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古城

廬州古城

廬州古城,位於江淮之間,巢湖之濱,素以“三國戰城,包公故里”聞名於世。氣候宜人,景色秀麗,南淝河水穿城而過。廬州,合肥古時名稱,始稱於隋朝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古城址位於今合肥城區一環線內,四周都有護城河,由東、南、西、北四條環城馬路圍繞。20世紀50年代因城市建設拆除舊城牆,就地修路綠化,經過不斷精雕細琢,形成全國獨有的長達8700多米的環城公園,綠樹碧水像一條綠色環帶束於其間,被海內外賓朋譽為“一串鑲嵌著數顆明珠的翡翠項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廬州古城
  • 始建於:公元前1066年
  • 類別:古建築
  • 歷史:3076年的歷史
古城歷史,廬州前史,廬州誕生,廬州歷程,廬州撤廢,城址變遷,古城七門,古城景觀,包公園,逍遙津,大蜀山,廬州風味,廬州小吃,四大名點,主要特產,流行歌曲,

古城歷史

廬州前史

歷史文獻已經證明廬州前身應該是從古廬子國(又名巢伯國)開始發展為城邑的,最初的時間應該是在公元前1066年,迄今已有3076年的歷史了。春秋時舒國及群舒諸國;秦始置合淝縣,屬壽春邑九江郡;漢朝屬淮南國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期曹操設為一級行政區揚州州治;西晉屬淮南郡;東晉改汝陰縣,一級行政區豫州州治。南朝梁代改名合州。
清風閣清風閣

廬州誕生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合州為廬州。
包拯包拯

廬州歷程

隋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廬州為廬江郡,郡治合淝縣。宋為廬州,元為廬州路,明、清為府,位於長江下游北岸、巢湖流域,轄區大致相當於今日安徽省的合肥市巢湖市部分地區。廬州府在明代屬於南直隸,清代屬於安徽省。廬州府下轄4個縣:合肥縣(首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以及1個散州:無為州。清代,廬州府與本省的安慶府、鳳陽府、滁州直隸州、和州直隸州、六安直隸州相鄰,南面隔長江與本省太平府、池州府相望。太平天國期間安慶府被太平軍占領,廬州府一度為清朝的安徽省臨時首府。

廬州撤廢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撤廢廬州府。從此廬州更名合肥,延用至今。

城址變遷

廬州城址屢有變遷。《太平寰宇記》記載:漢代合肥縣城“在今縣(城)北”,位於今四里河附近,面積很小。東漢末年,戰亂不息,舊城廢棄。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揚州刺史劉馥單騎赴任,重建合肥城。
三國時期,合肥是軍事重鎮,被曹操看中,東吳為爭奪合肥發動十餘次戰役,誕生了著名的逍遙津大戰。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魏將滿寵在舊城西雞鳴山麓另築“合肥新城”,舊址為現在的三國遺址公園,以與舊城相犄角。西晉統一後,廢三國時所築新城,遷回舊址。合肥舊城,地勢低洼,南北朝時梁將韋睿因此堰水攻破合肥。
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大將軍尉遲敬德受李世民派遣在舊城東南高地重築土城,史稱唐城、金斗城(得名於古城內金斗河)。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刺史路應求以古城皆土築,特加甓焉”。由此,合肥始有磚砌城垣。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西帥郭振屯駐合肥,為防禦金兵侵襲合肥,築“斗梁城”。斗梁城“橫截舊城之半”,地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橫貫城中,合肥城擴大了幾倍,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
元朝末年,合肥古城多塌毀。僉事馬世德提請宣讓王及高昌公,發公私錢十萬貫,將城作了整修。至明弘治年間,合肥古城因年久失修,多處廢缺,由廬州知府馬金度主持修葺。據嘉慶《合肥縣誌》載,此間合肥古城,周圍長4706丈(26里);正西和西南面城牆皆緣岡地,高2.4丈;東、南、北三面城牆列平地,高2.8丈至3丈不等;底寬近4.8丈。城垛4578座,望台28座。城東壕深1.9丈,寬42丈;城西壕深2.5丈,寬29.5丈;城南壕深2.3丈,寬30丈;城北壕深0.8丈,寬35丈。河水環城通流。全城計七門二水關(後為七門三關)。東二門,左曰威武門,五楹,高二層;右曰時雍門,三楹,月城頂有石台。西二門,左曰西平門,五楹;右曰水西門(明正德七年,廬州知府徐鈺塞西水關,導水為北濠,又塞水西門,使之為旱西門,另建水西門),三楹,月城頂皆石台。南二門,左曰南薰門,三楹;右曰德勝門,三楹,月城頂皆石台。北一門,曰拱辰門,三楹,月城頂有石台。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政府“徵用屬三十四州縣的人力、物力,耗白銀十一萬四千兩”,重修廬州府城。此次重修,城牆全部用大青磚砌成,重開威武、時雍、南薰、德勝、西平、水西、拱辰七門,並增設許多譙樓,“樓櫓高聳”,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樓。
西平門西平門

古城七門

古代城市防禦一靠寬闊的護城河,二靠高大的城牆。廬州古城七門環衛,扼守要衝。
拱辰門
古城合肥北面只有一門,名為拱辰門,取於《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且此門正對北方。拱辰門舊址位於現拱辰街與環城馬路交口處。
威武門 時雍門
合肥東面有兩門:左曰威武門,右曰時雍門。威武門位於今環城路與淮河路交叉口處,取名威武門,是因為合肥城池西南部高,東邊最低洼,且沿水路可直抵城門下,因此,一般欲攻合肥城,敵方必會首選此門。取名威武門,一是好聽吉利,二有振我軍威、威懾敵軍之意。時雍門在威武門南側不遠處,寓意“時序雍和,四季平安”,祈求平安和順。
南薰門 德勝門
城南兩門:左曰南薰門,右曰德勝門。南薰門取自帝舜《南風詩》“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德勝門意指“得勝”之意。歷來官員上任,軍隊回城也都從此門入。
西平門 水西門
城西兩門:左曰西平門,位於今大西門,取西方太平之意。古時合肥西邊盜匪頻繁,西平門堅固雄偉,一次次保得城內百姓平安,明太祖朱元璋入城時,正式將“西平門”的牌匾掛上城門。有詩讚曰:“鐵打廬州城,雄關西平門。”右曰水西門,位於今亳州路橋附近,因位於合肥古城內金斗河之西而得名。從清朝嘉慶八年(1803年)的合肥城郭圖上可以看到,金斗河當時為自西而東貫穿合肥的主幹河流,為東西二門間的水陸通道。

古城景觀

包公祠包公祠

包公園

包公園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屬國家4A級旅遊景區。整個包公園占地30.5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5公頃,總體布局為開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組成。
包公祠初建於1066年,位於包河香花墩,其初為城南梵剎,是包公幼年讀書的地方。公元1488年改建“包公書院”,1539年易名為“包孝肅公祠”,後遭損毀,現存祠堂為李鴻章1882年捐銀修復,解放後政府又多次修繕。
全園以“歷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來組織游線,以最權威最詳實的歷史資料陳列、文物展示和戲劇表演向世人展現這位生於斯、長於斯、坐鎮開封府的包青天的清正廉潔、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人格魅力。全園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整個風景區莊嚴肅穆,環境優美;湖面波光漣漪,遊艇蕩漾;兩岸垂柳婆娑,嘉木蔥蘢。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環境,共同構成了包公園的吸引力,使人們在輕鬆賞玩中獲得難以忘懷的精神收益。

逍遙津

逍遙津位於廬州古城的東北角,解放初闢建為合肥的第一座公園,與教弩台僅一步之遙,以三國時期的古戰場而載入典籍。
逍遙津逍遙津
逍遙津是一座約20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合肥十景之一,水面占三分之一,不僅景色優美,文化內涵豐富,而且園內廣植各種奇花名木。公園分東西兩部分,逍遙津古為淝水上的一個津渡。公園外,有一座西津橋,又有逍遙橋,是合肥對外交通要道。逍遙津又名“竇池”,“鬥鴨池”,文革時期,一度改名“東風公園”。古為淝水上的津渡。“逍遙”二字引典於《莊子·逍遙遊》,寓意清心寡欲,逍遙世外。飛騎橋、遽莊、張遼衣冠冢、“威震逍遙津”,是其固有的老景點。新世紀臨水高聳起壯美的逍遙閣,水上橫臥逍遙橋
逍遙津是古城的老地標,更是合肥市民最親切的城市公園。

大蜀山

是廬州古城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距古城約8公里,面積8500畝,海拔284米,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裡風光旖旎,四季景色優美。清代廬州府學正朱弦詠蜀山曰:“春山艷洽如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光澹淡欲臥,惟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大蜀山,以滿山遍野鬱鬱蔥蔥的蒼松翠柏、奇花異草引人入勝。
大蜀山大蜀山
大蜀山系大別山余脈,山勢東南高,西北低,呈橢圓形,由火山噴發而成。古火山應有的火山錐、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頸等火山遺蹟至今保存完整。據《爾雅·釋山》講“蜀”是“獨”的意思,因大蜀山無崗阜連屬,只是孤單單的一座山,所以叫蜀山。又據《廬州府志》記載:“有蜀僧於此結廬,偶思鄉水以錫卓地,泉汩汩而出,嘗之有瞿塘峽味,因名為蜀井”。所以又有人說蜀山是以此而名的。
大蜀山腳下的蜀峰灣公園四季風光旖旎,公園內湖光山色,拱橋、木棧道、汀步路、疊瀑、蜿蜒的河道,湖面上盤旋的水鳥,山林、草地、花卉;沿湖岸線、湖心島、溝渠區域種植了荷花、睡蓮、黃菖蒲、千蕨菜、蘆葦、風車草、玉蟬花、風車草等水生植物,如詩如畫,並形成了生物種類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景觀,保護了濕地資源,美化了實地景觀,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集生態旅遊、環境保護、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場所。

廬州風味

廬州小吃

廬州小吃富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與廬州菜一樣,在安徽烹飪技藝的寶庫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廬州小吃品種、風味及食俗與南北不同,有句順口溜“大麻餅、玉帶糕,寸金、百切、加烘糕、小刀面、餛飩餃、旱餃、油香、小籠包,龍燈節子包油條”。前兩句說的是廬州糕點,後兩句指的就是廬州小吃。這些小吃不象北方那樣帶有“沖”勁,也不象南方那樣偏甜,均甜鹹適中,講究鮮香。
廬州小吃的製作技法主要有蒸、炸、煎、烘、貼、烤,而其中包含擀、抻、包、裹、卷、切、捏等加工技術。比如“冬菇雞餃”,要經制餡、吊湯、和面、出條,抻皮、包餡、下鍋、裝碗、配料等十幾道工序,哪一道工序馬虎,就不可能有“冬菇香,雞湯鮮、餃皮薄、餡心嫩”的效果。
廬州小吃的特點還表現在餡心的嚴格製作和對油溫的控制上。餡心製作,講究鮮、嫩、香,如“廬陽湯包”,餡心選料必須三成肥七成瘦,制餡加皮凍,湯多鮮嫩,旱餃、米餃、豆腐餅講究用豆腐乾調配製餡,軟嫩綿香。“薺菜園子”、“韭菜盒子”講究用 韭菜、薺菜調餡,清香入口。再油溫控制上,如“羅漢臍”,始終要五成油溫,油溫高了低了都不和適。“小花獅頭”則五成油下鍋,漸加溫,以至成熟酥透,一拍即碎。
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人們對小吃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廬州小吃在不少店家都有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品種。
四大名點四大名點

四大名點

麻餅:形狀如月餅,做工考究,用冰糖、桂花、青梅、橘餅,裡面加上青絲紅絲,用麻油調配,製成香甜的餅餡,再以優質精粉,做成麻餅的表皮,表皮上也貼滿芝麻,吃起來甜香可口,吃完後滿口都會留有芝麻的香氣。
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表面油黃明亮,吃起來香、甜、酥,就是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不用擔心,一樣可以吃的享受。
寸金:形似筆桿粗細,長約一寸,故名“寸金”。糖表層脆、心酥軟、甜味醇, 經久悠長。具有橘餅、桂花的特有香氣,脆、甜兼得。粗細勻稱,全身白淨,軟不粘牙。
白切:很薄,薄如紙,全身潔白,吃起來脆糯香甜,芝麻香味特別濃。
廬州烤鴨廬州烤鴨

主要特產

廬州烤鴨、撮鎮獅子頭、石塘驢巴、梁園小憋、長豐草莓、肥西米酒、巢湖銀魚、大閘蟹、虎皮金桔蛋……

流行歌曲

廬州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