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鎮(四川儀隴縣張公鎮)

張公鎮(四川儀隴縣張公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公鎮屬於四川儀隴縣轄鎮,位於儀隴縣城東北方向,距縣城78公里,東鄰巴中尹家鄉下八廟鎮,北靠閬中望埡鎮,南依三蛟鎮,西與老木鄉接壤。950年建張公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公鎮
  • 外文名稱:Zhanggong 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儀隴縣
  • 下轄地區: 轄長坪、金埡、玄山、大門、樂安等13個村民委員會和張公橋社區
  • 政府駐地:人民政府駐張公橋社區
  • 電話區號:0817
  • 郵政區碼:637617
  • 地理位置:儀隴縣西北部
  • 面積:31.01平方千米 
  • 人口:16428人(2017)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川R 
  •  : 
  •  : 
政區概況,自然條件,概況,旅遊資源,黨建工作,經濟概況,特色產業,下轄村,張公鎮人口數據,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鎮區市政建設,旅遊,

政區概況

名稱來歷 據傳,三國時,張飛夜過此地去巴中縣,見河無橋,便下馬親自搭一橋,人稱張公橋,場由此得名。因鎮政府駐張公場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於東經106°21' 14"~106°27' 14",北緯31°36' 41"~31°39' 50"。地處儀隴縣西北部,東與巴中市巴州區下八廟鎮接壤,南連檬埡鄉、三蛟鎮、觀紫鎮,西鄰老木鄉,北接巴中市巴州區尹家鄉。人民政府駐張公橋社區, 距縣城78公里。
政區沿革 1933年設張公鄉蘇維埃政府,隸屬儀閬縣尹家區蘇維埃政府。1950年5月設張公鄉。1958年建張公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為百勝公社。1971年復名張公公社。1983年改為張公鄉。2000年6月,改為張公鎮。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長坪、金埡、玄山、大門、樂安等13個村民委員會和張公橋社區。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912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073人,城鎮化率21.3%。另有流動人口300人。總人口中,男性10223人,占53.46%;女性8901人,占46.54%;14歲以下3215人,占16.8%;15~64歲1409人,占73.68%;65歲以上1818人,占9.62%;總人口中全部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7.23‰,死亡率6.54‰,人口自然增長率1.63‰。
總人口16428人(2017)。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3千米,總面積31.01平方千米。其中陸地29.48平方千米,水域1.5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16.90人。
儀隴縣張公鎮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境內大部為低山,地勢略為東北高、西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50~600米,最高點玄子山頂海拔693米,最低點張公場鎮海拔448米。
水文 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王家河自金埡村百勝水庫流入,由南而北,從雙廟村流出,境內河道長5千米。
地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礦藏資源主要為磚用頁岩。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寒潮、低溫、暴雨、冰雹、大風等。乾旱平均每年1.5次,寒潮、低溫平均每年3次,暴雨平均每年3.4次,冰雹、大風平均每年4.8次。暴雨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6年8月20日,造成1786畝水稻受災,糧食減產58萬公斤。

概況

面積31.0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524畝。92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6428人(2017)。轄長坪、百鎖、樂安、金埡、青春、大門、躍龍、黃連、雙廟、繁榮、玄山、盤龍、新生13個村委會。鄉辦企業有農機廠、小水電站。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棉花、油菜籽。養殖豬、蠶、家禽等。土特產有黃花、蘑菇等。 張公鎮生產總值8272萬元;增長10%;糧食總產975萬公斤,增長2%;油料產量72萬公斤,增長2%;生豬出欄2.5萬頭,人平1.5頭;人均純收入達3259元。
張公鎮

旅遊資源

百勝湖,又名百勝水庫,位於儀隴縣西北隅的張公鎮,是20世紀60年代初建造的一座人工湖。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百勝湖自然風景區,由罈子灘、沙河子、硝洞灣、蔣家灣、烏灘河、譚家橋等13道山灣狹谷組成。從“春歸來”水榭乘舟盪游湖中,但見四周群山環聳,巒崮疊嶂,山間松柏密布,蒼翠欲滴,竹林農舍,掩隱其中,湖潭碧水如黛,清澈見底,微風吹拂,水波不興。百勝湖風景區四季風景各有千秋,可以任君選時出遊,令你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四時暢遊百勝湖,山水融情情更篤。陽春三月,春光燦爛,泛舟湖中,悠揚自樂,湖畔山花吐艷,裝點岸崖,水中魚群追逐,波光粼粼,一幅春景畫卷,美不勝收。盛夏荷月,暑氣人消,舟盪湖區,自選淺灘游泳,涼意醉人,忽見白鶴林中,罕有的銀鶴群在此隱居繁衍,時而展翅藍天,翱翔嬉戲;時而停息山林,窺視動靜。此乃近年愛鳥活動蓬勃興起後出現在偏僻山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金秋時節,金風送爽,丹桂溢香,楓槓葉紅,夾染林叢,紅黃橙綠給山間喬灌混雜林帶披上了五彩斑讕的輕紗。此時登舟閒遊湖上,觀景賞秋,領略大自然恩賜的良辰美景,最是賞心悅目。小陽初冬,野菊凋謝,月季怒放,擇晴日來游湖上,或乘舟賦詩,或岸邊垂釣,或憑欄聊天,或登山攬景,各取所好。
百勝湖風景區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儀隴西北部發展最神速的一處自然風景旅遊區,交通方便,遊樂項目多樣,是旅遊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原縣人大主任張思智,春遊百勝湖,感慨萬千,曾撰七律一首,以抒情懷,詩云:
常駐凌霄星月境,查德水鄉格外親。
輕舟細浪雲天笑,幽谷濃蔭漏日明。
釣客若痴仙鶴醉,錦鱗翩躚麗鳥呤。
別戀依依黃昏後,夢裡未消碧波情。

黨建工作

全鎮共有基層黨支部18個,其中政府機關支部1個,衛生支部1個,學校支部1個,老乾支部1個,居委會支部1個,村黨支部13個。全鎮共有黨員460名,農村黨員389名。2008年新發展黨員13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3名。全鎮共有黨員活動室14處,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站點13個。全鎮舉辦黨員培訓活動20次,培訓黨員2000人次。

經濟概況

農業 耕地面積1.25萬畝,人均0.68畝,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9600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9%。糧食作物以水稻、水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水果、蔬菜、蠶桑為主,養殖業以豬、兔、魚為主。
工業 以釀造、建築地建材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3877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25.1%。擁有工業企業4家,職工5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7萬元,比上年增長12.1%。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89個,職工120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額4603萬元,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12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44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30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0.93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各類貸款餘額0.27億元。

特色產業

2008年6月,張公鎮為了激發蠶桑發展活力,創新蠶桑發展機制,引導該鎮盤龍村有經濟頭腦的村民劉發保,轉包盤龍村和新生村待開發土地220多畝,搞起以蠶桑、中藥材、蔬菜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僅蠶繭這一項,該片土地一年可創產值12萬元左右。
張公鎮(四川儀隴縣張公鎮)
紙板方格蔟是蠶用蔟具中最理想、最優良的一種蔟具。紙板方格蔟與草籠蔟相比,具有省工、省時、高效等優點。劉發保在10張秋蠶上蔟中,也全部用上了紙板方格蔟。
張公鎮2008年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蠶業發展之路,重點打造樂安、盤龍等五個蠶桑基地村,到2008年9月份全鎮已發蠶種800張,組建蠶業合作社12個,推廣紙板方格蔟2萬片,培育年養蠶10張以上的大戶41戶,20張以上的大戶15戶 。
2008年,張公鎮黨委書記羅銘表示:“張公鎮在抓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張公鎮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主要做了機制創新工作,全鎮成立了產業合作總社。生豬、獺兔、蠶桑,各村成立了產業合作分社,把千家萬戶用產業合作組織聯繫起來,走向市場。”

下轄村

張公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6600

8600

8000
家庭戶戶數
4435
家庭戶總人口(總)
16600
家庭戶男
8600
家庭戶女
8000
0-14歲(總)
4295
0-14歲男
2496
0-14歲女
1799
15-64歲(總)
11221
15-64歲男
5567
15-64歲女
5654
65歲及以上(總)
1084
65歲及以上男
537
65歲及以上女
54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6553
總人口16428人(2017)。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4處,各類圖書室16個,藏書3餘萬冊。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
教育 2011年末有幼稚園8所、國小7所、國中1所,在校學生共1752人,專職教師105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1個;有床位3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5張;執業醫師1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2011年完成診療2萬人次。14個村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1個,4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5%。
廣播電視 有鎮廣播電視網路公司1個。現有有線電視用戶4532戶,入戶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0戶,人數53人,支出6萬元,月人均10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64戶,人數1198人,支出82.7萬元,月人均68元;醫療救助18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99人次,共支出11.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7萬元。社會福利費16.8萬元。敬老院1處,床位6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0人。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278萬元;基金支出228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6萬人,參保率79.3%。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境內有省道唐(家寺)巴(中)公路和鄉道三(蛟)張(公)公路交匯。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75千米。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局1處,電信服務網點5個。信息通訊網路全覆蓋,通訊便捷。
水利設施 2011年末有水庫4座,山平塘236口,蓄水池250口,灌溉面積1.17萬畝。有集中供水站1處,衛生井3122口,解決了1.7萬人的安全飲用水問題。

鎮區市政建設

公共運輸 2000年建成張公鎮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為30班次,日均客量600餘人次。
給排水 2007年建成張公鎮自來水廠,年供水1.65萬立方米。
供電 有供電所1個。通電率100%,年供電量13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99.92%。
天然氣 2005年12月接通天然氣管道,2011年末天然氣用戶1200戶。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8個,綠化面積0.3萬平方米。

旅遊

有仙女湖,是20世紀60年代初建設的一座人工湖,距巴南高速公路3公里,庫容27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100畝。90年代發展成為自然風景區、旅遊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