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鎮(革命先烈、原政屏縣委書記)

張家鎮(1902.8-1938),又名張達武,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鄉岩後村人,是政屏(政和、屏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鎮
  • 別名:張達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鄉岩後村人
  • 出生日期:1902.8
  • 逝世日期:1938
  • 職業:革命人士
  • 主要成就:是政屏(政和、屏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 籍貫: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鄉岩後村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新康口事件遺址,

人物簡介

張家鎮(1902.8-1938),又名張達武,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鄉岩後村人,是政屏(政和、屏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1934年10月參加革命,193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岩後支部書記、寧古屏(寧德古田屏南)中心縣委常委兼政屏中心區委書記,發動貧苦農民組建貧農團,開展抗租、抗債、抗丁、抗捐、抗稅的“五抗”鬥爭;組建中國工農紅軍政屏游擊隊,兼任游擊隊指導員。1936年4月配合閩北紅軍打通了與閩東蘇區的聯繫,率領政屏游擊隊為“洞宮山會議”(即中共閩北分區黨委領導人黃道、黃立貴、曾鏡冰與中共閩東特委領導人葉飛等在政和縣洞宮山仰頭村召開的聯席會議)籌集糧餉、放哨警衛、護理傷病員。此後,領導政屏根據地承擔閩北、閩東蘇區聯繫的通道。1936年6月任中共政屏縣委書記,領導組建政屏縣革命委員會(即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政屏游擊支隊,領導根據地人民開展反“圍剿”鬥爭和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1937年初,葉飛在政和縣坂頭村被敵圍困,張家鎮率領政屏游擊支隊漏夜出擊,把敵人引到屏南縣邊區,掩護葉飛安全轉移。同年夏,敵軍血洗岩後村,抓住張家鎮的老母親殘酷摧殘,妄圖逼使張家鎮下山投降。張家鎮強忍悲痛,指揮邊區軍民運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挫敗敵軍的“清剿”。1938年2月閩北、閩東紅軍相繼改編為新四軍,政屏游擊支隊主力編入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張家鎮率警衛部隊留在政屏邊區組建新四軍屏南留守處,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然而,新四軍剛剛離開蘇區北上抗日,國民黨頑固派就背信棄義,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游擊隊戰士。在危急關頭,張家鎮率領縣委機關和游擊隊戰士轉移到政和縣天坑壠,主持召開應急會議,決定給敵人以應有的還擊。會後,他親自前往壽寧縣尋找壽政慶(壽寧、政和、慶元)中心縣委書記范岩壽(即范振輝)所率領的游擊隊,準備聯合作戰。同年3月19日,張家鎮和范岩壽在壽寧縣新康口召開會議時被反動民團大刀會包圍。為掩護其他同志突圍,張家鎮斷後狙擊,在激烈的肉搏戰中壯烈犧牲。

人物生平

張家鎮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5年4月,經吳華祿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接著岩後黨支部成立,他被任命為支部書記。7月,張家鎮任政屏中心區委書記、寧屏古中心縣委常委、政屏游擊隊指導員。不久,吳華祿調離政屏地區,張家鎮獨立擔負起政屏根據地革命工作的領導重任。1936年6月,政屏縣委成立,張家鎮被任命為縣委書記。
1934年1月,閩東地區的革命形勢發展蓬勃,在閩東地下黨的組織下各縣都紛紛建立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
1934年3月,中共閩東特委派地下交通員張和祿、葉玉聲到白水洋、洞宮山一帶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以政和仰頭村和屏南岩後村為活動中心進行建立黨組織工作,秘密建立了貧農團組織。
1934年5月,張和祿、葉玉聲在仰頭村和岩後村發展了當地第一批黨員2人,即岩後村的張家鎮和仰頭村的張發禎,為政屏的革命埋下了火種。
1934年7月,中共政屏中心區委在岩後村成立,張家鎮被任命為岩後黨支部書記,張發禎被任命為任仰頭黨支部書記。
1935年3月,阮英平同志率領閩東紅軍一百多人在洞宮山區的大窠和仰頭等地,打敗了國民黨的正規軍和屏南地方民團反動勢力的圍攻,並乘勝掃清了政屏周邊敵人,使政屏地區的土地革命進入一個新的高潮。
1935年3月底,以葉飛擔任書記的閩東特委派吳華祿到屏南發動民眾開展“五抗”鬥爭(即抗租、抗捐、抗糧、抗稅、抗債)。
1935年5月,葉飛書記親臨屏南白水洋周邊地區,在屏南岩後和政和洞宮山等地召開政屏地區幹部碰頭會議,宣傳貫徹黨在新歷史時期的工作路線。
1935年6月,中共閩東特委派阮英平到政屏地區協助政屏革命工作,在岩後村主持召開了幹部會議,決定建立武裝游擊隊,從貧農團中抽調二十多名骨幹組建武裝游擊隊,張達炳為隊長,張發朝為指導員。不久,閩東紅軍抽調二縱隊曾阿繆等二十多人併入到游擊隊的行列,正式成立政屏游擊隊,曾阿繆任游擊隊隊長,張恆喜任游擊隊指導員。
1935年7月,在岩後村成立中共政屏中心區委,張家鎮任書記,同時還成立閩東紅軍政屏游擊隊,張達炳任游擊隊隊長,張家鎮兼任游擊隊指導員。之後,吳華祿同志調離政屏地區,張家鎮獨立擔負起政屏根據地革命工作的領導重任。
1936年初,張發禎配合張家鎮在岩後村創辦了一所簡易的紅軍醫院,使紅軍及革命者傷病員得到了精心的治療和護理。在敵人來犯時,就把傷病員轉移到岩後村後山一個隱蔽的洞穴內療傷,這就是著名的紅軍洞。
政屏邊反圍攻時期,正值閩東、閩北紅軍積極向洞宮山挺進,以尋求兩塊根據地的互相配合。張家鎮、張發禎親率政屏游擊隊為黃立貴部尋找閩東紅軍隊伍,配合黃立貴攻打了周寧縣的樓坪鄉公所,營成出空前的勝利聲勢。
1936年1月,葉飛、阮英平率領閩東紅軍獨立師,饒守坤、王助率領閩北紅軍獨立師以及與被饒守坤招撫的政和林熙明率領的大刀會,在屏南境內多次打擊當地民團的反動勢力,粉碎了反動勢力對紅軍的“圍剿”,進一步鞏固了政屏革命根據地。
1936年2月,黃立貴率領的閩北紅軍獨立師在政和縣洞宮山禾坪村與閩東紅軍會師。
1936年4月,黃立貴護送閩北分區委書記黃道在洞宮山仰頭村與閩東紅軍領導人葉飛會面,召開了著名的“洞宮山聯席會議”。張家鎮與張發禎發動當地革命民眾積極為會議作準備,籌備糧餉、擔負嚮導、站崗放哨、動員擴紅,使會議得以圓滿結束。
1936年5月,張家鎮帶領政屏游擊隊果斷地處決了到岩後村徵收房鋪宅地產稅的偽職員,舉行武裝暴動。接著率領游擊武裝先後攻克了政和西門、天井洋和屏南深洋、謝坑等十幾個民團的據點。
1936年6月,政屏地區革命形勢蓬勃發展,中共閩東特委決定中共政屏中心區委升格為縣委,中共政屏縣委設在岩後村,張家鎮任縣委書記。張家鎮帶領幹部深入各村,積極而慎重地發展革命力量。在政和的仰頭、坂頭、大窠、翠溪、楊坪、洞宮、花橋和屏南的岩後、文山、潭頭、廣坑、南哨、東坑、天坑壟等村莊先後發展了一百多名黨員,建立了二十幾個黨支部,並在各村創建了基層革命政權村革命委員會,同時還成立了貧農團、抗租團等民眾組積。
從1936年7月起,國民黨當局相繼調集重兵對政屏邊區進行了兩次“清剿”。根據地軍民在張家鎮等人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清剿”鬥爭。國民黨糾集重兵再次進攻政屏根據地,岩後村被燒成平地,敵人將張家鎮的老母親捆綁起來吊在一棵樹上嚴刑拷打,企圖以此來逼迫張家鎮下山繳械投降。但是張家鎮忍受住悲痛,毅然制定出“依靠山地,隱蔽精幹,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反“圍剿”方針,同時還採取了“白皮紅心”的決策,把沒有暴露身份的黨員和積極分子打入到敵人的內部,同敵人展開殊死的鬥爭。
1937年底,以國共合作抗日為主要內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閩東正式形成。
1938年1月,張家鎮與曾阿繆帶領政屏邊區幹部和游擊隊員一百多人,到寧德桃花溪集中,曾阿繆率領的九十多人編入新四軍六團二營六連,張恆喜率領四十多人編入新四軍六團一營三連。接著跟隨大部隊轉到石堂學習。
1938年2月,政屏游擊隊大部隨閩東獨立師在屏南棠口整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北上抗日後,張家鎮服從組織的安排,奉命帶領二十多名幹部和游擊隊員重返政屏地區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國民黨頑固派乘我後方空虛之機,背信棄義,瘋狂殘害中共黨員和積極分子,迫不及待地掀起了新一輪的反共高潮。在此情況下,張家鎮在天坑壟村主持召開縣委緊急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決定張家鎮去壽寧尋找中共壽政慶縣委書記范岩壽及其游擊隊隊伍,商討發動暴動,並加強政屏邊區的武裝力量。
1938年3月,張家鎮肩負著縣委的使命,與壽寧交通員陳黃甲兩人前往壽寧。在壽寧與政和交界的新康口見到范岩壽書記,兩人在商討工作時共同感到,以林熙明為首的大刀會在這一地區胡作非為,是動員和組織農民開展抗日反頑鬥爭的障礙,決定給予一些必要的打擊。但由於林熙明受到國民黨特務的挑撥離間,加上我方秘密信件被他搜獲,林熙明便決心反共。

新康口事件遺址

1938年3月19日夜,林熙明率領部隊包圍了新康口村,向游擊隊發起猛烈的突然襲擊。范岩壽和張家鎮率隊倉促應戰。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激戰至拂曉時分,圍牆被敵人攻陷。張家鎮臨危不懼,帶領部分戰士突出重圍,沖向對面山頭,占領制高點,以便掩護其他戰友突圍,不幸在山腰被大刀會刀匪包圍,張家鎮在與敵肉搏中壯烈犧牲,英年三十六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