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鎮(湖北省鐘祥市下轄鎮)

張集鎮(湖北省鐘祥市下轄鎮)

張集鎮隸屬於湖北省鐘祥市,位於鐘祥市東北部,距鐘祥城區郢中街道50公里,東鄰客店鎮,南瀕溫峽口水庫,西連宜城市,北交隨州市

張集鎮總面積290.9平方公里,2014年末,下轄28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22160人。2014年,該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5.1283億元。

張集鎮屬山區地帶,氣候四季分明、光能充裕,境內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油菜花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集鎮
  • 外文名稱:Zhangji Town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鐘祥市
  • 下轄地區:28個行政村、1個社區
  • 政府駐地:張集社區
  • 電話區號:0724
  • 郵政區碼:431935
  • 地理位置:鐘祥市東北部
  • 面積:290.9平方公里
  • 人口:22160人(2014年末)
  • 方言:鐘祥方言(張集口音)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鄂H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藝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文化古蹟,

歷史沿革

末,一郭姓客商路過江西張家祠時,吹噓湖北鐘祥店子嶺(今張集鎮)張姓人口繁多,且很繁華富足。幾年後,江西的張姓族人便到店子嶺尋親吃會,結果發現被騙。但江西張姓族人見店子嶺自然條件和物質條件較好,就打定主意住下來開荒種地做買賣,繁衍子孫。
初,張姓發展到幾百人,且是鐘祥至隨縣必經的要道路口店子,店鋪的生意日漸興旺起來,逐步形成集市,因是張姓人氏開拓興起,人們便稱其為張家集,建國後稱之為張集。
泉水河村泉水河村
1949年,析隨縣、棗陽、宜城、鐘祥等4縣交界地區置洪山縣,張集地區為洪山縣第四區。
1955年9月,撤銷洪山縣,原洪山縣第四區所轄的14個鄉(鎮)回歸鐘祥縣,改稱張集區。
1958年9月,鐘祥縣實現人民公社化,撤銷張集區,設立張集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撤銷張集人民公社,復名張集區。
1975年11月,鐘祥縣撤區並社,撤銷張集區,設立張集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銷張集人民公社,設立張集區。
1987年10月,撤銷張集區,設立張集鎮。

行政區劃

2014年末,張集鎮下轄羅莊村、雲嶺寨村、天星畈村、薛店村楊畈村建國村響水潭村包畈村、宗灣村、牌坊村長河村王河村張畈村泉水河村、黑王寨村、沙河村劉畈村蔡嶺村、雙廟畈村、萬金淌村、徐家灣村、齋公嶺村、張林沖村、月亮門村、黃祠村、卓河村、竹林崗村、陳灣村等28個行政村和張集社區1個社區,鎮政府駐張集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張集鎮位於湖北省鐘祥市東北部,距鐘祥城區郢中街道50公里,東鄰客店鎮,南瀕溫峽口水庫,西連宜城市,北交隨州市;全鎮總面積290.9平方公里,鎮中心位於112°47′,北緯31°31′。

地形地貌

張集鎮地處大洪山西南麓,屬山區地帶,境內均為山地,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間。

氣候

張集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熱量豐富、雨量適中、雨熱同季,春季多東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年平均氣溫15.9℃,年平均降雨量940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張集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鎢礦鐵礦大理石等。
生物資源
張集鎮境內野生植物有、雞冠樹、板栗金銀花蘭草杜鵑等,野生動物有野豬野羊菜花蛇山龜蜈蚣等。

人口民族

2014年末,張集鎮總人口22160人,其中男性11181人,女性10979人,人口出生率5.91‰,死亡率5.65‰,自然增長率0.27‰,主要民族為漢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張集鎮社會生產總值達到20億元,財政收入97.96萬元,國稅34.69萬元,地稅63.27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8420元。

第一產業

張集鎮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有畜牧業,2011年,全鎮農業生產總值4.0066億元,主要農特產有食用菌,全境糧食播種面積2000公頃,總產23078萬噸,每公頃單產11539公斤;油料播種面積850公頃,總產1800噸;生豬出欄11萬頭;其他經濟作物面積200公頃,總產400噸。
農業生產農業生產

第二產業

張集鎮境內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201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3億元,有工業企業389家,從業人員4468人;擁有國家有機食品產品1個,綠色食品產品1個,無公害食品產品1個;有縣級規模企業8個,主要工業門類有食品加工、建材等,主要工業產品有興利香菇、仙之靈葛粉等。

第三產業

2011年,張集鎮境內有金融網點2個,年末存款餘額1.9億元,貸款額1.2億元;郵政儲蓄餘額1.95億元,函件業務15萬件。有商業網點168個,營業面積5800平方米,商業零售額9150萬元。全鎮有較大規模的餐飲業門店(賓館、酒店)16家,旅館業2家,理髮業8家;汽車、機車、家電修理業9家,打字、複印、照相攝影業4家,其他第三產業69家。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張集鎮境內傳統藝術形式有獅舞和劃龍船等;文化活動場所有鎮文化活動中心,截至2011年,該鎮有28個村文化活動室,33個農家書屋。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張集鎮有國中1所,國小3所,幼稚園3所,在職教師120人。在校學生1192人,其中國中426人,國小766人;在園幼兒38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國中升學率達98.8%,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張集鎮境內有中心衛生院1個,衛生院職工76人,能開展各種醫療診治和簡易手術業務等,下設28個村衛生室,從業鄉村醫生28人;全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4600戶,18673人,參保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張集鎮落實農村低保390戶,1162人,發放低保金95.6萬元;五保老人62人,其中集中供養35人,分散供養27人,年人均集中供養補助生活費2100元,分散供養1600元。

交通

張集鎮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內有省道S216線過境,里程20公里。至2011年,該鎮有縣道15公里,通村公路120公里,可通100%的行政村;有橋樑3座,分別為張集大橋、沙河大橋、架子河大橋。

文化古蹟

張集鎮境內留存有多處文化古蹟,至2011年,該鎮有7處遺蹟被列為鐘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為古墓葬、古建築、革命遺址三大類。
古墓葬
張漢墓,位於張集鎮黑王寨村易家小灣,為明朝隆慶年間兵部尚書張漢之墓,墓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
侯家嘴墓群,位於張集鎮張畈村,為明代時期古墓葬,墓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墓群主要由兩座古墓組成。
王氏夫婦墓,位於張集鎮黑王寨村易家小灣,為清代時期古墓葬,墓葬底封土周長6米,殘高1.2米。
古建築
王氏節烈坊,位於張集鎮牌坊村東600米,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是四柱三間五樓仿木結構青灰石牌坊。
老街,張家集老街房屋都是青磚熟瓦,一律兩層木樓,臨街牆用木板裝成,晚上早卸,便於生意,一條主街橫穿東西。
革命遺址
《江漢日報》社遺址,位於楊畈村,1946年6月,中共江漢區委機關報《江漢日報》創刊,同年底,江漢區委決定將《江漢日報》社從京山縣搬到楊家大畈(現楊畈村四組)。
江漢軍區中州幣印刷廠遺址,位於齋公嶺村,1948年11月,江漢軍區中州幣印刷廠從隨縣茅茨畈遷到了唐家河(現張集鎮齋公嶺村一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