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學說

弗洛伊德性學說

弗洛伊德性學說是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弗洛伊德首先認為:性慾及其能量(libido,或譯"力比多")生來即有,嬰兒也有性慾,不過表現形式與成人不同而已。他的“嬰兒性慾”說,立即遭到人們的激烈抨擊,但他始終堅持不渝,並逐漸獲得部分學者的支持。他認為青春期時性意識覺醒,對異性發生興趣,產生與異性結合的願望,是性心理走向成熟的固定模式;但不能因為嬰幼兒不符合這種模式而抹煞或否認其性慾的存在。弗洛伊德還認為隨著年齡發育的不同,性及力比多的表現也大有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洛伊德性學說
  • 外文名:Freud's theory of sex
  • 提出人:弗洛伊德
  • 學說簡介:性慾及其能量(力比多)生來即有
奧地利醫生S.弗洛伊德關於性的學說是其整體精神分析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
性本能與力比多學說弗洛伊德早期認為人類有兩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體生存本能,包括飲食本能、避險求安本能等,但從某種角度看,它仍是為了繁殖後代而存在的。所以從生物學種族生存的長鏈看,性本能始終居於核心環節。後來他修改了原來的觀點,認為人類的兩大基本本能為:①愛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自體生存本能;②攻擊與破壞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種原始本能的大本營居於本我,本我又是各種本能活動能量的源泉。他將性慾本能的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根據個體的情況進行貫注、活動或轉移。弗洛伊德認為愛及生存本能與攻擊和破壞本能雖然是對立的,但也可相互轉化(如愛轉化為恨),而且還可以結合在一起。當性慾本能與攻擊本能結合後,如指向外界的性對象時則形成性虐待,如轉而指向自身時則形成性受虐心理變態。
性心理發展學說過去傳統的觀點認為人類到青春期才開始萌發性慾,“天真無邪”的兒童,即無性慾也缺乏性意識,只有某些“先天劣根性”的兒童才會有性方面的表現。弗洛伊德將個體出生後至性成熟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口欲期。自出生至1歲左右。該時力比多貫注於口唇、口腔活動,嬰兒從吮吸母乳中不但獲得必要的營養,而且也獲得極大快感。嬰兒吃飽奶後的甜密入睡,與成人性交獲得性樂高潮後的入睡狀態相似。嬰兒不僅從吮吸乳汁中獲得快感,並且對其他口唇、口腔活動也極感興趣。他們經常從吹泡泡、咯咯發聲、咀嚼東西等活動中取樂,還喜歡吮吸手指、把手頭能拿到的東西放到嘴裡。弗洛伊德認為在幼嬰期性慾的表現主要是追求軀體方面所產生的快感,並無成人的性意識與交媾意願,他稱之謂“自體性慾滿足”。嬰兒在口欲期的上述行為,即是其追求自體性慾滿足的表現,即口欲滿足。 
精神分析學認為,母親親自哺乳,不僅對嬰兒提供最佳營養(代乳品遠所不及)而且對嬰兒的母愛需要與口欲滿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對嬰兒心理健康的發育是必要的。哺乳期的斷奶問題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後10~12個月為宜,過早或過遲都可能對嬰兒的心理發育不利。在斷奶問題上可能會發生3種偏差:①斷奶過早使嬰兒口欲不足,於後來可能成為兒童貪食症與異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為成年後貪食、嗜飲(酒)與吸菸癖的心理根源。②斷奶過遲與給嬰兒長時間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過度滿足,可能成為幼兒與青少年神經性厭食與神經性嘔吐的心理根源。③突然中斷哺乳,由於對嬰兒的口欲剝奪,在後來可能成為兒童與成人的“口欲攻擊”——包括習慣性咬人、咬壞東西與口頭攻擊或習慣性穢語等的心理根源。此外,如在口欲期遭受到心理挫折,力比多則可能發生固著;如果在以後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直至成年期)遭遇心理挫折時,力比多亦可能退行與固著於口欲期。口淫症性變態與性交前調情喜歡用唇舌吻觸異性生殖器者,皆屬於力比多固著於口欲期的表現。
②肛欲期。自1歲至2歲左右。該時力比多下移貫注於肛門、直腸區的活動,此時也是訓練幼兒大小便習慣的時期。幼兒可從排便與控制大便瀦留中獲得快感,即肛欲滿足。該時幼兒對自己排出的糞便很感興趣,時常給予玩弄。如果在該時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後來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皆可退行並固著於肛欲期。臨床上所見到的戀糞癖(日本稱為“戀糞色情”)、灌腸癖、男被動同性戀者喜歡接受肛門性交者,皆屬於力比多固著於肛欲期的表現。
③性蕾期——亦譯為“陽具欲期”。日本譯為“陽根期”。自2歲至4歲,該時力比多轉移貫注於幼兒尚未發育的生殖器(陰莖或陰蒂),他們通過玩弄陰莖或刺激陰蒂(如夾腿摩擦或觸碰椅腳)而獲得。這種幼兒期手淫與成人手淫性質不同,既無成人的性意識與性交意願,也無成人的性生理反應(如射精),不過是幼兒的一種性遊戲而已,因此不套用成人的偏見對他們進行過於嚴苛的責備;否則因此造成的心靈創傷,可能對性產生罪惡或恐懼感,成為成年後性功能障礙的根源。一般通過適當的教育或轉移孩子們的興趣,即可消除此不良行為。
性蕾期也是幼兒開始辨認不同性別的時期。該時父母應教育與訓練他們與其自然性別認同;切勿將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將女孩裝扮成男孩,否則會導致其性別認同混亂或“異性化”心理變態,種下易性症、異性裝扮癖等性變態的心理根源。
在這個時期兒童對兩性差別只有一種模糊認識,充滿好奇心,因此可產生窺視異性器官的頑皮行為。對這種情況,父母也應像對待幼兒手淫一樣,不要過嚴苛責,而應通過適當教育和轉移其興趣,即可使其糾正。否則也會造成兒童的心理創傷,種下性恐怖、性罪感的不良心理根苗,還可能使其力比多固著下來,成為成年後目淫症的心理根源。
有的男孩在該時期發現有些孩子(女孩)沒有陰莖,從而產生得天獨厚的優越感或驕傲心理。精神分析學稱為“陰莖驕傲”情結,它會因大人誇獎與戲弄其“小雞雞”給予強化。他們往往喜歡在大人前表現與暴露,如比賽誰撒尿射得更遠更高。這種情結潛隱下來,可能成為露陰症的心理根源。與此相對的,女孩也可能因此產生“陰莖嫉羨”情結。因此她可能抱怨母親生她時給她帶來這種缺陷,形成未來對母親敵意的心理根源;另外,大多數女孩可能由此產生自卑感,表現得比較溫順與服從。精神分析學者認為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大多數女性所表現的溫順、服從性格,不但與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有關,而且與她們潛意識內的“陰莖嫉羨”情結也有一定的關係。少數婦女力爭超過男性(所謂“女強人”),則可能由於對潛意識內的“陰莖嫉羨”情結過分補償的心理機制所致。
④俄狄浦斯情結階段。弗洛伊德認為前述的3個階段(口欲、肛欲與性蕾期,0歲至4歲左右),力比多主要貫注於自體的各部位獲得肉體快感,他稱之謂“自體性慾滿足”或“原始性自戀”。在此之後,力比多則轉移貫注於外界對象,開始他“戀”,首先目標是家庭內的異性親長。弗洛伊德對此命名為俄狄浦斯情結,又名子戀母(仇父)情結。該名稱引自著名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俄狄浦斯原是底比斯國王與年青皇后柔卡斯塔的兒子,生後神諭。該子長大後會弒父娶母,因此國王命人將其拋棄于山野。幸被牧羊者救去,獻給無子的鄰國國王。該國國王視其如己生,將他撫養成人,並準備將王位傳給他。俄狄浦斯在受命前又獲神喻,內容同前,因此深感恐懼不安而出外逃離。路遇其父,發生衝突,在互不相識下將其父殺死。後來又除掉底比斯境內的惡魔,受到底比斯人民擁戴成為新國王,娶其生母為妻,生下二女。後來底比斯連續遭受天災,經過祈禱後神喻,並據此進行詳細調查,俄狄浦斯最後發現自己即是殺害前國王(生父)的兇手,而妻子柔卡斯塔則是自己的生母。柔卡斯塔在羞憤下自殺,伊迪帕斯則自感罪惡深重,自殘雙目後,攜兩女流亡他鄉。
弗洛伊德將“子戀母情結”命名為俄狄浦斯情結,並將“女戀父”情結命名為“伊萊克拉特情結”,亦稱“女俄狄浦斯情結”。他認為這種情結在兒童性心理發展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情結被壓抑於潛意識內,以後不但可表現為母一子或父一女間的亂倫(性變態),而且還可能成為各類精神疾病(包括神經症、精神分裂症與內源性抑鬱症)及其症狀表現的心理根源。中國學者認為,反相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母戀子情結”或稱“柔卡斯塔情結”)是導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由於婆母潛意識地要獨占對兒子的愛,是導致封建社會中“孔雀東南飛”與“釵頭鳳”這類悲劇的主要原因。
在俄狄浦斯情結的影響下,子一母一父之間就形成一種三角爭愛的關係。幼兒為了獨占母親的愛,將父親視為“情敵”,從而對父親產生既仇視又恐懼的心理,害怕父親進行報復對他閹割,因此導致“閹割焦慮”或“閹割情結”以及對亂倫情慾的深重罪惡感。弗洛伊德認為:要解決俄狄浦斯情結所引起的痛苦,兒童最後被迫認識到母親真正所愛的第一人是其父親而不是他自己,他必須學習父親的優點與美德才能獲得母親的愛。這種學習、模仿父親優點、美點的認同過程也是建立超我的過程。通過此過程,兒童就可以從俄狄浦斯情緒的矛盾衝突中解脫出來,走向下一步性心理發展階段。
⑤潛隱期。約自6~7歲至11~12歲。在解決了俄狄浦斯情結後,兒童進入了性潛隱期。在此階段,性心理比較平靜,沒有上述各時期複雜、激烈的矛盾衝突。但有的學者認為可出現一種類似“同性戀”現象:男孩喜歡與男孩作伴,從事某些比較劇烈與冒險的遊戲,如模仿戰士戰鬥等;而女孩則喜歡與其他女孩從事跳舞、跳橡皮筋等溫和的遊戲。實質上這種“假性同性戀”不具有成人的性意識與慾念。但是在今後性心理發展遇到挫折時,心理退行到該階段也可能構成同性戀心理根源的組成部分。
⑥青春期及以後階段。青春期一段始於11~13歲時,其生理標誌為男子夢遺或手淫,女子則為月經初潮。由於軀體、內分泌系統的迅猛發展,第二性徵也日益明顯。此時青少年的性心理也有迅猛的發展,青少年對異性感到吸引,產生朦朧與不甚明確的情意。這就是異性戀的開始,但他們還缺乏社會經驗與理智發展不足。他們的性器官發育逐漸成熟,但其整體心理水平還較幼稚,意志亦較薄弱,易受外界不良誘惑而導致性罪錯,因此被視為“青春期危機”。
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只對異性的面貌、體態、裝飾、舉動、風度及其他美點產生愛意,其力比多彌散地朝向異性的形象,而未集中於與異性性器的結合(性交),有的學者認為如在該時遭遇到心理挫折,其力比多可能貫注於異性軀體的某一部分,如頭髮、足與衣著等,而成為戀物症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認為:性心理成熟的標誌,是力比多集中於與異性性器的結合(性交),在此階段稱謂“性器欲期”或“生殖欲期”。在此之前則稱為“前生殖欲期”。
弗洛伊德認為在兒童期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許多性變態現象,因此稱為兒童的“多型性性變態”。臨床方面也往往見到精神發育遲滯者(弱智、心理水平相當於兒童)可同時有兩種或多種性變態行為。
評價弗洛伊德性學說中的主要問題是其“泛性論”偏向。他特彆強調性本能與力比多對人類行為的重大甚至決定性的影響。無論是健康正常人或精神疾病患者,思想、情感與行為莫不受到性本能與力比多的明顯作用。這些影響有時人們能意識到,有時則居於潛意識內而不能意識到,但可以通過深入的精神分析發掘出來。弗洛伊德認為:對性過分壓抑是導致神經症的主因;癔症發作的複雜症狀也與患者早年的性經歷心理創傷密切有關;偏執性精神病淵源於潛意識內的同性戀慾念,由於自我難以接受“我(一個男人)愛他(另一個男人)”的意念,從而轉變成“我不愛他”、“我恨他”,經過投射機制而變化為“他恨我”、“他要害我”,最後形成迫害妄想;對於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鬱症的罪惡妄想,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剜雙目、自行閹割等離奇行為,也認為與伊迪帕斯情結密切有關。
由於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與力比多的作用,使原初追隨他的C.G.容格、A.阿德勒等與他產生分歧,以後離開了他,先後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心理學派。以後,以K.霍妮、H.S.薩利文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學派雖只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論”,但更為強調人際關係問題對人們心理健康或心理障礙的作用,還對弗洛伊德學說中的泛性論偏向提出異議。
弗洛伊德雖然提出過分嚴苛的性壓抑對心身有損害,但也反對性放縱,並認為後者對心身與社會的危害性比性壓抑有過之無不及(見性壓抑)。因此,有些人將弗洛伊德視為“性自由”運動的先驅者,是完全對他的歪曲。
弗洛伊德還認為:為了文明社會的發展,根據現實原則對性本能不進行某些限制,並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然而,通過對性本能的升華作用,則是創造、繁榮人類社會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源泉。
總之,弗洛伊德學說雖然存在著“泛性論”等方面的錯誤、缺點,但在他豐富多采的精神分析學理論中,也確實有不少真知灼見,並為現代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性學說,對臨床醫生診治性心理障礙以及與性有關的精神疾患,也提供了較大的幫助與有效的治療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