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江

《建昌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寫等待渡河的場景,描繪出一幅“待渡圖”。後兩句寫自己產生的聯想,推出內心隱藏的思鄉之情。這首詩出言平淡而造境含蓄深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建昌江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白氏長慶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建昌江
建昌江水縣門前,立馬教人喚渡船
忽似往年歸蔡渡,草風沙雨渭河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建昌江:即修水。源出江西修水縣西,東流入鄱陽湖。
⑵縣:即建昌縣,唐代屬洪州,今江西永修縣。
⑶教:使,令。
⑷喚渡船:後人本白居易詩意,於此處修水岸邊建喚渡亭,立石刻詩。
⑸蔡渡:在下邽(今陝西渭南市下邽鎮),與作者故居渭村隔渭水相對,因漢代孝子蔡順而得名。

白話譯文

建昌江水流過縣前,立馬江邊,派人去喊渡船。
忽然感到猶如往年回家,在蔡渡等船,風吹野草,雨打沙灘,我立馬在渭河岸邊。

創作背景

白居易在長安作校書郎時,因母親逝世而去職,在長安附近的渭村住了四年。他從風波險惡的官場,來到農村的自由天地,心情十分坦蕩舒暢。喪服滿了之後,他又被起用為太子左贊善大夫,還是卷進了宦海波濤。僅僅一年,就因開罪權貴而貶為江州司馬。這首詩是元和十二年(817年)於江州創作的。白居易因公事到江州附近的建昌江去,以他在渡口的所見所感,於是寫下這首絕句。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風景畫,其實是一首情思邈遠的抒情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熔詩畫於一爐。詩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圖”:一江修水,橫在縣城邊,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清江水裡,見其幽;渡船要教人喚,則行人稀少,見其靜。讀者通過這幅幽靜的畫面,可以看到立馬踟躕的江州司馬待渡在水邊。下文陡然接個“忽似”,領起三、四句,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圖”。展現在讀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條江水,但這兒是渭水;依然是一個渡口,但這兒是蔡渡。所相似的地方,是微風吹拂著岸邊的青草,如銀似雪的細沙鋪滿灘頭;而毛毛細雨,把畫面渲染得一片迷濛。無限往事,湧上詩人的心頭;無限歸思,交織在這兩幅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畫圖里。“草風沙雨”,色調淒迷,襯托出詩人幽獨悽愴的心境。這種出言平淡而造境含蓄深遠的詩風,正是白居易的獨特風格。
絕句規律,要轉得出,結得好。第三句“忽似”一轉,立見感情跳躍,從而導出了無限風情的第四句。這個“忽似”,妙在凌空而來,觸景而及,推出了新的境界。而這種突然而來的新境界,又正說明詩人經常想著渭村。詩人經常夢魂縈繞,才產生了這突然的聯想,讓讀者於無聲處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明代鐘惺在《唐詩歸》里讚許白居易的詩說:“看古人輕快詩,當另察其精神靜深處……此乃白詩所由出,與其所以傳之本也。”這詩從“輕快”中取得“靜深”之妙,就靠巧妙的轉句得到。
這首詩從表面看在寫渡口風光,其實詩人內心隱藏著深沉的無限往事及思歸的情懷都傾注入了詩中。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琪《人生必讀書——唐詩三百首》:“蔡渡在下邽,從此渡過渭河,便到詩人的老家;建昌江則遠在貶地,與蔡渡互不相關。詩人卻用“似”字將二者牽合,只敘事、寫景而情寓其中,極耐尋繹。”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806~820年)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821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