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黃濟青工程

引黃濟青工程

引黃濟青工程,是中國山東省境內一項將黃河水引向青島的水利工程(跨流域、遠距離的大型調水工程)。是“七五”期間山東省重點工程之一。

輸水路線全長291公里。引水渠首設在黃河下游博興縣打漁張險工處,東南行, 經宋莊泵站、王耨泵站、亭口泵站、棘洪灘水庫、輸水管道,達青島市河東水廠。該工程於1986年4月15日開工興建,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共完成投資9.52億元,渠首設計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在保證率95%的情況下,設計向青島市供水30萬立方米/日。

該工程改變了原先缺水的青島市的面貌,使得青島的工農業可以自由發展,居民的社會生活也得到改觀。使原先排長龍打水和工廠因缺水而停工的現象再也不存在了,引黃濟青工程受到了青島社會的廣泛讚譽,被譽為“黃金之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引黃濟青工程
  •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部
  • 形式時間:1986年4月
  • 建成時間:1989年11月
  • 建設資金:總投資8億元,後概算調整為9.53億元
工程概況,水源工程,供水工程,輔助工程,工程背景,論證審批,建設過程,擴建修繕,工程效益,工程保護,水質監測,

工程概況

引黃濟青工程示意圖引黃濟青工程示意圖
引黃濟青是遠距離、跨流域調引黃河水的大型水利、市政供水工程,整個工程橫跨膠東半島,途經濱州、東營、濰坊、青島4個市(地)和博興、廣饒、壽光、寒亭、昌邑、高密、平度、膠州、即墨、嶗山10個縣(市),跨越小清河、濰河、膠萊河、大沽河等30多條河流,從打漁張引黃閘沉沙池出水口至嶗山區白沙河淨水廠,全長274.81公里(數據各類資料有差異,山東省年鑑1987記為:輸水線路全長291.14公里,其中棘洪灘水庫以上為明渠,長253.14公里,水庫以下為管道,長38公里。)。
工程特點是戰線長、項目多、數量大、工期緊、施工難。沿線大部分地區是鹹水區,屬海陸互動地層,流沙多、滲漏大。該工程主要由水源工程(棘洪灘水庫以上部分)和供水工程(水庫以下部分)組成。

水源工程

包括渠首引水、沉沙工程、輸水河、建築物及調蓄水庫。
引黃濟青渠首工程-打漁張引黃閘引黃濟青渠首工程-打漁張引黃閘
渠首分水閘渠首分水閘
渠首從黃河下游打漁張原有引水閘引水,在總乾渠右岸,離引水閘下游150米處新建進水閘。引水流量45秒立方米,年引水總量2.43億立方米,建成後將增加青島市日供水量30萬噸,全年增加供水量1.09億立方米。
引黃濟青沉沙池引黃濟青沉沙池
引黃濟青沉沙池出口閘.引黃濟青沉沙池出口閘.
在博興縣境內打漁張引水閘下游,開挖9條沉沙渠,總面積36平方公里。採取自流與揚水相結合方式,經過輸沙渠進入沉沙池沉澱。
引黃濟青輸水河壽光市營里鎮一段引黃濟青輸水河壽光市營里鎮一段
平度崔家集引黃濟青乾渠平度崔家集引黃濟青乾渠
棘洪灘調蓄水庫附近的輸水河棘洪灘調蓄水庫附近的輸水河
輸水河,由博興縣沉沙池出口,引水渠首設在黃河下游博興縣打漁張險工處,東南行,經宋莊泵站、王耨泵站、亭口泵站,到即墨縣(區)橋西頭村西北入棘洪灘水庫,全長252.81公里。其中利用小清河分洪道子槽36公里,關溝河5.7公里。輸水河多採用混凝土板、塑膠薄膜和粘土襯砌,以防滲漏。河槽比降一般為1/15000-1/20000,最大1/6000。
亭口泵站亭口泵站
輸水河建倒虹34座,渡槽2座,總長5500米;穿輸水河倒虹72座,總長2000米;跨河渡槽11座,總長500米;涵閘工程85座,泵站5座(打漁張、宋莊、王耨、亭口、棘洪灘),總裝機2.41萬千瓦,總揚程38.01-45.02米;建穿過鐵路、公路、河流和生產道路的橋樑248座。
棘洪灘水庫棘洪灘水庫
棘洪灘水庫棘洪灘水庫
供水閘門供水閘門
棘洪灘調蓄水庫,位於即墨、城陽和膠州3市(區)交界處,蓄水面積14.42平方公里,圍壩長14.23公里,設計水位14.2米,總庫容1.46億立方米,建設資金1.4億元,調蓄庫容1.11億立方米,最大壩高15.24米,壩頂寬8米。放水洞及泄水洞,設計流量分別為5.4立方米每秒和124立方米每秒。

供水工程

白沙河淨水廠白沙河淨水廠
供水工程主要有:從棘洪灘水庫至白沙河淨水廠輸水管道22公里(山東省年鑑1987記作:水庫以下為管道,長38公里),其中隧洞1.8公里,增壓泵站1座,裝機2170千瓦;穿河倒虹2座;淨水廠1座,設計淨化能力36萬立方米;鋪設由淨水廠到青島市區的輸水乾管54公里。
淨水廠,即白沙河水廠南廠,是引黃濟青工程的配套樞紐工程,1987年12月動工興建,1989年12月10日建成通水。該廠位於嶗山區仙家寨村西,小白幹路南側。主要建築物有:9萬立方米/日反應沉澱池4座;18萬立方米/日濾站2座;7500立方米清水池2座;36萬立方米/日二級泵房1座;加礬間、加氯間各1座;沖洗泵房1座;排污回收泵房1座;35千伏安總降壓站1座;以及中心調度室、中心化驗室和綜合辦公樓等輔助設施。
1990年,白沙河水廠南廠全年供水量為8513.5萬立方米(含北廠送水量),占全市年送水總量的85.4%,水質綜合合格率為99.65%。

輔助工程

輸變電工程主要有合建、配套220千伏變電站各1座,110千伏變電站1座,擴建110千伏變電站2座。架設36-220千伏輸電線路366公里,10千伏及6千伏輸電線路240公里。
安裝建設一點多址和微波通信自動化工程。數字微波幹線設12個站,其中終端站2個,分路站7個,再生中繼站2個,直放中繼站1個,線路全長397公里。全網設5個一點多址無線系統中心站,39個外圍站。工程初期輸水運行採用常規控制,隨著工程配套的完善,逐步過渡到閉環自動控制。
引黃濟青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500萬立方米,砌石60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75萬立方米。使用鋼材7.05萬噸,水泥35萬噸,木材5.23萬立方米。永久性占地6.3萬畝,移民3264人,工程總投資9.6億元。工程總體設計由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負責,參加工程設計的單位有省內外30餘家設計院所。工程設計獲國家金獎,工程質量被評為優質工程。

工程背景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是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海濱旅遊勝地,經濟總量、人均GDP指標和綜合競爭力位居山東省首位。受自然和地理條件限制,青島屬水資源短缺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占全國平均值的11%。20世紀80年代,因降水偏少、水資源短缺,青島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導致海水入侵,水生態破壞嚴重,經濟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形勢非常非常嚴峻。
1979年7月26-31日,鄧小平同志到青島視察。期間,他偶然發現有消防車往療養區送水。針對青島的缺水情況,鄧小平指出:青島市連水都缺,搞開放、旅遊是不行的,要趕快解決缺水的問題。
面對青島市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為徹底扭轉青島地區水資源短缺困局,決策者的目光投向黃河。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將黃河水引到青島,從根本上解決青島水危機,逐漸進入黨和政府的決策層面,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由此誕生。

論證審批

1982年1月,為解決青島市水源緊缺狀況,國家城建總局會同山東省有關部門,在青島召開“青島市水資源研究討論會”上提出“引黃濟青”工程構想。
1982年2月,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提出《引黃濟青工程查勘計畫》,組成13人的規劃設計組,對輸水路線進行查勘。7月,省府向國家計委呈報《青島市供水工程計畫任務書》。
1982年9月,國家計畫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計委)、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經委)、水利電力部(以下簡稱水電部),於1982年3月和城鄉建設環保部(以下簡稱建設部)聯合考查後,認為“從黃河調水是解決青島市供水的重要途徑”。
1984年7月4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萬里、胡啟立、李鵬及有關部委的專家、學者乘直升飛機視察了黃河,聽取了水電部長錢正英關於引黃濟青方案的匯報。指出:引黃濟青採用明渠方案好,綜合效益大。並要求當年9月提出可行性研究報告,邀請全國專家進行論證。
1984年8月8日,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指揮部成立,副省長盧洪任指揮,省水利廳廳長馬麟等4人任副指揮,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孫貽讓任總工程師。辦公室設在省水利廳,馬麟兼辦公室主任。
1984年9月15日,省政府第52次常務會議同意省水利廳提出的增加青島每日供水55萬噸的規劃方案,確定對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引黃濟青工程設計組完成的《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修改,由盧洪、朱奇民定稿,並負責開好論證會。
1984年9月23-26日,山東水利學會受中國水利學會委託,在青島市召開引黃濟青工程可行性研究論證會。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引黃濟青勢在必行,《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工程方案是切實可行的,經濟上也是比較合理的。
1984年10月,山東省政府將《山東省引黃濟青設計任務書》呈報國務院,10月29-31日,水電部會同國家計委、建設部在北京召開了審查會,初審確定近日向青島市區日供水55萬立方米。後鑒於國家財力、物力限制,將供水規模縮小為日供水30萬立方米。核增投資1.0億元,整個工程核定控制投資12.50億元。
1985年1月,國務院領導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討論引黃濟青工程,指示要對明渠和管道方案做進一步比較。5月,國家計委下達《關於請進一步論證引黃濟青方案的通知》,要求山東省根據年初國務院會議的精神,進一步做好引黃濟青方案的比較、論證工作。
1985年4月,著名水利學家、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張光斗教授,受國家計委委託來山東及青島對引黃濟青工程實地考查、論證。
1985年7月,山東省政府又將《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修正設計任務書》呈報國務院。國家計委按照國務院批示,會同水電部、建設部,並邀請有關專家審查了修正設計任務書,9月向國務院呈報了審批請示。
經國務院審批同意,國家計委於10月18日正式批准了引黃濟青工程設計方案,把該工程作為關係青島市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一項戰略性措施,作為地方重點建設項目列入國家計畫,由山東省政府執行。工程總投資8億元,其中國家投資(撥改貸)5億元,山東省自籌3億元,後概算調整為9.53億元。
1985年12月10日,《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初步設計》全部完成,由省水利廳上報省人民政府。
1985年12月25-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商同水電部、建設部在濟南齊魯賓館召開《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初步設計》審查會,盧洪副省長主持會議。會議認為《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初步設計》符合國務院對《山東省引黃濟青修正設計任務書》的批覆精神,其設計深度和廣度基本上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要求,設計的指導思想、總體布局、工藝流程等是合理的、可行的。
1986年4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郝建秀在青島八大關小禮堂仔細察看了引黃濟青工程示意圖,並和省、市領導及水利專家一起研究工程建設,要求集思廣益付諸實施。

建設過程

棘洪灘水庫建設現場棘洪灘水庫建設現場
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引黃濟青工程於1986年4月15日破土動工。截止到1986年底,累計完成投資1.65億元。開工的工程包括:桃源河改道,棘洪灘水庫、穿輸水河倒虹吸、泵站等40處單項工程和遷占補償工作,共完成土石方195.7萬立方米,建成中、小型建築物7座。
首先實施的是桃源河改道工程。1986年4月,“引黃濟青”工程計畫在桃源河原河道的趙家堰一帶建棘洪灘水庫,故將在膠濟鐵路以南一段河道向西遷移改道。重挖新河從趙家堰鐵路橋處,經小新河東側在魏家莊西歸原河道。濟南軍區5000餘名官兵仍按1975年規劃施工土方工程,國家投資111萬元。歷時4個月,投工60萬個,挖填土方130萬立方米,修了一條長7.73公里、河底寬50~60米、河口寬110米的新河道。由膠州市和即墨縣負責施工膠青公路橋、泵站公路橋、馬家莊和辛家屋子生產橋。至1987年,桃源河左岸堤防可達5年一遇防洪標準,右岸堤防洪能力尚不足3年一遇。
1987年,計畫投資1.95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8億元;安排工程158項,完成或基本完成的138項,其餘20多項較大型工程需跨年度繼續施工;全年完成工程量450萬立方米,混凝土10萬立方米,工日300萬個。已建成的工程質量比較好,達到或基本達到設計要求。在工程質量大檢查中,檢查100個項目,混凝土強度指標達到100%,質量合格率達到96.6%,其中優良率達86.6%。移民安置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嶗山、即墨、膠州3縣市絕大多數移民搬進新居,新扶持移民的13個工副業項目業已開工,有的建成投產。
1988年,完成投資2.7億元,建成各類建築物近200座;輸水河開挖210公里,襯砌70公里。其中,東營市廣饒縣境內工程提前一年竣工。1986年至1988年,累計完成投資5.6億元,占總投資的70%,完成和基本完成泵站、倒虹吸、橋、涵、閘等建築物350多座,占工程總數的85%,輸水河開挖完成84%,優質工程率達85%。棘洪灘水庫以下工程,也有較大進展,青島市區水廠基本建成,市區管網完成40公里。總的看,經過緊張施工,整個工程初具規模。
1989年引黃濟青工程勝利通水1989年引黃濟青工程勝利通水
工程歷經3年零7個月的艱苦施工,於1989年10月16日試通水成功,到年底已放水7000萬立米。這項工程共挖砌、修建輸水乾渠253.2公里,建築物455座,完成土石方5500萬立米,砌石60萬立米,混凝土75萬立方米,使用鋼材7.05萬噸,木材5.23萬立米,水泥35萬噸。在山東省水利和市政工程建設史上開創了新的紀錄。
其中棘洪灘水庫至白沙河新水廠之間的1900米隧洞工程,由於工期緊、石質差、滲水塌方多,原地方承包單位中途退出。北海艦隊某部主動承擔了這一緊急、艱巨任務。為搶工期,施工部隊放棄春節假日,連續打鑽爆破,苦幹巧幹,創造了爆破10萬炮無事故和日進度15米的高紀錄,按時完成了任務,保證了引黃濟青工程如期竣工。
引黃濟青工程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心,李鵬、萬里、錢正英等領導同志多次過問工程情況,國家計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物資部、國家建行等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同志曾多次到工地視察,並對工程所需物資、資金等給予了重點保證。山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領導同志更是把引黃濟青工程建設當做造福人民的大事來抓,在各方面給予了支持,沿線各市地領導也都把工程當做自己的事來辦,不少領導同志還到工程第一線參加勞動。
據統計有200多個專業隊伍,1000多名施工指揮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了引黃濟青的建設,施工高潮期,沿線近百萬民眾參加了勞動。引黃濟青工程採取了“任務切塊、投資包乾、節餘留用、超支不補”的施工辦法,並大膽引用了先進技術,其中:“等容量控制”先進技術在國內屬首次使用;250公里輸水河道採用8種形式進行全襯砌,在國內也屬首例;30多條河道採用立體交叉全封閉倒虹吸,較好地防止了水污染;對水庫採用磚質土做沁滲牆,也是水利建設史上的大膽嘗試。引黃濟青工程各項建築經過幾次大檢查,優良率達96%,混凝土合格率達100%,達到設計要求,受到有關專家和領導好評,被國務院讚譽為“速度快、質量好、投資省”。
工程建成後,舉行了通水典禮和表彰大會,全國政協副主席谷牧、水利部部長楊振懷、省顧委主任梁步庭、中顧委委員蘇毅然為工程通水剪彩。省委書記姜春雲、省長趙志浩出席了剪彩儀式和表彰會並講了話。國務院發來賀電、李鵬總理為工程題詞:“造福人民的工程”。萬里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也分別打來了電話、電報,對工程建成通水表示熱烈祝賀,山東省委、省政府、省引黃濟青指揮部,對為引黃濟青做出貢獻的46個先進單位,進行了表彰並頒發了錦旗。
1989年12月份《引黃濟青工程管理辦法》由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並頒布實施。
1991年12月,根據國家計委的意見,組成由水利部、建設部、建設銀行總行及省直屬有關部門等單位參加的驗收委員會,對山東境內國家“七五”重點水利工程、建國以來省內規模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設工程--引黃濟青工程進行驗收。驗收委員會從打漁張開始檢查了輸水乾渠、泵站、棘洪灘水庫以上的水源工程、水庫以下的供水工程,檢查了設計結果,經驗收工程建設屬於國內領先水平,合格率100%,優良率93.4%。工程總體設計獲水利部優秀設計一等獎,輸水、沉沙研究獲1991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擴建修繕

2014年,由山東省發改委批覆同意,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進行改擴建工程,主要是泵站、渠道的改造,還有棘洪灘水庫大壩護坡的改造,以提高向青島輸水的能力和效率。從2015年開工,分兩期實施,一期已完工,二期2020年完成竣工驗收。設計供水能力將由原來的30萬立方米/日增加至71.9萬立方米/日。原來設計供水一年只供三個月,主要是冬季供水。現在,改擴建後,變成常年供水。
改擴建引黃濟青工程配套設施也成為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的一部分。即為保證膠東地區供水,山東省實施的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這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山東“T”字型調水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自濱州市打漁張引黃閘引取黃河水,途經濱州、東營、濰坊、青島、煙臺、威海6市16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482公里,其中利用原有引黃濟青工程172.5公里。工程近期以黃河水為水源,設計年調水量1.43億立方米,遠期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後,以長江水為水源,設計年調水量3.83億立方米。2003年12月19日,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在招遠市辛莊泵站工地開工。2014正式建成通水。

工程效益

引黃濟青工程在經濟上,根據青島市估算,該工程將為青島增加經濟效益300多億元,使高氟、鹹水區的居民喝上了正常水,為渠道博興縣提供農灌用水近10億立方米,沿途城鄉也得到61億多立方米的供水,可增加糧食5.1億多公斤。在地理上,有效地補償了地下水,回灌補源6億多立方米,防治了海水內侵的危害。
1989年建成通水至1991年,兩年時間共運行233天,從黃河調水53789萬立方米,向青島棘洪灘水庫送水15532萬立方米,為博興縣供水11214萬立方米,為沿線農業供水13530萬立方米。基本滿足了青島市的需水要求。
到2019年,引黃濟青工程累計向青島市區及其西部地區供水44億餘立方米,特別是2015-2018年,膠東地區遭遇持續嚴重乾旱,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供水2.74億立方米、4.8億立方米、5.3億立方米、3.94億立方米,有效地保障了青島市用水需求。引黃濟青工程為青島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提供有力的水資源支撐。

工程保護

青島市行政區域內引黃濟青工程保護範圍:輸水河從工程管理範圍外沿(即地界線)至河口內沿外側各200米;聯合溝、昌平河、大喜屯溝、白沙河、清水河、小新河、大沽河、桃源河等倒虹吸,從倒虹吸中心線至中心線兩側各200米;棘洪灘水庫,從工程管理範圍外沿(即地界線)至水庫大壩導滲溝外沿以外300米;亭口泵站、棘洪灘泵站,從水工建築物外沿以外200米。

水質監測

青島市環保局環境監測站從1989年12月開始,即在棘洪灘水庫進水口和放水口兩個斷面每月一次監測35項水質理化指標。監測結果表明:棘洪灘水庫1989-2003年水質質量等級都為Ⅱ級良好級以上;通過對水質富營養化的重要指標高錳酸鹽指數、BOD5、總氮、總磷和透明度進行評價,棘洪灘水庫始終處於中營養狀態。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從1990年11月開始,階段性地在棘洪灘水庫進水口和放水口進行浮游藻類監測。通過對藻類總數、種群結構和優勢種類的綜合分析後認為,棘洪灘水庫水質始終處於中營養狀態。青島市水環境監測中心從1999年4月起,每旬一次監測水質綜合指數,結果為:至2003年12月,水資源質量Ⅰ級、是水質優良的供水源地占62%;水資源質量Ⅱ級、是水質良好的供水源地占3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