主任秘書處理各科日常事務,使行政效率大為提高。這項措施推廣到各縣,直至解放前夕。三是創辦縣立鄉村師範、縣衛生院和縣農事試驗場。村師範開設社會調查、軍事訓練、民眾教育、國小教育、農業教育、鄉村建設等6門主課,延聘名流任教,培養了數百名學生,影響較大。還在全縣推行義務教育,成立強迫兒童入學委員會,使入學率提高1.46倍;四是整理財政,加強公產管理,每年增收田賦20%以上。
1938年後任武岡師範學校校長、國立第十一中學教員、辰溪第十一兵工廠子弟國小校長。重慶談判前夕赴重慶。
1942年後任省政府設計委員會委員、省臨時參政會參議員。
1945年秋赴重慶,參加反內戰同盟,領銜致電國、共兩黨領導人,主張“和平妥協”求進步,組織聯合政府。又與黃炎培、胡厥文等發起籌組中國民主建國會,任民建總會常務監事。曾在民建成立大會上提出“不左傾,不右袒”,要求大家“為國家努力”。
1946年1月在重慶任《平民》周刊編輯委員。受黃炎培相邀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並被選為民建中央委員、民主建國會常務監事,領頭簽名和一些民主人士聯名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並參加舊政協,後回 國立第十一中教書。
1949年解放前夕,任岳陽“自救會”委員。湖南和平解放時參加唐生智、周震麟等“八.五”聯名通電,擁護程潛和平起義。1949年9月任湖南省中山圖書館館長,全國政協第一、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
1950年任武漢市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民建總會常務委員,長沙市武漢分會委員。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10月在武漢病逝。
1980年恢復政治名譽。

主要作品

序號題名作者刊名年卷期
1
《防止中國社會破滅策的第一治標法》
1920年第2卷第4期
2
《社會主義與新發明》
1920年第2卷第4期
3
《國際勞動同盟》
1920年第2卷第3期
4
《我之無識的自白與對於今後時局的真覺悟》
1922年第19卷第2號
5
《出路 篇六》
壬申半月刊
1932年年第4期
6
《救濟中國經濟危機的惟一辦法》
1934年第1卷第2期
7
《省立第六師範學校概況》
1941年第19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